-
公开(公告)号:CN115352158A
公开(公告)日:2022-11-18
申请号:CN202210876536.4
申请日:2022-07-25
Applicant: 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 ,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B32B27/32 , B32B27/06 , B32B27/20 , C08L53/00 , C08L23/14 , C08L23/20 , C08L67/04 , C08L51/06 , C08J5/18 , C08L71/00 , C08L77/02 , F25D23/06 , B29B9/06 , B29C48/07 , B29C48/18 , B29C5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挤出吸塑的多层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包括改性树脂1和改性树脂2,改性树脂1包含嵌段共聚聚丙烯树脂、三元无规聚丙烯树脂、1‑聚丁烯树脂、聚己内酯树脂、马来酸酐接枝改性聚丙烯树脂;改性树脂2包括嵌段共聚聚丙烯树脂、三元无规聚丙烯树脂、聚醚胺、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改性聚丙烯树脂、尼龙6树脂。将两种材料通过单螺杆挤出机共挤后得到双层结构的板材,将挤出后的板材可吸塑成型得到冰箱内胆。该改性聚丙烯冰箱内胆制件无需表面处理,可较好的与冰箱聚氨酯保温材料粘结,不存在使用过程中发泡层脱落问题,而且具有优异的耐溶剂性能,解决了HIPS冰箱内胆易开裂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318280A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210877075.2
申请日:2022-07-25
Applicant: 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
IPC: B01J23/42 , B01J23/44 , B01J23/96 , B01J38/02 , B01J38/40 , B01J38/56 , C07C213/10 , C07C215/7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苯胺焦油中再生回收催化剂并副产邻氨基苯酚的方法。本发明利用特异性溶剂将邻氨基苯酚与焦油中的其他有机组分分离,并脱除焦油中苯胺催化剂孔道中的重组分,解决焦油对催化剂活性的毒害作用。通过升华凝华将固相邻氨基苯酚提纯,获得外观明亮且纯度>99%邻氨基酚产品和活性良好的苯胺催化剂。本发明实现了苯胺生产废料的资源化利用,成功回收催化剂及高附加值产物邻氨基苯酚,操作简便,解决了苯胺生产过程中催化剂失活、损失问题和焦油处理过程中高污染、高碳排放的问题,整套工艺催化剂回收率大于95%,邻氨基苯酚回收率高达90%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15011096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719434.1
申请日:2022-06-23
Applicant: 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 ,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硬度耐刮擦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主要包括以下组分,以重量份数表示为:65~85重量份的芳香族聚碳酸酯,15~35重量份的含支化结构的聚对氯甲基苯乙烯‑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0.1~1重量份的UV稳定剂,0.05~1重量份的抗氧剂,0.1~1重量份的润滑剂。本发明制备的高硬度耐刮擦聚碳酸酯复合材料,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共混,引入特殊的含支化结构的聚对氯甲基苯乙烯‑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提高聚碳酸酯的硬度和耐刮擦性能,同时含Cl基团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及相容性,从而拓宽其应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4292211A
公开(公告)日:2022-04-08
申请号:CN202210031075.0
申请日:2022-01-12
Applicant: 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 ,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C07C263/10 , C07C265/14 , C07C209/78 , C07C211/50 , B01J31/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异氰酸苯(PI)含量的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为光气化法,原料甲醛及苯胺经缩合和转位反应后,控制所获中间体二苯基甲烷二胺及多胺(DAM)中未转位物质含量为10ppm‑100ppm,可有效解决MDI生产过程中真空机组尾气导致堵塞引起真空机组抱死的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3896880A
公开(公告)日:2022-01-07
申请号:CN202111267744.6
申请日:2021-10-29
Applicant: 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 ,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废旧硬质聚氨酯泡沫回收制备聚醚多元醇的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将回收的硬质聚氨酯泡沫材料粉碎成颗粒,与醇解剂、碱复配成醇解液,加热得到醇解产物;将醇解产物过滤后转入反应釜中,加入碱金属催化剂,脱水后加入环氧化物进行聚合反应,降温,再加入磷腈催化剂,升温后继续加入环氧化物进行聚合反应,得到高分子量的聚醚多元醇;聚醚多元醇降温,加入中和剂、吸附剂,中和反应后脱水,再过滤得到目标聚醚多元醇。本发明克服了醇解产物分子量分布宽、胺值高的缺点,且回收产物所制得的聚氨酯泡沫具有导热系数低、压缩强度高的特点,可实现聚氨酯行业内物料的高质量循环利用,有效降低聚氨酯废料对环境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3620293A
公开(公告)日:2021-11-09
申请号:CN202110804186.6
申请日:2021-07-16
Applicant: 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 ,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将高浓有机废水催化裂解制甲烷和二氧化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高温高压条件下,将高浓有机废水打入装填有负载型催化剂的反应釜中进行处理,原料空速为1‑10h‑1,优选1‑4h‑1;2)从反应釜的气体出口端收集产生的甲烷和二氧化碳;所述负载型催化剂包括载体和活性组分,所述载体为磁性纳米Fe3O4,所述活性组分为Pd和Ag。通过本发明方法可以使高浓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碳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并进一步用于生产合成气,从而实现资源化重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3444022A
公开(公告)日:2021-09-28
申请号:CN202010212621.1
申请日:2020-03-24
Applicant: 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 ,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C07C263/18 , C07C263/20 , C07C265/14 , C08G18/7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长保质期且耐低温的MDI‑50产品的制备方法。利用短程蒸发器将精馏后的在线2,4‑MDI进一步处理,气相采出得到低色号、低二聚体的MDI‑50中间品,然后通过加入高纯度的在线4,4‑MDI调配成(2,2‑MDI+2,4‑MDI)质量比为50%左右的MDI‑50,并添加抗氧剂和苯多酸酯形成的复配助剂使得产品可以低温储存,得到低色号长保质期的MDI‑50。最终可实现最低储存温度达到‑5℃,储存周期可延长至36个月,色号稳定在20APHA以内。
-
公开(公告)号:CN113277473A
公开(公告)日:2021-08-20
申请号:CN202110519569.9
申请日:2021-05-13
Applicant: 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 ,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盐酸中余氯分解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将含氯气的粗盐酸通过固定床反应器催化处理,得到高纯盐酸;所述固定床反应器中装填有包含活性组分Pd、Ce、Mn、Zr、S的气凝胶载体催化剂,其中气凝胶载体为SiO2、TiO2及Al2O3中的一种或多种;粗盐酸进入固定床反应器的入口空速为0.2~0.7h‑1,反应压力为0.2~0.4MPaG,反应温度为20~70℃。本发明工艺在低温催化条件下即可实现盐酸中余氯的高效分解,尤其适用于制备高纯盐酸,并且催化剂体系PdCeMnZrS@A耐酸性好,具有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2574068A
公开(公告)日:2021-03-30
申请号:CN202011282655.4
申请日:2020-11-17
Applicant: 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 ,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C07C263/18 , C07C265/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色号高稳定性碳化二亚胺改性异氰酸酯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异氰酸酯单体进行碳化二亚胺化反应,得到含碳化二亚胺(CDI)和/或脲酮亚胺(UTI)基团反应液;S2:熟化反应减少反应液中CDI含量,控制CDI含量在0.5%‑4.0%;S3:添加终止剂终止碳化二亚胺化反应。该方法制备的改性异氰酸酯具有常温液态、常温和高温存储稳定且低色号的特征。
-
公开(公告)号:CN111932105A
公开(公告)日:2020-11-13
申请号:CN202010776835.1
申请日:2020-08-05
Applicant: 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 ,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间歇化工产品排产方法、存储介质和系统,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产品加工需求,所述产品加工需求包括需求产品类型和需求产品数量;根据所述需求产品类型和所述需求产品数量确定生产线数量、每一需求产品所需的物料种类/公用工程种类,以及不同物料/公用工程需要的持续时间;根据同一时间内不同生产线使用不同物料/公用工程的约束条件,结合每一需求产品所需的物料种类/公用工程种类,以及不同物料/公用工程需要的持续时间确定排产计划。本发明实现了间歇化工产品由调度到生产装置的自动排产,减少了生产装置人员的操作量,避免了由于人员指令传达或操作错误造成的生产事故。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