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276008A
公开(公告)日:2016-01-27
申请号:CN201510315895.2
申请日:2015-06-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西村优史
IPC: F16C43/04 , F16H57/0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径向推力轴承的预紧力调节结构以及使用其的无级变速器,能够缩短输出轴。径向推力轴承(103)配置在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枢转支承于旋转轴(3)上的摆杆(18)与输出轴(3)之间。在输出轴(3)的端部设有圆锥滚子轴承(101),该圆锥滚子轴承(101)具有端部外圈(101a)、端部内圈(101b)以及圆锥滚子(101c)。圆锥滚子轴承(101)是以径向内侧倾向输出轴(3)的轴向中央的方式使载荷的作用线倾斜的轴承。在圆锥滚子轴承(101)与径向推力轴承(103)之间夹持垫片(105)。
-
公开(公告)号:CN104776188A
公开(公告)日:2015-07-15
申请号:CN201410834587.6
申请日:2014-12-2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16H37/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37/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级变速器,在低速侧的变速比时,旋转半径调节机构的旋转半径的变化率比以往大。无级变速器(1)将输入轴(2)的旋转运动经由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转换为在输出轴(3)上轴支承的摆动连杆(18)的摆动运动。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具备:凸轮盘(5),其以偏心的状态与输入轴(2)一体旋转;小齿轮(70),其相对于输入轴(2)同心地相对旋转;以及旋转盘(6),其以偏心的状态被凸轮盘(5)支承成旋转自如,并且具有与小齿轮(70)啮合的内齿(6b)。小齿轮(70)和内齿(6b)互相啮合的部位处的两者的节圆半径(70c、6c)在旋转半径(R1)较小时比在旋转半径(R1)较大时要大。
-
公开(公告)号:CN104648118A
公开(公告)日:2015-05-27
申请号:CN201410584524.X
申请日:2014-10-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西村优史
IPC: B60K6/54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能够进一步抑制轴的挠曲。动力传递装置(1)具备:在壳体内旋转的输入轴(2);与输入轴(2)的旋转中心轴线平行地配置的输出轴;单向离合器;以及将输入轴(2)的旋转运动变换成摆动杆的摆动运动的多个曲柄摇杆机构(#1~#6)。输入轴(2)具备:分别利用轴承(90)支承两端部的2个端部轴颈部;和利用轴承(91)支承输入轴(2)的中间部的中间轴颈部。第1至第6曲柄摇杆机构(#1~#6)按照输入轴(2)的旋转相位依次从输入轴(2)向输出轴传递驱动力。在其中1个曲柄摇杆机构(#1~#6)传递了驱动力后,接下来传递驱动力的曲柄摇杆机构(#1~#6)被配置为跨过中间轴颈部。
-
公开(公告)号:CN104553741A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410528403.3
申请日:2014-10-0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西村优史
IPC: B60K6/54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29/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连杆具备:环状的大端部,其被压入到在偏心盘的外周面设置的轴承上;小端部,其与摆杆连接;和连结部,其连结大端部和小端部。连结部具备:缩颈部,其被设置成在摆杆摆动时不与单向离合器发生干涉;和肋部,其相对于缩颈部的朝向单向离合器形成的一侧的侧面被设置于另一侧的侧面上。
-
公开(公告)号:CN104175856A
公开(公告)日:2014-12-03
申请号:CN201410189816.3
申请日:2014-05-0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西村优史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29/04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在具备曲柄式的无级变速机构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中,提高将输入轴和输出轴支承于变速器壳体的轴承的耐久性。对输入轴(12)和输出轴(13)的两端部进行支承的变速器壳体(11)的一对侧壁(11a、11b)具备输入轴侧贯穿孔(11c)和输出轴侧贯穿孔(11d),输入轴侧贯穿孔位于从连杆(33)经输入轴和输入轴侧轴承(21、22)传递的载荷的作用线(Lf)上,输出轴侧贯穿孔位于从连杆经输出轴和输出轴侧轴承(34、35)传递的载荷的作用线(Lf)上,因此,在载荷从连杆输入到一对侧壁时,侧壁在输入轴侧贯穿孔和输出轴侧贯穿孔的附近挠曲,由此能够降低输入至所述轴承的峰值载荷,提高耐久性。
-
公开(公告)号:CN103963634A
公开(公告)日:2014-08-06
申请号:CN201310731034.3
申请日:2013-12-2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17/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能利用驱动变速致动器的电动马达使发动机起动。在通过电动马达(24)驱动变速致动器(23)的行星齿轮机构(25)的太阳齿轮(28)旋转时,第1齿圈(30)和第2齿圈(31)相对旋转,与输入轴(12)一体的第1连接部件(43)的第1接合部(43a)和与变速轴(15)一体的第2连接部件(44)的第2接合部(44a)相互接合,由此,通过电动马达的驱动力驱动输入轴和变速轴一体地旋转。由此,能利用电动马达的驱动力使与输入轴连接的发动机转动并起动,能够废除起动用的起动马达,或者采用小容量的起动马达以削减重量和成本,同时利用电动马达的驱动力辅助起动马达的驱动力使发动机顺利起动。
-
公开(公告)号:CN105276008B
公开(公告)日:2018-04-03
申请号:CN201510315895.2
申请日:2015-06-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西村优史
IPC: F16C43/04 , F16H57/0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径向推力轴承的预紧力调节结构以及使用其的无级变速器,能够缩短输出轴。径向推力轴承(103)配置在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枢转支承于旋转轴(3)上的摆杆(18)与输出轴(3)之间。在输出轴(3)的端部设有圆锥滚子轴承(101),该圆锥滚子轴承(101)具有端部外圈(101a)、端部内圈(101b)以及圆锥滚子(101c)。圆锥滚子轴承(101)是以径向内侧倾向输出轴(3)的轴向中央的方式使载荷的作用线倾斜的轴承。在圆锥滚子轴承(101)与径向推力轴承(103)之间夹持垫片(105)。
-
公开(公告)号:CN105723120B
公开(公告)日:2018-01-23
申请号:CN201380061467.0
申请日:2013-12-0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西村优史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29/04
Abstract: 无级变速器(1)的曲柄连杆机构(20)具备自由地调节凸轮轴(51)侧的旋转运动的半径的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具备:在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P1)偏心的状态下旋转的凸轮盘(5);在相对于凸轮盘(5)偏心的状态下旋转自如的旋转盘(6);以及小齿轮轴(7)。凸轮盘(5)在1个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中构成为1组,相邻的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的凸轮盘(5)是以跨越相邻的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的方式互相构成为一体的一体型凸轮部(5c)。
-
公开(公告)号:CN105003614B
公开(公告)日:2017-09-19
申请号:CN201510199729.0
申请日:2015-04-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西村优史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级变速器,其具有输入轴、输出轴、驱动力输入部、曲柄连杆机构以及单向旋转阻止机构,曲柄连杆机构具有偏心量调节机构以及连杆,驱动力输入部具有凸轮部、偏心部件以及小齿轮轴,小齿轮轴经由小齿轮轴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输入轴,偏心部件具有以能够使支撑小齿轮轴的凸轮部旋转的方式收纳凸轮部的收纳孔,在收纳孔中形成有与小齿轮轴的外齿啮合的内齿,凸轮部以夹着小齿轮轴的外齿的方式在轴向上相邻配置,在凸轮部的对接面上形成有为了形成收容小齿轮轴的外齿的空间而受到切除的减薄部,在减薄部上形成连通路,连通路具有形成于减薄部的靠外齿侧的内壁上的第1开口部和形成于减薄部的靠外齿相反侧的外壁上的第2开口部。
-
公开(公告)号:CN104968972B
公开(公告)日:2017-07-21
申请号:CN201480007211.6
申请日:2014-02-0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西村优史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29/04 , Y10T74/151
Abstract: 当摆动端部(18a)以离开输入轴(2)的方式移动时,无级变速器(1)的单向离合器(17)相对于输出轴(3)固定摆杆(18)。输入侧支点(P3)与输出侧支点(P5)之间的距离Lcon满足下面的条件式:其中,Lp是输入轴的旋转中心轴线(P1)与输出轴的旋转中心轴线(P4)之间的距离,R1是在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的偏心量为规定的值时的输入轴的旋转中心轴线(P1)与输入侧支点(P3)之间的距离,R2是输出轴的旋转中心轴线(P4)与输出侧支点(P5)之间的距离。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