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表通讯流程控制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590847B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1065661.2

    申请日:2024-08-0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水表通讯流程控制方法及系统,涉及水表数据同步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在每一轮统计周期中,根据每个水表在上一轮统计周期内每个采集时刻的表端用水量将通讯控制范围内的水表划分至对应的同态集群;在本轮统计周期的上传通讯时段内持续接收每个水表上传表端用水量;在每个同态集群内,根据本轮统计周期的上传通讯时段内每个水表上传表端用水量的上传时刻持续判断尚未上传表端用水量的水表是否异常;若是,则向尚未上传表端用水量的水表发送上传指令,上传指令要求接收并执行的水表将未上传的每个采集时刻的表端用水量进行上传。本发明在节省水表通讯电能消耗前提下提高了水表通讯的可靠性。

    一种水表通讯流程控制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590847A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411065661.2

    申请日:2024-08-0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水表通讯流程控制方法及系统,涉及水表数据同步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在每一轮统计周期中,根据每个水表在上一轮统计周期内每个采集时刻的表端用水量将通讯控制范围内的水表划分至对应的同态集群;在本轮统计周期的上传通讯时段内持续接收每个水表上传表端用水量;在每个同态集群内,根据本轮统计周期的上传通讯时段内每个水表上传表端用水量的上传时刻持续判断尚未上传表端用水量的水表是否异常;若是,则向尚未上传表端用水量的水表发送上传指令,上传指令要求接收并执行的水表将未上传的每个采集时刻的表端用水量进行上传。本发明在节省水表通讯电能消耗前提下提高了水表通讯的可靠性。

    碳纤维发热线束与金属导线连接的银锡注入装置及其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18367413A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410800546.9

    申请日:2024-06-20

    摘要: 本申请提供了碳纤维发热线束与金属导线连接的银锡注入装置及其工艺,属于导线连接技术领域,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模具,所述第一模具上铰接有第二模具,所述第二模具上安装有支撑架,所述第一模具上安装有标记组件,所述第二模具的中间滑动连接有第三模具,所述第三模具上焊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上滑动安装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和固定架之间连接有弹簧,所述限位块上连接有第一支撑组件,所述固定架上安装有第一衔接板。本申请解决了现有装置不能够根据所需连接的位置实时调节注入位置,并且不能够在调节的过程中确保内部的填充部件位置保持稳定的问题。

    一种热量数据处理方法及智能热量表数据处理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076522B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311322941.2

    申请日:2023-10-13

    发明人: 石佳 张庙龙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热量数据处理方法及智能热量表数据处理系统,涉及热量计量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根据异常热量表以及接入顺序相邻的正常热量表在对应异常采集时段的输入端温度在每个采集时刻的记录得到每个异常热量表以及接入顺序相邻的正常热量表的输入端温度变化时序;根据异常热量表以及接入顺序相邻的正常热量表的输入端温度变化时序判断异常热量表在异常采集时段采集的输入端温度是否正确;若是,则保持异常热量表在异常采集时段的供热功率;若否,则根据异常热量表在正常采集时段内采集的供热功率对异常采集时段的供热功率进行校正得到异常热量表在异常采集时段的校正供热功率。本发明提高了热量计量的准确性。

    一种管道流量测量方法及热量表积分仪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754029B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1036628.2

    申请日:2023-08-17

    IPC分类号: G01F1/66 G01K17/1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管道流量测量方法及热量表积分仪系统,涉及热量计量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获取每对辅助超声换能器的连接线的中点至测试管道的内腔体的中心轴线的距离作为每对辅助超声换能器的径心距离;通过核心超声测算单元实时解算出核心测算速度;通过辅助超声测算单元实时解算出辅助测算速度;通过核心测算速度、辅助测算速度以及每对辅助超声换能器的径心距离计算出测试管道内腔体径向各处的流速;根据测试管道内腔体径向各处的流速以及测试管道的内腔体直径计算得到测试管道内平均流量。本发明得到管道内液体更为精确的流量数值,从而实现对管道热量的精确测量。

    一种公共建筑供暖预测方法及供暖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803775B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111195650.2

    申请日:2021-10-14

    IPC分类号: F24D13/00 F24D19/1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公共建筑供暖预测方法及供暖系统,预测方法包括获取气象数据、获取运行数据、设定预测参量、预测建筑能耗、计算加热时间、分配加热时段、下发控制参量以及实施供暖控制八个步骤,适用于本发明公共建筑供暖预测方法的供暖系统包括发热体、供暖控制器、数据采集器、服务器、气象服务接口和客户端。本发明利用建筑体本身的热惰性,结合气象数据、供暖时段参量及建筑物历史能耗数据等,进行预测第二天的供暖时间,决策分配加热时段,通过控制技术,使供暖过程精准可控,解决了公共建筑电供暖时能源浪费严重,供暖控制不均等问题。

    基于相变储能围护结构隔热的电暖器供热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983526B

    公开(公告)日:2022-07-15

    申请号:CN202111373648.X

    申请日:2021-11-19

    发明人: 石松林 易华勇

    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相变储能围护结构隔热的电暖器供热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储能式电暖器、控制器、采集器、服务器和围护结构,其中,控制器分别与储能式电暖器和采集器连接,采集器与服务器通信连接,围护结构包括透光隔热层和墙体保温层,透光隔热层设置于建筑物的透光结构内层,墙体保温层涂覆于墙体的内墙壁。本申请实施例利用相变在低谷电时进行储能,充分利用谷电,既降低供暖成本,又减少了对电网的容量需求。设置在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实现了近红外透射、远红外反射,充分的利用太阳能供热,并且阻止室内热能散失,有效的降低了供热能量的消耗。通过控制储能电暖器供热风门大小,调节供热功率,使室内温度恒定,实现舒适供暖。

    一种防漏电碳纤维发热板
    6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669849B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010554831.9

    申请日:2020-06-1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漏电碳纤维发热板,包括下绝缘壳体和上绝缘壳体,所述下绝缘壳体的内侧壁固定安装有发热棒安装座,所述发热棒安装座的上表面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的内壁螺纹连接有第一紧固螺栓,所述发热棒安装座的内壁通过第一紧固螺栓固定安装有碳纤维发热棒,所述下绝缘壳体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防漏电插头,所述防漏电插头的外表面上侧固定安装有橡胶绝缘圈。该防漏电碳纤维发热板,通过设置橡胶绝缘圈、半球形限制块和紫铜弹片,避免因公插柱松动脱落,使公插柱导电部分暴露在外界,引发触电危险,通过设置防潮支撑腿和防潮套筒,将下绝缘壳体与地面隔绝开,避免地面积压的冷凝水与下绝缘壳体内的电路接触,造成漏电的危险。

    一种屏蔽型碳纤维发热线缆

    公开(公告)号:CN111615227B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010319789.2

    申请日:2020-04-22

    IPC分类号: H05B3/56 H05B3/0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屏蔽型碳纤维发热线缆,包括线缆外包裹,所述线缆外包裹的前端安装有线缆接头,所述线缆接头连接有线缆连接座,所述线缆外包裹上设有两个相互连通的放置口,所述放置口内放置有发热线缆,所述发热线缆由屏蔽机构与碳纤维丝组成,所述线缆外包裹的上端设有铺设在两根发热线缆上的导热机构,所述线缆接头的后端固定连接有两块夹板,两个所述夹板相对的侧壁均设置锯齿状凸起,所述锯齿状凸起插入线缆外包裹末端,所述线缆接头内设有安装腔,所述线缆接头的后端设有与安装腔连通的圆孔,所述碳纤维丝贯穿圆孔。本发明结构合理,能够提高发热效率,现场安装连接方式简单快速,并且能够有效屏蔽电磁辐射。

    一种无增容电供暖系统
    7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294703A

    公开(公告)日:2022-04-08

    申请号:CN202210033409.8

    申请日:2022-01-12

    发明人: 石松林 易华勇

    IPC分类号: F24D13/00 F24D19/10

    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无增容电供暖系统,在生活用电电力设计容量下,不进行增容条件下,实现电供暖与生活用电同时使用。可避免以电供暖项目进行电力增容,提高电供暖项目现有电网容量的利用率,节省了电力增容所需高额的费用,降低了电供暖的施工难度,提高了电供暖的普适性。成本低、可靠性高,便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