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695976B
公开(公告)日:2017-07-28
申请号:CN201410837634.2
申请日:2014-12-28
申请人: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 上海隧道盾构工程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E21D11/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错缝类矩形盾构的封顶管片及立柱管片的拼装结构及方法,其方法包括完成位于拼装空间的底部的下T形管片以及分别位于下T形管片两侧的左腰部管片和右腰部管片的拼装;于拼装空间的顶部预留第一拼装区段;于拼装空间的顶部左侧或顶部右侧预留第二拼装区段;于第一拼装区段内拼装上T形管片;于第二拼装区段内拼装封顶管片;于上T形管片和所述下T形管片之间拼装立柱管片。依次安装上T形管片、封顶管片、立柱管片,确保封顶管片与相邻接的腰部管片之间不发生错位,有效控制环与环之间的换高差及管片与管片之间的拼接间隙,避免封顶管片无法插入的问题,上、下T形管片之间的间隙较易控制,中间立柱管片纵向插入稳定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105114125B
公开(公告)日:2017-05-03
申请号:CN201510455583.1
申请日:2015-07-29
申请人: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隧道盾构工程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E21F17/10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隧道气囊充气装置及隧道气囊充气方法,隧道气囊充气装置包括三通连接器、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气体生成装置和加压装置,三通连接器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第一接口与隧道气囊的充气口相连接,第二接口通过第一连接管与气体生成装置相连接,第三接口通过第二连接管与加压装置相连接,该隧道气囊的充气口、该第二接口以及该第三接口处依次设有第一阀门、第二阀门以及第三阀门,气体生成装置包括外壳、出气口、配气阀、并列设置且与出气口相通的多个气体生成单元,每一个气体生成单元内置有气体发生剂且设有用于激发气体发生剂的点火器。本发明所提供的隧道气囊充气装置及隧道气囊的充气方法可解决隧道气囊充气速度缓慢等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4265318B
公开(公告)日:2016-10-19
申请号:CN201410383485.7
申请日:2014-08-06
申请人: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隧道盾构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断面矩形顶管掘进土体改良方法,包括:按照断面的形状在矩形顶管的前端面进行区域划分,划分为位于中间的大刀盘改良区和环绕所述大刀盘改良区设置的小刀盘改良区;以及掘进过程中,对所述大刀盘改良区注入泡沫改良剂进行土体改良,对所述小刀盘改良区注入聚合物泥浆进行土体改良,所述泡沫改良剂的注入率适配于大刀盘的扭矩,所述聚合物泥浆的注入率适配于对应的小刀盘的扭矩。本发明可以良好的解决了砂性土地层大断面矩形顶管掘进困难、开挖面不易稳定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4265302B
公开(公告)日:2016-09-07
申请号:CN201410382504.4
申请日:2014-08-06
申请人: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隧道盾构工程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E21D9/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顶管管节止退装置,包括:机架,设置于后顶千斤顶与待顶进的管节之间,所述待顶进的管节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机架于所述待顶进的管节两侧分别设有一反力架,所述反力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对应的第二连接件。本发明的顶管管节止退装置,在顶管停止顶进,缩回后顶千斤顶前,通过在管节两侧设置的第一连接件与在反力架上设置的第二连接件的相互连接配合,借助反力架的反力体系来阻止后顶千斤顶缩回后通道中顶管机头及管节的后退。解决顶管下放管节施工的不足,合理有效的控制了顶管施工中缩回主顶千斤顶时候顶管机头和管节倒退的现象,确保了顶管正面土体的稳定及管线和前方土体的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04453928B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410837606.0
申请日:2014-12-29
申请人: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 上海隧道盾构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类矩形盾构多刀盘驱动同步控制方法,包括:提供按设定角度差设置的第一刀盘和第二刀盘、用于测定第一刀盘和第二刀盘的角度的第一角度检测仪,以及用于控制第一刀盘和第二刀盘的转速的控制装置,其中,将第一刀盘与第二刀盘的中心距设置为小于第一刀盘与第二刀盘的半径之和;启动第一刀盘和第二刀盘,通过第一角度检测仪实时测得第一刀盘和第二刀盘的角度;控制装置计算第一刀盘和第二刀盘的实时角度差,将实时角度差与设定角度差进行比较;控制装置根据比较结果,对第一刀盘和第二刀盘的转速进行修正;控制装置基于修正结果,对第一刀盘和第二刀盘分别输出第一转速信号和第二转速信号,使测得的实时角度差等于设定角度差。
-
公开(公告)号:CN104265326B
公开(公告)日:2016-04-27
申请号:CN201410382501.0
申请日:2014-08-06
申请人: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隧道盾构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大型矩形顶管掘进土体变形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拌制减摩浆液,减摩浆液的组分包括水、膨润土、高分子聚合物;在矩形顶管的管片上设置注浆口,在注浆口上连接注浆管路;于管片的推进过程中,通过注浆管路对管片外表面与土体之间压注减摩浆液,于管片外表面形成一层泥浆套,以隔断管片与土体间的直接接触。通过综合手段来控制复杂土层、大断面矩形顶管掘进过程中的土体变形,首先在原顶管施工中所用的膨润土浆液中按照一定配比添加高分子聚合物,大大提高充填浆液的黏度及承压性,并减少在复杂土层中自身的滤失量。其次通过土体补偿措施稳定沉降,甚至抬升沉降区域土体,使沉降参数符合施工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4265326A
公开(公告)日:2015-01-07
申请号:CN201410382501.0
申请日:2014-08-06
申请人: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隧道盾构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大型矩形顶管掘进土体变形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拌制减摩浆液,减摩浆液的组分包括水、膨润土、高分子聚合物;在矩形顶管的管片上设置注浆口,在注浆口上连接注浆管路;于管片的推进过程中,通过注浆管路对管片外表面与土体之间压注减摩浆液,于管片外表面形成一层泥浆套,以隔断管片与土体间的直接接触。通过综合手段来控制复杂土层、大断面矩形顶管掘进过程中的土体变形,首先在原顶管施工中所用的膨润土浆液中按照一定配比添加高分子聚合物,大大提高充填浆液的黏度及承压性,并减少在复杂土层中自身的滤失量。其次通过土体补偿措施稳定沉降,甚至抬升沉降区域土体,使沉降参数符合施工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8687516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687631.9
申请日:2024-05-30
申请人: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隧道盾构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急曲线隧道管片平面位移监测系统及其监测方法,包括:监测装置,包括多对位移传感器,每对位移传感器包括用于采集相邻两管片环的相对两侧之间的实时距离值的两传感器单元;控制器,包括控制模块、获取模块和计算模块,控制模块连接于获取模块和计算模块,获取模块连接于监测装置,控制模块计算模块包括第一计算单元、第二计算单元、第三计算单元、第四计算单元,第一计算单元连接于控制模块,第二计算单元连接于第一计算单元,第三计算单元连接于第二计算单元,第四计算单元连接于第三计算单元;服务端,连接于控制模块。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急曲线隧道管片位移监测采用人工监测,存在频率低、实时性差和工作量大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462226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698078.9
申请日:2024-05-31
申请人: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隧道盾构工程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陈培新 , 朱海良 , 黄德中 , 田瑞端 , 李章林 , 周志强 , 朱雁飞 , 何国军 , 潘伟捷 , 范杰 , 刘彬 , 王祺 , 陶涛 , 王奇凡 , 王木 , 寇晓勇 , 马志刚 , 吕敏 , 万洋 , 吴伟锋 , 杨旭辉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急曲线隧道的注浆管片及其注浆方法,所述注浆管片包括管片本体以及弹性囊袋,所述管片本体内开设有供所述弹性囊袋容置的空腔,所述管片本体的外弧面上开设有敞口,所述敞口正对所述空腔并与所述空腔连通,所述管片本体的内弧面上连接有用于向所述弹性囊袋内注浆的注浆管,所述弹性囊袋正对所述敞口的一侧连接有出浆孔,通过所述注浆管向所述弹性囊袋内注浆以使所述弹性囊袋膨胀,所述弹性囊袋在膨胀的状态下延伸出所述敞口并抵顶至隧道土体,通过所述注浆管片提高了注浆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374496B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110696970.X
申请日:2021-06-23
申请人: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大学 , 上海隧道盾构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的上穿越隧道结构及施工方法,该上穿越隧道结构包括靠近该既有隧道结构设置的站点地下室;与该站点地下室连通的上穿越顺行隧道和上穿越逆行隧道;与该站点地下室连通且平行设置于该上穿越顺行隧道和上穿越逆行隧道之间的防沉降隧道;其中,该上穿越顺行隧道和该上穿越逆行隧道的相对内侧分别沿轴向间隔固定有多根横桩,且多根该横桩的末端延伸并固定至该防沉降隧道,该上穿越顺行隧道和该上穿越逆行隧道的底部分别沿轴向间隔固定有多根竖桩,多根该竖桩向下延伸并位于该既有隧道结构的上方。本发明通过防沉降隧道与横桩和竖桩的结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上穿越隧道的施工难以有效控制隧道沉降量的技术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