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电磁阀的PLC或控制系统的输入电路

    公开(公告)号:CN104100761A

    公开(公告)日:2014-10-15

    申请号:CN201410319923.3

    申请日:2014-07-08

    申请人: 苏毅强 苏毅勇

    发明人: 苏毅强 苏毅勇

    IPC分类号: F16K31/06

    CPC分类号: F16K31/0675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电磁阀的PLC或控制系统的输入电路,特点是包括光耦隔离输入电路及开关接地电路;光耦隔离输入电路包括第一至第六电阻、光耦合管及二极管;其中所述第一电阻与第二电阻串联后一端与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二极管的负极与触点开关或接近开关的一端电连接端;第三电阻与第四电阻串联后一端与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开关接地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至第n二极管,n≥1,它们依次互相串联,在串联电路的两端分别引出第一接地点A及第三接地点C,在串联电路的中部引出第二接地点B,第三接地点C为负端并接共公地GND,触点开关或接近开关的另一端可分别与第一接地点A、第二接地点B及第三接地点C电连接。其优点为:可以与各种机床上的触点开关相配合,有效解决了不同种类开关的输入电路兼容问题,结构简单,能使各感应开关工作在最佳状态。

    控制电磁阀的PLC或控制系统的输入电路

    公开(公告)号:CN104100761B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410319923.3

    申请日:2014-07-08

    申请人: 苏毅强 苏毅勇

    发明人: 苏毅强 苏毅勇

    IPC分类号: F16K31/06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电磁阀的PLC或控制系统的输入电路,特点是包括光耦隔离输入电路及开关接地电路;光耦隔离输入电路包括第一至第六电阻、光耦合管及二极管;其中所述第一电阻与第二电阻串联后一端与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二极管的负极与触点开关或接近开关的一端电连接;第三电阻与第四电阻串联后一端与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开关接地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至第n二极管,n≥1,它们依次互相串联,在串联电路的两端分别引出第一接地点A及第三接地点C,在串联电路的中部引出第二接地点B,第三接地点C为负端并接共公地GND,触点开关或接近开关的另一端可分别与第一接地点A、第二接地点B及第三接地点C电连接。其优点为:可以与各种机床上的触点开关相配合,有效解决了不同种类开关的输入电路兼容问题,结构简单,能使各感应开关工作在最佳状态。

    图形式直观数控编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149612A

    公开(公告)日:2008-03-26

    申请号:CN200610122224.5

    申请日:2006-09-19

    申请人: 苏毅强 苏毅勇

    发明人: 苏毅强 苏毅勇

    IPC分类号: G05B19/18

    摘要: 本发明涉及数控车床的图形式直观数控编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1)用可相互区分的图形单位表示直线走刀和圆弧走刀,赋予所述图形单位相应的标准数控代码和参数项;(2)在编程作业程序的操作界面上直观地显示上述图形单位;(3)依据零件加工的路径按走刀顺序选择相应的图形单位,并对相应的参数项赋值;(4)编程作业程序根据输入的加工路线图形单位和参数自动生成G代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用户不用记任何代码,只需要按照工件轮廓,按对应的按键输入,支持输入直径、半径、增量值、角度等图纸上广泛应用的尺寸参数,容易掌握。

    汽车尾门及汽车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372622A

    公开(公告)日:2024-07-23

    申请号:CN202410459454.9

    申请日:2024-04-17

    IPC分类号: B60J5/1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尾门及汽车,涉及汽车技术领域。该汽车尾门包括内板、外板以及加强组件;内板的内侧上设有用于增强结构刚度并减少材料用量的轻量优化结构;外板贴靠安装于内板的外侧上并构成尾门主体,尾门主体为塑料材质;加强组件固定于尾门主体上,以用于尾门主体增强结构刚度。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塑料尾门结构,通过采用质量更轻,成型自由度更优的塑料材质,并通过最佳材料分布优化方法获得的优化结构,即“X”字形轻量优化结构,满足了尾门结构刚度性能要求的同时,实现了尾门整体结构的轻量化效果。

    一种运动机构及具有其的运动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8309774A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410449246.0

    申请日:2024-04-15

    IPC分类号: F16H37/12 F16H57/023 H02K7/06

    摘要: 本发明涉及自动化运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运动机构及具有其的运动装置。运动机构包括:转动驱动件,其上驱动安装有转动转轴,转动转轴上固定安装有配合件;平动驱动件,其上驱动安装有平动丝杆,平动丝杆与配合件螺纹配合,平动丝杆上适于安装运动件。本发明提供的运动机构,不需齿条和滑块滑槽即可实现内滑隐藏的运动结构,且该运动机构可根据产品设计需求选择内滑隐藏或外翻开启。这种开启方式传动链短、不需要固定滑槽部件,且平动距离、转动角度、两端电机的距离、运动速度均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本发明提供的运动机构,使用了更少的组件,维修保养成本降低的同时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与通用性。

    背光模组、组装方法及健身镜

    公开(公告)号:CN115469482B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211165445.6

    申请日:2022-09-23

    摘要: 本发明涉及健身镜技术领域,公开了背光模组、组装方法及健身镜。背光模组包括光学件和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用于定位并固定光学件,支撑结构设置在后盖板上,支撑结构包括:两个第一支撑件,两个第一支撑件相对设置在后盖板上,第一支撑件的长度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支撑件内形成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卡槽;两个第二支撑件,两个第二支撑件相对设置在后盖板上,第二支撑件的长度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支撑件内形成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卡槽;两个第一支撑件和两个第二支撑件能够相互围设形成用于放置光学件的容纳空间,且光学件的四侧边缘分别卡设在两个第一卡槽和两个第二卡槽内。背光模组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组装效率较高。

    箔片空气轴承空压机转子轴窜动量测量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8088480A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410272564.4

    申请日:2024-03-11

    IPC分类号: F04D27/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制造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箔片空气轴承空压机转子轴窜动量测量设备,包括底座、空压机总成、推拉力调节机构、拉压力测量装置和位移测量装置,空压机总成通过第一支架固定于底座上,并使空压机总成的转子轴水平卧置;推拉力调节机构用于对转子轴的第一端施加轴向的推力和拉力;拉压力测量装置设置于推拉力调节机构与转子轴的第一端之间,用于测量作用在转子轴上的推力值或拉力值;位移测量装置设置于转子轴的第二端,用于测量转子轴的轴向位移数值。该箔片空气轴承空压机转子轴窜动量测量设备实现了对转子轴的轴向窜动量进行准确定量测量,并具有双向力测量功能,制造成本低,操作简单。

    氢内燃机涡轮增压器润滑系统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030596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410192362.9

    申请日:2024-02-21

    IPC分类号: F04D29/063 F04D29/5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氢内燃机涡轮增压器润滑系统,属于涡轮增压器技术领域。该氢内燃机涡轮增压器润滑系统,包括涡轮增压器本体,所述涡轮增压器本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储油箱,所述储油箱的一侧通过设置管道连接有过滤仓,所述储油箱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连通管,所述过滤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进油管。该氢内燃机涡轮增压器润滑系统,对涡轮增压器本体进行润滑的情况下,完成润滑且携带大量热量的润滑油通过进油管进入过滤仓内,配合叶轮、动力杆、传送带、受力杆、滤芯、储油箱、底部散热片、散热装置、阻挡板、顶部散热片和微型散热片,即可防止热量聚集在储油箱顶部位置,从而提高了装置的散热效率。

    一种氢燃料电池空压机用电机加工生产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5313753B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211085924.7

    申请日:2022-09-06

    IPC分类号: H02K7/08 H02K7/116 H01M8/2404

    摘要: 本发明涉及氢燃料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氢燃料电池空压机用电机加工生产设备。技术问题:错位的硅钢片调整时所需的扭力增大,导致硅钢片极易受损发生形变。技术方案:一种氢燃料电池空压机用电机加工生产设备,包括有底板和底座等;底板上表面左部固接有底座。本发明实现了对硅钢片进行限位,从而使得硅钢片保持水平,有效的避免了硅钢片发生倾斜,进而有效的避免了磨损硅钢片,接着再对偏转的硅钢片进行正位,并避免了硅钢片受损发生形变,而后对堆叠的硅钢片进行挤压,进而使得多个硅钢片堆叠紧密,并将出现的溢胶刮除,再将多余的粘胶再次附着在堆叠的硅钢片内侧壁,从而对堆叠的硅钢片进行补胶,有效的提高了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