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886369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411973139.4
申请日:2024-12-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布式资源超参数估计方法,属于新能源运行技术领域,包括:构建基于GPT的分布式资源的随机模型:设随机变量表示不确定性因素,基于分布式资源线性时不变模型,建立基于GPT的马尔科夫链状态转换模型;对分布式资源参数分布状态进行先验假设,建立用于计算联合分布对解进行数学表达的分布式资源的集群响应随机系统模型;过滤分布式资源参数量测过程中的噪声;超参数后验分布,并更新GPT模型参数的后验分布;利用对超参数的后验分布进行近似求解,得到分布式资源的估计值;该分布式资源超参数估计方法,提升对分布式资源超参数的估计精度,提高系统在不确定环境中的适应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852675A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411902334.8
申请日:2024-12-23
Applicant: 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液态金属的雷达天线阵面非均匀热流密度散热结构,包括天线阵面,其正面安装有辐射单元,背面安装有液冷板,天线阵面上T/R组件与液冷板连接;液冷板底部焊接有基于三周期极小曲面所形成的梯度多孔结构,液冷板通过密封件实现与液冷外壳的密封;液冷外壳包括进液通道、出液通道及液冷腔,液态金属作为冷却液经进液通道、液冷腔与液冷板换热后通过出液通道流出。本发明采用高导热性的液态金属作为冷却液并结合基于三周期极小曲面所形成的梯度多孔结构有效解决了高超音速飞行器飞行过程中导引头探测雷达非均匀热流密度问题,并且相较于常规气液两相流散热具有更优异的稳定性,强化换热的同时又能节约金属耗材并减少冷却剂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9814096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411955814.0
申请日:2024-12-28
IPC: H04B7/0456 , H04B7/06 , H04L25/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布式天线阵列通信感知一体化的通信系统及其方法,为涉及通信技术技术领域。每个天线单元对应连接一个射频单元,射频单元均与数字信号预处理模块连接,利用射频单元把已知信号转化为模拟信号,经天线单元利用交错的导频信号向接收端发送,接收端根据导频信号估计信道特性,将感知信号回波反馈给天线单元;射频单元将感知信号回波转换为数字信号并传输给数字信号预处理模块,对实际要传输的数据信号进行预编码,设计成通信感知一体化信号后经天线单元向接收端发送。本发明采用共存信号结构,使感知和通信信号在时间、频率或空间域上共存复用,从而保留各自的独特特性,适用于多径传播的环境,对多路径有很强的鲁棒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813395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411873236.6
申请日:2024-12-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流器功率和直流电压的调控方法及系统,包括:获取电网中换流器功率和直流电压;构建误差综合指标PSVRE;基于误差综合指标PSVRE采用强化学习对智能体进行训练;根据换流器功率和直流电压,基于训练好的智能体得到换流器的直流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基于直流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对换流器的功率和直流电压进行调控。本发明通过误差综合指标PSVRE以及强化学习中的PPO算法可以在不依赖综合系统模型的情况下做出实时控制决策,从而有效应对海上风电功率波动幅度大,速度快的动态特性,保证多端柔性直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此外本发明不依赖通讯系统,在通讯缺失的情况下仍能工作,并且不影响多端柔性直流系统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861853B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0887727.X
申请日:2024-07-03
IPC: G06F18/2415 , G06F18/2431 , G06F18/23213 , G06F18/214 , G06F18/25 , G06N3/0442 , G06N3/0455 , G06N3/04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双向GRU的自适应聚合及预测框架的周期性流量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操作:根据周期性数据的相关性特征,获得包含不同数据特征模式的数据集,利用有序样本聚类法将数据集划分为不同的时间段,获得分段后的数据集,根据分段数据集的特征,分别赋予不同时间段为高峰区、波动区、低峰区以及平稳区,形成自适应聚合数据集。将自适应聚合数据集代入自适应预测框架,在基于局部预测的数据扩充和基于全局预测的数据拼接后,构造基于双向GRU的神经网络框架,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流量预测,实现周期性流量数据的聚合和预测。本发明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和预测准确率,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9620614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1773509.X
申请日:2024-12-04
Applicant: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常州供电分公司 , 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
IPC: G05B13/04
Abstract: 一种基于MPC和DDPG的多任务PEM无人机能量调度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根据氢燃料电池无人机的飞行模式,建立各飞行模式下的受力模型与功率模型;建立氢燃料电池无人机能源系统的数学模型、目标函数以及运行约束;结合无人机各飞行模式下的受力模型与功率模型构建MPC模型,采集的无人机状态参数并通过得到MPC模型预测的电功率;基于氢燃料电池无人机能源系统的数学模型、目标函数以及运行约束构建DDPG模型,将预测的电功率作为训练后DDPG模型的输入,得到能量调度结果。本发明能够在复杂任务环境中优化能量利用,提高无人机的任务完成效率和续航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9568432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752324.0
申请日:2024-11-30
Applicant: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常州供电分公司 , 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
Abstract: 一种燃料电池和锂电池混动无人机半实物测试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混合动力模块用于模拟燃料电池和锂电池的功率输出;飞行动力学控制模块用于解算无人机姿态信息;控制指令发送模块用于向飞行控制指令解算模块发送无人机的运动指令;飞行控制指令解算模块用于解算控制指令得到运动指令信息;地面站界面监控模块用于记录飞行控制指令解算模块回传的无人机飞行姿态数据;三轴飞行姿态模拟模块接收运动指令信息并做出姿态响应;实时仿真模块用于接收三轴飞行姿态模拟模块的反馈信息在虚拟场景中模拟无人机飞行状态;无人机3D建模及视景模块用于记录实时仿真机数据和飞行动力学控制模块的控制信息;本发明能够对无人机实现准确高效的仿真。
-
公开(公告)号:CN119378911A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521967.4
申请日:2024-10-29
Applicant: 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 , 东北电力大学 ,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吉林供电公司
IPC: G06Q10/0631 , G06Q10/067 , G06Q50/26 , G06Q50/06 , H02J3/00 , G06N3/08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家庭外出就餐行为的洗碗机负荷碳减排方法,涉及电力系统调控领域,包括基于洗碗机负荷数据采集技术采集洗碗机运行行为数据,构建洗碗机工作状态预测模型,预测家庭外出就餐行为并构建洗碗机负荷预测模型,根据洗碗机负荷和度电碳排因子,构建洗碗机负荷碳排放计算模型,根据洗碗机负荷和洗碗机负荷碳排放量,以低碳经济为目标,以用电成本最小、碳排放最小为目标函数,基于功率运行约束、持续运行时间约束和运行范围约束,构建洗碗机负荷碳减排模型,从而可以提升洗碗机负荷预测的准确性,实现洗碗机碳排放的量化计算,综合考虑用电成本和碳排放量,保证洗碗机的用电成本最低、碳排放最小,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
-
公开(公告)号:CN119378752A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521970.6
申请日:2024-10-29
Applicant: 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 , 东北电力大学 ,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吉林供电公司
IPC: G06Q10/04 , G06Q10/0631 , G06Q50/06 , G06N3/0442 , G06F17/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LSTM的洗衣机负荷最大及剩余可调能力评估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采集用户洗衣机负荷数据;构建基于LSTM网络的单个洗衣机用户用电行为预测模型,利用基于LSTM网络的单个洗衣机用户用电行为预测模型预测用户的洗衣机用电行为;构建洗衣机负荷最大可调能力评估模型,利用洗衣机负荷最大可调能力评估模型评估洗衣机用户的最大可上调能力和最大可下调能力;构建洗衣机负荷剩余可调能力评估模型,利用洗衣机负荷剩余可调能力评估模型评估洗衣机负荷参与调度后,再次参与电网调度的剩余可调能力。本发明提升了洗衣机负荷用电行为的预测精度,实现对洗衣机负荷可调能力的精细化、量化评估,提升电网调节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3173156B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110547440.9
申请日:2021-05-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款可切换能量流的混合动力系统、车辆及方法,系统包括:燃料电池;燃料电池电堆的输出端连接DC/DC转换器的输入端,DC/DC转换器的第一输出端经第一继电器与动力电池的的充电接口连接,动力电池的供电接口经第二继电器与动力模块连接;DC/DC转换器的第二输出端经第三继电器与动力模块连接;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以及第三继电器控制连接。本发明基于对燃料电池与动力电池的供能控制,实现混合动力系统对于不同负载以及不同场景的应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