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816668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1308140.5
申请日:2024-09-19
Applicant: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轨道交通分公司 , 江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井字法爆破出洞减震施工方法,在距离隧道出洞设定里程段,尤其在隧道变截面大跨度位置,变更工法为井字法,即将隧道掌子面进行分区形成类似井字型的多个爆破区域,对多个爆破区域进行标号,在部分爆破区域间设置竖向开挖支撑体系,并按照设定的爆破区域标号顺序依次进行分区逐孔起爆,采用逐孔微差弱爆破,控制爆破对岩石的扰动,配合机械开挖进行施工。本发明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和进度,同时减少隧道爆破出洞施工对自身和其它结构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8734404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877069.6
申请日:2024-07-02
Applicant: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 江汉大学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钻爆法隧道全过程爆破精细化施工方法,包括对隧道掌子面拍照,将照片导入地质素描软件,得到掌子面地质素描报告,结合现场隧道施工情况将地质素描报告输入隧道爆破设计系统,得到爆破设计参数和炮孔布置图,根据爆破设计参数和炮孔布置图进行钻孔、装药和引爆,根据爆破情况进行爆后质量评价,将爆后质量参数输入隧道爆破动态辅助设计系统,优化爆破设计参数。本发明通过结合施工软件,采用了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设计了标准化的施工流程。可适用于城市地铁隧道、山岭隧道等采用钻爆法开挖的隧道施工,与常规爆破施工相比,本发明一方面有效规范了现场施工标准,提高了爆破施工质量,另一方面提高了爆破工效、降低了爆破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8816668B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411308140.5
申请日:2024-09-19
Applicant: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轨道交通分公司 , 江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井字法爆破出洞减震施工方法,在距离隧道出洞设定里程段,尤其在隧道变截面大跨度位置,变更工法为井字法,即将隧道掌子面进行分区形成类似井字型的多个爆破区域,对多个爆破区域进行标号,在部分爆破区域间设置竖向开挖支撑体系,并按照设定的爆破区域标号顺序依次进行分区逐孔起爆,采用逐孔微差弱爆破,控制爆破对岩石的扰动,配合机械开挖进行施工。本发明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和进度,同时减少隧道爆破出洞施工对自身和其它结构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7346749A
公开(公告)日:2024-01-05
申请号:CN202311134521.1
申请日:2023-09-05
Applicant: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江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爆破孔放样定位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隧道爆破周边孔激光一次快速投射定位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S1、构建炮孔布置图,并导出为激光投射器拟定的格式文件;S2、对隧道掌子面进行平整,利用全站仪任意选取掌子面上对应周边孔的不小于三个的定位孔;S3、将炮孔布置图导入到激光投射器,根据隧道结构调整激光投射器相对于掌子面的距离,激光投射器调整炮孔布置图在掌子面上的投射位置,使投射在掌子面上的炮孔布置图中对应上述周边孔的投射炮孔与定位孔一一重合;S4、根据激光投射器在掌子面上的投射炮孔,对掌子面上周边孔进行标记。本申请的周边孔定位施工极为方便,可以准确且快速的定位出掌子面上的周边孔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7365574A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311520337.0
申请日:2023-11-15
Applicant: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 E21D11/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拆构件式预应力临时仰拱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结构包括临时仰拱主体结构、预应力施加结构和结构内力监测结构,所述临时仰拱主体结构为下凹的弧形,所述预应力施加结构设置于临时仰拱主体结构的其中一侧并对临时仰拱主体结构主动施加预应力,所述结构内力监测结构包括振弦式应变计和便携式数据采集仪,振弦式应变计安装于临时仰拱主体结构上用于监测应力变化,所述便携式数据采集仪用于采集振弦式应变计获取的数据。本发明满足了临时仰拱预制装配、重复利用的需求,同时将传统被动受力体系转换为主动施加预应力支撑,提高了支护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13431607A
公开(公告)日:2021-09-24
申请号:CN202110814878.9
申请日:2021-07-19
Applicant: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Inventor: 陈培帅 , 杨钊 , 吴忠仕 , 梁晓腾 , 江鸿 , 杨林 , 冯德定 , 王伟 , 肖靖 , 唐湘隆 , 李傲赢 , 袁青 , 熊齐欢 , 张子平 , 陈世豪 , 褚存 , 黄威 , 杨睿 , 李雪松 , 任梦 , 罗会武 , 李德杰 , 杨本亮 , 李勇智 , 贺祖浩
IPC: E21D11/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软弱围岩隧道拱脚顶撑加压下沉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所述受压板通过导向螺栓连接于拱脚连接板下方,导向螺栓自由竖向移动,从而允许拱脚连接板在竖向自由移动,步骤二、将千斤顶设置于底板与调节板之间,将千斤顶加压,使其与调节板贴合并对其施加支撑力;步骤三、在受压板与调节板之间安装所述压力传感器与位移传感器,通过位移传感器获得拱脚沉降量a,松开调节板上连接于导向螺栓上的导向螺母并将其向上移动a;步骤四、继续控制千斤顶顶升调节板至上方的导向螺母完全贴合;步骤五,转动活动螺母至与调节板贴合。本发明有效提高钢架拱脚的支撑能力与抗变形性能,避免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大变形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3107534A
公开(公告)日:2021-07-13
申请号:CN202110384536.8
申请日:2021-04-09
Applicant: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Inventor: 袁青 , 张子平 , 杨钊 , 陈培帅 , 熊齐欢 , 杨林 , 吴忠仕 , 陈世豪 , 江鸿 , 褚存 , 梁晓腾 , 王伟 , 唐湘隆 , 李傲赢 , 肖靖 , 冯德定 , 唐祖阳 , 黄威 , 杨睿 , 李雪松 , 任梦 , 罗会武 , 李德杰 , 杨本亮 , 李勇智
IPC: E21D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伸缩移动式湿喷机械装置,包括:两组履带式行走装置、拱形轨道和可移动旋转式湿喷机械手;所述履带式行走装置,其具有支撑结构和移动结构;拱形轨道,拱形轨道的两端分别与两组履带式行走装置的支撑结构可拆卸的固定;可移动旋转式湿喷机械手设置于拱形轨道上,且可沿拱形轨道行走。本发明确保在小型工作环境中能够完成精细化施工任务,精准定位湿喷位置,提高施工效率,并增加施工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177857A
公开(公告)日:2024-12-24
申请号:CN202411063949.6
申请日:2024-08-05
Applicant: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浅埋偏压特大跨度隧道快速出洞施工方法,将隧道沿截面方向分为上方的一部、二部、三部和下方的四部、五部、六部,包括以下步骤:S1、施工一部顶洞至贯通;S2、施工上台阶左侧的二部和右侧的三部;S3、施工下台阶左侧的四部和右侧的五部;S4、施工六部核心土,要求六部掌子面滞后五部10‑15m;S5、浇筑仰拱及填充砼,仰拱、填充分层浇筑,左右一次成型;S6、根据监控量测结果分析,待初期支护收敛后,利用衬砌模板台车一次性浇筑拱墙衬砌,本发明的施工方法采用一部顶洞率先出洞,打通了施工道路的方式,极大缓解洞口区物料运输压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物料运输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8837971A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410792039.5
申请日:2024-06-19
Applicant: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 G01V11/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包括对当前掌子面进行掌子面素描获取当前掌子面的初始围岩等级;基于TSP探测方法获取TSP初始围岩等级;若需要进行不良地质段探测,则基于不良地质段探测对初始围岩等级进行修正得到不良地质段初始围岩等级;若需要进行钻孔探测,则基于钻孔探测获取钻孔初始围岩等级;根据当前掌子面的初始围岩等级和不良地质段情况,选择相应的探测方法,并基于TSP初始围岩等级或/和不良地质段初始围岩等级或/和钻孔初始围岩等级形成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报告。本申请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结合了多种探测方法的优点,高效且准确。
-
公开(公告)号:CN118609002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749854.3
申请日:2024-06-12
Applicant: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基于无人机航飞的斜坡破坏面及灾害体快速识别方法,旨在应对复杂地质环境和频发的地质灾害挑战。该技术利用无人机搭载的LiDAR和倾斜摄影技术,能够高效、精准地获取高分辨率地表数据,从而显著提高地质灾害隐患的识别速度和准确性。通过这一技术,可以实现对偏远或难以接近区域的高效勘查,避免了人员直接暴露在高风险环境中,降低了勘察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本发明的研究和应用不仅为地质灾害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还促进了遥感学、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质工程等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该技术深化了对地质灾害形成机理、演变规律的认识,为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提升地质灾害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