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208586A
公开(公告)日:2022-03-22
申请号:CN202111668881.0
申请日:2021-12-31
Applicant: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 , 贵州省生物研究所 ,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新古尼异虫草子实体及人工栽培的生产方法。以野外分离所得的菌株生产子实体,通过平板或斜面菌种培养、液体菌种培养、固体培养基制作、接种、发菌、原基诱导、子实体培养以及采收等栽培技术,培养得子实体。采用的菌株出草能力强,可产生大量绿色色素和角变率低。在人工培养条件,采用液体菌种质量控制技术,减少液体种中分生孢子的数量,提高菌丝体产量,实现了有效的人工栽培,可形成栽培性状良好的子实体,子实体长4‑6 cm,粗0.5 cm,生物转化率可达40%,富含活性物质。本发明解决目前新古尼异虫草为野生采集为主、质量难以控制的问题,缓解生态压力。
-
公开(公告)号:CN114208586B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111668881.0
申请日:2021-12-31
Applicant: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 , 贵州省生物研究所 ,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新古尼异虫草子实体及人工栽培的生产方法。以野外分离所得的菌株生产子实体,通过平板或斜面菌种培养、液体菌种培养、固体培养基制作、接种、发菌、原基诱导、子实体培养以及采收等栽培技术,培养得子实体。采用的菌株出草能力强,可产生大量绿色色素和角变率低。在人工培养条件,采用液体菌种质量控制技术,减少液体种中分生孢子的数量,提高菌丝体产量,实现了有效的人工栽培,可形成栽培性状良好的子实体,子实体长4‑6 cm,粗0.5 cm,生物转化率可达40%,富含活性物质。本发明解决目前新古尼异虫草为野生采集为主、质量难以控制的问题,缓解生态压力。
-
公开(公告)号:CN111500472A
公开(公告)日:2020-08-07
申请号:CN202010471058.X
申请日:2020-05-28
Applicant: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 , 贵州省生物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富含黄酮和多酚的古尼虫草菌丝体及其生产方法。用古尼虫草斜面菌种制备一、二级液体菌种,将液体菌种接种于专用培养基,配方是碳源2%-4%,氮源0.8%-1.5%,硫酸镁0.05%,磷酸二氢钾0.1%,消泡剂0.1%,pH6.0-6.5,碳源可选可溶性淀粉或乳糖中的一种;氮源可选蛋白胨或黄豆粉或酵母浸出粉中的一种。20-28℃下,100-180 r/min振荡培养3-7天。发酵罐培养条件为:通气量为8-10 L/min,搅拌速度为150-180 r/min,温度20-28℃,发酵时间为50-80 h。菌丝体中含黄酮不低于7.0 mg/g、多酚不低于20 mg/g。
-
公开(公告)号:CN111500472B
公开(公告)日:2022-12-13
申请号:CN202010471058.X
申请日:2020-05-28
Applicant: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 , 贵州省生物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富含黄酮和多酚的古尼虫草菌丝体及其生产方法。用古尼虫草斜面菌种制备一、二级液体菌种,将液体菌种接种于专用培养基,配方是碳源2%-4%,氮源0.8%-1.5%,硫酸镁0.05%,磷酸二氢钾0.1%,消泡剂0.1%,pH6.0-6.5,碳源可选可溶性淀粉或乳糖中的一种;氮源可选蛋白胨或黄豆粉或酵母浸出粉中的一种。20-28℃下,100-180 r/min振荡培养3-7天。发酵罐培养条件为:通气量为8-10 L/min,搅拌速度为150-180 r/min,温度20-28℃,发酵时间为50-80 h。菌丝体中含黄酮不低于7.0 mg/g、多酚不低于20 mg/g。
-
公开(公告)号:CN111386968A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2010470214.0
申请日:2020-05-28
Applicant: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 , 贵州省生物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涉及一种含蛹虫草菌糠的马尾松木屑培养基栽培平姑的方法。本发明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平菇菌种培养;菌包制作与灭菌,含蛹虫草菌糠的马尾松木屑培养基配方为:蛹虫草菌糠10-20%,马尾松木屑40-50%,玉米芯10-20%,辅料10-20%,含水量60-70%;接种;菌丝培养;出菇管理;采收等。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获得较好生物转化率。本发明解决了马尾松木屑基质化的问题,实现了蛹虫草菌糠再利用,节约生产成本,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1394263A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2010464845.1
申请日:2020-05-28
Applicant: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 , 贵州省生物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真菌菌种保藏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虫草菌种保藏专用低温冷冻保护剂及使用方法。通过菌种培养,利用光照诱导菌种形成孢子。将收集菌丝至经灭菌的研钵,加入保护剂进行研磨,并制成混悬液。保护剂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虫草营养液,其组成是:葡萄糖10-20 g,蛋白胨4-8 g,酵母浸膏1-2 g,水定容至1000 mL,自然pH。另一部分为甘油。将两部分分别灭菌,使用前用虫草营养液配制10%-50%甘油溶液。采用细胞筛进行过滤,收集滤液,分装至无菌的冷冻管中,密封,置于低温冷冻保藏。本发明提供的保护剂所保藏的菌种有效期在3年以上,且可直接用于液体菌种的生产,减少继代次数。
-
公开(公告)号:CN118985368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348608.3
申请日:2024-09-26
Applicant: 贵州省生物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蘑菇保育技术领域的一种保护鲜艳乳菇野生种群数量的方法,包括保育地点选择;使用蘑菇保护性采摘器保护性采摘用于避免采摘时损伤鲜艳乳菇菌根;留种保育;驱虫扩繁四个步骤,其中蘑菇保护性采摘器包括剪刀,剪刀的剪刀臂前端上表面均铰接有与剪刀臂平行的弹片,弹片延剪刀臂延伸,两弹片靠近剪刀铰链的一端在剪刀铰链上方相互铰接有顶部铰链,顶部铰链内设有磁性件,剪刀铰链内设有电磁铁,电磁铁激活的磁场方向排斥磁性件。本发明简洁便利,通过蘑菇保护性采摘器剪刀臂上的弹片,延缺口将鲜艳乳菇从菌根部撕下,从而延长鲜艳乳菇的保鲜时间,也降低地面残留的菌根部分被病菌感染的概率,提高野生鲜艳乳菇的再生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402742A
公开(公告)日:2024-01-16
申请号:CN202210803736.7
申请日:2022-07-07
Applicant: 贵州省生物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菌种培养基制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假芝液体发酵培养基及其应用,所述培养基按照质量百分数计由如下组分混合而成:蔗糖1.00%‑3.00%、玉米浆1.30%‑1.80%、KH2PO4 0.10%‑0.20%、MgSO 40.20%‑0.30%,余量为水,所述培养基在高产三萜和多糖的假芝菌丝体培养中的应用,具体是将假芝母种接入液体发酵培养基中进行避光、摇瓶培养,本发明的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成分简单,工业生产中容易获取且成本低,有利于假芝的规模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3892425A
公开(公告)日:2022-01-07
申请号:CN202111330508.4
申请日:2021-11-11
Applicant: 贵州省生物研究所
Abstract: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榛子半无菌苗的快速培育方法,包括:S1.除去空瘪、霉烂的种子,得到待处理种子。S2.将待处理种子放入第一浸泡液中浸泡22‑25h,得到第一处理种子。S3.将第一处理种子放入第二浸泡液中浸泡100‑140min,得到第二处理种子。S4.将第二处理种子清洗干净后用消毒液进行表面消毒,得到消毒种子。S5.将消毒种子轻微破口后再用消毒液进行第二次消毒,得到预处理种子。S6.将预处理种子播种后进行田间管理,得到榛子半无菌苗。本发明显著降低了榛树种子的出苗时间,从现有技术的6个月左右降低至25天左右。且本发明榛子种子的发芽率高、出苗整齐,便于育苗管理。
-
公开(公告)号:CN113024685A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申请号:CN202110433647.3
申请日:2021-04-20
Applicant: 贵州省生物研究所
IPC: C08B37/00 , A23L33/1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加工领域,具体是一种低分子量竹荪菌托多糖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将烘干的竹荪菌托脱脂、烘干、粉碎得菌托干粉;按比例加入纯净水以及纤维素酶、果胶酶、木瓜蛋白酶,调节pH,酶解;恒温热水浸提;提取液过滤、活性炭脱色、脱蛋白;离心、真空减压浓缩;加入乙醇沉淀、过滤、离心;真空冷冻干燥,得到竹荪菌托粗多糖;用DEAE‑52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柱纯化,再用Sephadex G‑200葡聚糖凝胶色谱柱纯化,洗脱,浓缩,干燥,得到竹荪菌托多糖。本发明利用竹荪栽培的废弃物菌托,采用复合酶法提取低分子量多糖,提取率高,提取的多糖分子量小,对·OH、DPPH·的清除率高,对Fe3+的还原能力较强,还可以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活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