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崩塌、滑动与倾倒监测预警系统和预警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430188A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410581641.4

    申请日:2024-05-11

    IPC分类号: G08B21/10 G08B31/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地质灾害与工程安全监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崩塌、滑动与倾倒监测预警系统和预警方法,预警方法包括:在待监测区或目标体布设若干加速度监测装置;在需要预警的区域布设预警控制终端;预警控制终端实时计算监测区或目标体的间歇性运动频率和运动强度因子;根据运动频率和运动强度因子的阈值判断异常等级;根据不同异常等级的加速度监测装置数量占比与异常等级进行加权计算,得到风险系数进而发布相应的预警信息。本发明的监测预警方法相比于连续位移观测求取位移变化速率切线角的方法,安装简单、适应性强、精确度更高,比传统的GNSS监测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可大幅提高临灾预警的时效性与可靠性。

    适合多角度、多传感器遥感观测的水平双轴应力加载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8243523B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632174.3

    申请日:2024-05-21

    申请人: 中南大学

    IPC分类号: G01N3/12 G01N3/0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合多角度、多传感器遥感观测的水平双轴应力加载装置,包括主轴加载框架、侧轴加载框架、托升机构和装置底座;主轴加载框架、侧轴加载框架、托升机构均设置在装置底座上;主轴加载框架包括H型主轴框架反力结构、常规矩形反力结构以及主轴横梁;常规矩形反力结构上固定设置有主轴液压油缸;侧轴加载框架包括第一矩形切角反力结构、第二矩形切角反力结构以及侧轴横梁,第一矩形切角反力结构上设置有侧轴液压油缸;托升机构处于H型主轴框架反力结构、常规矩形反力结构、第一矩形切角反力结构和第二矩形切角反力结构之间。本发明在保证加载过程稳定的前提下,减少了框架反力结构及横梁对遥感观测和天空冷背景的遮挡。

    适合多角度、多传感器遥感观测的水平双轴应力加载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8243523A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410632174.3

    申请日:2024-05-21

    申请人: 中南大学

    IPC分类号: G01N3/12 G01N3/0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合多角度、多传感器遥感观测的水平双轴应力加载装置,包括主轴加载框架、侧轴加载框架、托升机构和装置底座;主轴加载框架、侧轴加载框架、托升机构均设置在装置底座上;主轴加载框架包括H型主轴框架反力结构、常规矩形反力结构以及主轴横梁;常规矩形反力结构上固定设置有主轴液压油缸;侧轴加载框架包括第一矩形切角反力结构、第二矩形切角反力结构以及侧轴横梁,第一矩形切角反力结构上设置有侧轴液压油缸;托升机构处于H型主轴框架反力结构、常规矩形反力结构、第一矩形切角反力结构和第二矩形切角反力结构之间。本发明在保证加载过程稳定的前提下,减少了框架反力结构及横梁对遥感观测和天空冷背景的遮挡。

    基于微波辐射计的大尺寸材料有效微波介电常数反演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946370B

    公开(公告)日:2022-02-01

    申请号:CN202110124623.X

    申请日:2021-01-29

    申请人: 中南大学

    IPC分类号: G01R27/2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微波辐射计的大尺寸材料有效微波介电常数反演方法,通过实验测试对大尺寸固体材料样本进行反演得到大尺寸固体材料样本的有效微波介电常数,有利于建立大尺度固体材料的微波辐射遥感物理模型,从而提高微波遥感数据的解译和分析精度;实验测试部分所采用的微波辐射计,是目前卫星被动微波遥感的主要载荷形式,因此基于该方法探测并反演得到的固体材料样本有效微波介电常数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发明所构建的“环境‑测试样本‑黑体”观测系统A和“环境‑测试样本‑铝板”观测系统B,在微波辐射传输方面黑体材料和铝板材料均有严格且清晰的边界条件,由此反演所得大尺寸固体材料样本有效微波介电常数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一种卧式非对称双轴压力加载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857974A

    公开(公告)日:2021-05-28

    申请号:CN202110125058.9

    申请日:2021-01-29

    申请人: 中南大学

    发明人: 吴立新 毛文飞

    IPC分类号: G01N3/02 G01N3/1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卧式非对称双轴压力加载装置,包括平台底座、主轴加载机构和侧压加载机构,主轴加载机构包括第一反力构件、第一横梁、主轴加载装置和主轴压力传感器,侧压加载机构包括第二反力构件、第三反力构件、第二横梁、侧压加载装置和侧压压力传感器;主轴加载机构中的第一反力构件为非对称五边形,可为3柱结构框架提供更为平衡的力学系统,使得第一反力构件受压中心点与受拉中心点更为接近,提高主轴加载系统的稳定性;侧压加载机构中第二反力构件为非对称五边形、第三反力构件为多边形的设计,可为二柱结构的侧压加载机构提供更为平衡的力学系统,使得反力构件受压中心点与受拉中心点更为接近,提高侧压加载系统的稳定性。

    一种构建地表纯净微波辐射背景场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801924A

    公开(公告)日:2021-05-14

    申请号:CN202110403474.0

    申请日:2021-04-15

    申请人: 中南大学

    IPC分类号: G06T5/00 G01N22/00 G01V3/1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构建地表纯净微波辐射背景场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确定需构建纯净地表微波辐射背景场的日期t及区域;步骤2,获取微波辐射遥感影像及地表覆盖类型数据并做数据预处理;步骤3,构建不完整单日纯净微波辐射遥感影像;步骤4,构建完整单日纯净微波辐射遥感影像;步骤5,构建地表纯净微波辐射背景场。本发明通过数据预处理将微波辐射遥感影像的边缘干扰像素点删除,同时考虑地物覆盖类型的辐射差异,剔除微波辐射遥感影像的异常点,生成地表纯净微波辐射背景场,以用于地质灾害的热异常提取研究。

    一种岩移参数自适应获取的InSAR矿区三维形变估计方法、装置及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1650579A

    公开(公告)日:2020-09-11

    申请号:CN202010533034.2

    申请日:2020-06-12

    申请人: 中南大学

    IPC分类号: G01S13/88 G01S13/9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岩移参数自适应获取的InSAR矿区三维形变估计方法、装置及介质,通过获得待监测矿区地表沿多个SAR观测几何的雷达视线向形变;联合不同SAR观测几何监测得到的形变值以及InSAR成像几何关系模型,在忽略南北向形变对雷达视线向形变观测量贡献的前提下,解算矿区地表垂直和东西向的二维形变分量;利用矿区地表水平移动与垂直沉降梯度之间的线性比例关系函数,对垂直向/东西向形变的视线向形变贡献量和岩移参数进行迭代优化,进而解算得到矿区地表三维形变。本方法实现了岩层移动参数的自适应获取和基于InSAR的矿山地表三维形变全自动化估计,克服了现有方法中岩层移动参数难以人工收集并准确获取的局限。

    一种基于卫星微波亮温的地应力闭锁显现区遥感跟踪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26509A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申请号:CN202210849788.8

    申请日:2022-07-20

    申请人: 中南大学

    发明人: 齐源 吴立新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卫星微波亮温的地应力闭锁显现区遥感跟踪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获取单日地表微波介电常数与动态地表微波介电常数背景场的差值;S2、获取均值异常指数超出设定阈值的像素点的值和地理坐标;S3、提取地表土壤湿度变化指数小于设定阈值的像素点的值和地理坐标;S4、提取面积指数超出设定阈值的所有像素点,视作该日地应力闭锁显现区;S5、重复步骤S1‑S4,判别地应力闭锁显现区的空间位置、形态及其变化,实现动态跟踪。本发明利用卫星被动微波亮温数据计算得到的地表介电常数场,联合地壳断层信息、土壤湿度等数据,对潜在的地应力闭锁显现区进行遥感跟踪,可提升地应力场变化、固体地球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

    一种野生动物遥感识别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898238A

    公开(公告)日:2022-08-12

    申请号:CN202210497091.9

    申请日:2022-05-09

    申请人: 中南大学

    摘要: 本发明首先提供一种野生动物遥感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构建野生动物偏振红外热像特征库;步骤S2、获取观测区的多观测角度偏振红外热像数据;步骤S3、对观测区偏振红外热像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提取潜在野生动物个体的多观测角度偏振红外热像;步骤S4、将提取的潜在野生动物个体的多观测角度偏振红外热像与野生动物偏振红外热像特征库进行匹配,识别野生动物个体。本发明还相应提供一种野生动物遥感识别装置。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偏振红外特征的野生动物识别方法及装置,能够提升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效率与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