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452286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625156.2
申请日:2024-05-20
Applicant: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饮料用高香醇味绿茶烘焙工艺,包括:一)、提供一种茶叶烘焙装置;二)、回潮处理;三)、烘焙准备;四)、分段式烘培处理;五)、贮藏;本申请通过设置远红外组件、加热组件、加湿组件,在绿茶具有高水分含量时采用远红外烘焙技术快速除去茶叶中的水分,使茶叶在高温高湿作用下发生“熟化”,促进茶叶内质转化,同时设置加热组件,在绿茶具有低水分含量时采用热风烘焙提高茶叶整体香气与滋味品质,使得烘焙样香气浓郁且持久性强,滋味浓醇,促进茶叶内含物质浸出,同时相较于单一烘焙工艺更能突出绿茶特征风味品质,采用远红外与热风组合烘焙技术也提高了绿茶烘焙的生产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8850238B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1810871282.0
申请日:2018-08-02
Applicant: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应用于滚筒式茶叶加工设备的热风输入及排风排湿系统,包括用于产生并输出热风的热风机、用于向滚筒内输送热风的热风管道、导向板、排湿罩、能够根据需要调控上升和下降运动的挡风板;本发明中设置了相应的挡风挡湿装置,实现了将位于滚筒内湿气沿着滚筒出料口进行排出量的多少控制;这样能够防止湿气过多过量地被排出,增强对滚筒茶叶杀青工艺过程中排湿排风的控制。本专利中通过设置导向板,在有效地节省排湿排风的功耗前提下,同时也防止了大部分刚输送进入滚筒内的热风以及滚筒外空气一起混入到排湿排风过程中,能够准确对滚筒内主要湿气进行排湿排风的效果,降低了能耗、提高了排湿排风效率,提高了滚筒内茶叶的杀青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5380973B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210978916.9
申请日:2022-08-16
Applicant: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叶形冷泡绿茶的加工方法及其加工设备,设备包括揉捻机和移动组件,通过设置有移动组件,进而通过驱动件带动螺纹杆转动,在螺纹杆转动时将会带动揉捻压盖移动,从而在揉捻机对茶叶进行揉捻操作时,通过移动组件的作用自动对料筒内的茶叶进行加压,因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加压需要在加工过程中人工手动加压的问题,同时本发明将冷泡茶技术与该设备相结合,降低了设备投入与能耗成本,在保证茶叶完整性与保留传统名优茶特有的风味前提下,有效破坏茶叶外表壁组织,增加茶叶通透性,提高茶叶在冷水中或者冰水中的浸出速率,3g茶样,15~20℃常温水,浸泡5min,泡制的茶汤风味与传统绿茶的风味保持一致,茶香持久,入口后口齿留香。
-
公开(公告)号:CN114271343A
公开(公告)日:2022-04-05
申请号:CN202111645004.1
申请日:2021-12-29
Applicant: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江西香檀山茶业有限公司
IPC: A23F3/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品质白茶的加工及其快速陈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采摘传统白毫茶品种或其他茶树品种一芽一叶至一芽三四叶鲜叶,轻采轻放,运至工厂加工车间;(2)、鲜叶通过输送带自动上萎凋机,摊放厚度1‑3cm;分段式控温控湿,实现萎凋、晾青和干燥一体完成,比传统工艺减少一半以上时间;(3)、分拣出茶叶中杂质,包括老叶、粗梗,筛去碎末,确保压饼时紧密度一致;(4)、采用等离子雾化水软化原料压制成形,保持压饼环境相对湿度75‑95%,温度40‑60℃,让茶叶风味物质充分活化,快速转化,提高产品质量和稳定性;高压氧状态下存放,克服传统工艺存放过久容易霉变等安全问题和时间成本,转化效率提高3‑5倍。
-
公开(公告)号:CN105211334B
公开(公告)日:2019-06-21
申请号:CN201510525713.4
申请日:2015-08-25
Applicant: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机采鲜叶分级分类加工方法,利用鲜叶筛分机、风选机等对机采鲜叶进行分级作业,并对其中的部分分级叶采用竹筛进行再处理,以获得较佳的鲜叶原料,再根据分级后鲜叶的品质特色,对不同出叶口获得的分级鲜叶进行分类处理,将分级鲜叶分别加工成针芽茶、工夫红茶和香茶。本发明方法设计合理,突破只有大宗茶可以机采机制,名茶和优质茶难以实现机采机制的技术瓶颈,运用分级分类加工的思路,在借助鲜叶分级机、鲜叶风选机等对机采叶进行分级作业,获得鲜叶嫩度较为均匀的不同原料的基础上,再根据各鲜叶的品质特点进行分类处理,最后实现不同类型名茶和优质茶的制作,获得不同类型的茶叶产品,可在机采鲜叶分级分类加工中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9554318A
公开(公告)日:2019-04-02
申请号:CN201910027245.6
申请日:2019-01-11
Applicant: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红茶菌中的葡糖酸醋杆菌及其应用,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葡糖酸醋杆菌,另一方面提供了该葡糖酸醋杆菌的应用及应用方法。本发明从红茶菌中筛选出来的葡糖酸醋杆菌C2能够在含糖的茶汤中合成β-葡萄糖苷酶,并促进香气物质形成;通过两段式的发酵策略实现酿酒酵母和葡糖酸醋杆菌分别在各自最适宜条件下的培养,可大幅度缩短发酵周期,并大量积累具有生理功能的次生代谢物,而且能有效避免杂菌污染、品质不稳定等问题。通过本发明能够快速、稳定制备出风味宜人且具有保健功能的红茶菌饮料。
-
公开(公告)号:CN109468187A
公开(公告)日:2019-03-15
申请号:CN201910027777.X
申请日:2019-01-11
Applicant: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生物酶酶解茶梗制备茶酒的方法,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其包括以下步骤:茶梗经粉碎、酶解、与茶鲜叶混合得到茶梗培养基;酿酒酵母T3接种茶梗培养基,发酵得到茶酒。本发明先通过纤维素酶、果胶酶、单宁酶对茶梗进行水解反应,提高可溶性糖含量、降低酯型儿茶素含量;再利用茶鲜叶中所含的生物酶对其进行酶促氧化,降低苦涩味并促进香气物质及茶黄素转化;然后通过酿酒酵母发酵,快速获得发酵型茶酒。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将来源广泛、价格低廉、难以利用的茶梗转化为茶黄素含量较高且风味宜人的茶酒。
-
公开(公告)号:CN107960490A
公开(公告)日:2018-04-27
申请号:CN201711189697.1
申请日:2017-11-24
Applicant: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天然果味红茶的加工方法,属于果味茶加工方法的技术领域。其包括以下步骤:将夏秋茶鲜叶桉摊放、萎凋、揉捻、发酵进行加工;在发酵过程中通过特定的方式将鲜榨果汁加入茶叶中,利用果汁中的内源酶加强茶叶中儿茶素的氧化;发酵结束后,通过特定的烘焙的条件将茶叶与水果进行融合,最终获得果香浓郁、果味明显的红茶。本发明对降低夏秋茶苦涩味、提高其风味品质具有显著效果,为拓展中低档茶资源利用提供新途径。
-
公开(公告)号:CN107898695A
公开(公告)日:2018-04-13
申请号:CN201711306700.3
申请日:2017-12-11
Applicant: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IPC: A61K8/9789 , A61Q11/00 , A61P1/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61K8/97 , A61K2800/413 , A61K2800/82 , A61K2800/84 , A61Q11/00
Abstract: 一种茶牙膏的制备方法,属于茶叶深加工技术领域。其包括以下步骤:取茶叶原料在低温下粉碎成100-500nm的茶粉,得到纳米茶粉;取茶叶原料通过食品化定向制造技术加工,得到高活性茶提取物;用微胶囊制备技术将纳米茶粉和/或高活性茶提取物加工成纳米茶颗粒;将纳米茶颗粒添加至牙膏基料中;将搅拌均匀的膏体灌入直立按压式的包装体中或其他包装形式的包装体中制成茶牙膏产品。该牙膏口感清新、细腻,具有健龈护齿、高效抗炎、防止口腔细菌滋生等功效,特别是大大提高了牙膏的抑菌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7699506A
公开(公告)日:2018-02-16
申请号:CN201711190697.3
申请日:2017-11-24
Applicant: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红茶菌中的酿酒酵母及其应用,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T3,另一方面提供了该新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T3的应用及应用方法。本发明从红茶菌中筛选出来的酿酒酵母对茶汁环境具有很好的适应性,能够专一性地应用于茶酒的酿制,具有起酵快、发酵活力强、酒精转化率高、风味独特等优势。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