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814874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0839328.6
申请日:2024-06-26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科(江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建筑截桩迫降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既有建筑物桩身轴力综合测试方法,依次包括:选择测试桩并在桩身表面安装应力传感器;读取应力传感器读数;对测试桩上应力传感器周边的表面混凝土切割并形成切槽,读取切槽后应力传感器读数;根据切槽前后应力传感器读数计算测试桩桩身轴力N0i;在测试桩上设置反力承台并安装千斤顶,使千斤顶支顶在反力承台和建筑基础底面之间;控制千斤顶加载至0.8N0i,截桩并读取千斤顶载荷N1i;取综合修正系数#imgabs0#得到所有桩身轴力Ni=λN0i。本申请具有为建筑截桩迫降施工的具体截桩桩位、截桩顺序提供重要依据,提高纠偏工作的安全性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7052179A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311053961.4
申请日:2023-08-21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基础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桩基体外后注浆装置及后注浆加固方法,其中桩基体外后注浆装置包含注浆管和芯管;所述注浆管的侧壁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一出浆口;所述芯管设置于所述注浆管内部;所述芯管上部开口底部封闭;所述芯管上连接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两个密封结构;所述芯管侧壁还设置有第二出浆口,所述第二出浆口位于两个密封结构之间;所述芯管能够沿所述注浆管的长度方向移动进而使所述第二出浆口能够分别和不同的所述第一出浆口连通。使用该桩基体外后注浆装置及后注浆加固方法,能解决现有的采用锚杆静压桩的基础加固方法受现场因素影响难以提高压桩力,导致加固效果有限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6245692B
公开(公告)日:2018-02-13
申请号:CN201610752589.X
申请日:2016-08-30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E02D3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软土地基控沉补强桩施工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S1、布设对既有结构和基础的变形监测系统,实施全过程信息化施工;S2、根据布桩设计在软土地基既有建筑基础上开挖孔或在增大既有基础中预留桩孔;S3、在既有基础开孔或预留孔附近施作沉桩反力锚筋;S4、根据不均匀沉降大小,在沉降较大区域地基基础上施工长桩,并逐步锁桩使其逐渐分担承载,控制沉降继续扩展和减少附加沉降;S5、在沉降较小区域地基基础上施工短桩,利用沉桩的扰动效应产生附加沉降实现迫降,同时缩小差异沉降量。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有效控制软土地基沉降变形、有效减少基础差异沉降量、不受施工空间限制因地制宜、工效和控沉效果显著。
-
公开(公告)号:CN106245692A
公开(公告)日:2016-12-21
申请号:CN201610752589.X
申请日:2016-08-30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E02D3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软土地基控沉补强桩施工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S1、布设对既有结构和基础的变形监测系统,实施全过程信息化施工;S2、根据布桩设计在软土地基既有建筑基础上开挖孔或在增大既有基础中预留桩孔;S3、在既有基础开孔或预留孔附近施作沉桩反力锚筋;S4、根据不均匀沉降大小,在沉降较大区域地基基础上施工长桩,并逐步锁桩使其逐渐分担承载,控制沉降继续扩展和减少附加沉降;S5、在沉降较小区域地基基础上施工短桩,利用沉桩的扰动效应产生附加沉降实现迫降,同时缩小差异沉降量。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有效控制软土地基沉降变形、有效减少基础差异沉降量、不受施工空间限制因地制宜、工效和控沉效果显著。
-
公开(公告)号:CN116378128A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310408358.7
申请日:2023-04-17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E02D3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既有基础梁式托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既有基础,所述既有基础的上部设置有既有竖向结构,还包括托换梁,所述托换梁设置在所述既有基础与所述既有竖向结构的连接处,相邻所述既有基础之间通过所述托换梁相连接,所述托换梁下连接有补强桩,通过托换梁将既有结构通过既有竖向结构传递至既有基础上的荷载部分或全部转移至补强桩上,同时由于托换梁将相邻的既有基础相连接,增强了既有基础之间的整体刚度和抵抗差异变形的能力,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托换梁和补强桩来减少既有基础沉降,减少土方开挖工程量及对既有地基基础的扰动,补强桩成桩挤压地基土又有效加固既有地基。
-
公开(公告)号:CN110984258A
公开(公告)日:2020-04-10
申请号:CN201911262609.5
申请日:2019-12-11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E02D35/00
Abstract: 本发明专利公开了既有超高层建筑钻孔截桩纠倾施工装置及方法,具体涉及建筑施工的技术领域。既有超高层建筑钻孔截桩纠倾施工装置,包括升降机构和金刚石钻机,升降机构上设有支架,支架内滑动连接有底座,底座与支架之间设有止动机构,金刚石钻机螺栓连接在底座上。既有超高层建筑钻孔截桩纠倾施工方法,将本装置组装完成并放置在施工处;手动调节升降机构并使金刚石钻机的钻头对准放线孔;滑动底座调节金刚石钻机与基桩之间的间距;采用水平尺调校升降机构的垂直度、调校支架的水平度;开启金刚石钻机进行钻孔截桩。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克服了现有的器械无法在操作空间狭小情况下完成精准截桩的问题,可用于建筑钻孔截桩施工。
-
公开(公告)号:CN110144983A
公开(公告)日:2019-08-20
申请号:CN201910413296.2
申请日:2019-05-17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控沉型高层建筑迫降纠倾方法,属于建筑纠倾工程领域,这种控沉型高层建筑迫降纠倾方法包括在基础范围内预先并列设置的多根工程桩,沉降量较小的区域工程桩的桩顶设有变形垫层,沉降量较大的区域工程桩桩顶与基础板底直接接触;在桩顶设有变形垫层的工程桩之间进行掏土,调整桩间地基土应力分布并增大桩顶应力,促使沉降量较小的区域桩间地基和桩顶变形垫层产生压缩变形,沉降量较小的区域工程桩与桩间地基继续沉降,将上部荷载逐步转移至顶部增设变形垫层的工程桩上。通过控沉型高层建筑联合迫降纠倾方法,可以事先将建筑基础的压力转移到预设的工程桩和桩间地基土上,降低纠倾过程中的沉降量较大区域继续沉降和纠倾得过倾。
-
公开(公告)号:CN218540804U
公开(公告)日:2023-02-28
申请号:CN202221576879.0
申请日:2022-06-22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科(江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Inventor: 莫振林 , 彭小军 , 康景文 , 王瑞扣 , 赵启明 , 袁永强 , 杨少朋 , 易翔 , 代如玉 , 彭林 , 彭然 , 王海洋 , 樊清 , 王宇 , 陈皓琪 , 向越 , 李祺 , 杨俏 , 祖德权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预制桩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大吨位组合式预制桩,其包括混凝土桩,所述混凝土桩的两端均连接有钢管桩,所述混凝土桩设置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所述混凝土桩和钢管桩通过连接组件连接。本申请具有充分利用钢管桩和混凝土管桩的优点,提高整体桩结构稳定性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219411006U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20422548.X
申请日:2023-03-08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科(江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地基加固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预应力劲性复合桩的地基基础加固结构,其包括高压旋喷成型在建筑基础下方的高压旋喷桩和压入所述高压旋喷桩内的锚杆静压桩,所述锚杆静压桩内沿自身轴向设置有若干轴向定位件,且所述锚杆静压桩的底端设置有穿刺稳固件。本申请具有降低锚杆静压桩补桩难度,提高单桩承载力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204940317U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申请号:CN201520718749.X
申请日:2015-09-16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抗水板与独立基础协同作用的基础结构,涉及建筑基础结构领域,包括独立基础、柱、抗水板和素砼垫层,柱下部嵌固于独立基础内,独立基础四周设有与其刚性相连接但厚度小于独立基础的抗水板,在独立基础及抗水板底部设有素砼垫层。本实用新型考虑抗水板与独立基础共同作用,有效减少了独立基础单独承受上部荷载时的设计面积,更有利于控制独立基础沉降量,增加基础的沉降均匀性和增加抗水板的抗浮力效果。本实用新型简单实效,设计合理,能够一定程度上节约独立基础的工程成本,有利于建造绿色节能型的建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