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145743A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310174497.8
申请日:2023-02-27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科(江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IPC: E02D35/00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建筑纠倾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纠倾过程中的框架柱四面顶升托换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其包括四个顶升连接件;若干用于贯穿连接框架柱的对穿螺杆,对接螺杆连接两顶升连接件;四个用于固定连接框架柱外侧基础的固定座;若干锚杆,锚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固定座,另一端贯穿对应顶升连接件,顶升连接件滑动连接锚杆,锚杆螺纹连接有用于承托顶升连接件的承托螺母;四个设置在顶升连接件和对应固定座之间并用于顶升顶升连接件的千斤顶;设置在固定座和千斤顶之间并用于垫高千斤顶的活动垫座。本申请具有避免取出其中一个千斤顶并突然增大其他千斤顶载荷,提高框架柱托换的稳定性,便于后续支模浇筑并修复框架柱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6335217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310153396.2
申请日:2023-02-22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科(江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建筑截桩迫降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自动化编程控制的既有高层建筑截桩迫降方法,依次包括:确定回倾目标及迫降量;确定拟截桩数量及部位;在各个拟截桩外侧施作反力承台;在反力承台上设置至少两个千斤顶,使千斤顶支撑在建筑基础底面和反力承台之间;计算拟截桩桩顶轴力,控制各个千斤顶加载、预顶建筑基础底面,并进行位移控制持荷保压,千斤顶加载量取轴力计算值;截桩,使桩体顶部与建筑基础断开;控制各个千斤顶对截断桩反向加载,根据加载量及沉降结果预测卸载后相邻桩将出现的附加沉降;控制各个千斤顶分级卸载,监测每级卸载后建筑结构响应直至完成迫降量。本申请具有提高截桩迫降施工安全可控性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814874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0839328.6
申请日:2024-06-26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科(江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建筑截桩迫降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既有建筑物桩身轴力综合测试方法,依次包括:选择测试桩并在桩身表面安装应力传感器;读取应力传感器读数;对测试桩上应力传感器周边的表面混凝土切割并形成切槽,读取切槽后应力传感器读数;根据切槽前后应力传感器读数计算测试桩桩身轴力N0i;在测试桩上设置反力承台并安装千斤顶,使千斤顶支顶在反力承台和建筑基础底面之间;控制千斤顶加载至0.8N0i,截桩并读取千斤顶载荷N1i;取综合修正系数#imgabs0#得到所有桩身轴力Ni=λN0i。本申请具有为建筑截桩迫降施工的具体截桩桩位、截桩顺序提供重要依据,提高纠偏工作的安全性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6122363A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2310189013.7
申请日:2023-03-02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科(江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建筑基础加固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负弯矩补偿型既有浅基础加固方法,依次包括:确定拟加固的既有基础;计算各既有基础承载弯矩MR和剪力VR;选择新增桩参数并对既有基础上部结构导荷;确定联合承台尺寸并确定桩数和桩位,使联合承台外围新增桩顶部产生负弯矩;计算各既有基础弯矩设计值M1,剪力设计值V1;对比MR和M1、VR和V1直至MR>M1、VR>V1。本申请具有在净空受限条件下有效提高既有基础承载力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997114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130751.5
申请日:2024-08-16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E02D3/12 , E02D15/04 , C04B28/04 , C04B111/7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岩溶地基治理及防护注浆加固方法,包括:将需要治理的区域划分为至少一个加固区块;S2、在各个加固区块内设置注浆孔,并检测溶蚀孔洞的关联性,将注浆孔分为溶蚀孔洞明显连通注浆孔和溶蚀孔洞非明显连通注浆孔;S3、先对重点加固区进行注浆,再对外围加固区进行注浆;在注浆过程中,先进行溶蚀孔洞明显连通注浆孔的注浆,采取囊式止浆塞封闭注浆法进行注浆,再进行溶蚀孔洞非明显连通注浆孔的注浆,采用孔内排水、浆液循环注浆法进行注浆。本发明根据溶蚀孔洞连通性分别采取针对性的注浆加固,克服了目前针对可溶性膏岩地层上建筑物注浆对存在的溶蚀差异情况并无细分的不足,能有效排出岩层滞水,注浆加固效果更好。
-
公开(公告)号:CN118666537A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410880715.4
申请日:2024-07-02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武汉理工大学
IPC: C04B28/00 , C04B22/06 , C04B38/02 , C04B111/72 , C04B111/7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泡膨胀型地聚物注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涉及注浆材料技术领域;该注浆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50‑60份的固废硅铝材料,5‑15份的固体激发材料,0.1‑1份的无机膨胀硬化剂,0.1‑1份的稳泡剂、0.1‑3份的减水剂和40‑80份的水;该注浆材料流动性好,对空腔的填充率高;膨胀性好,且膨胀是随着水化和地聚合反应逐渐进行,从而能够产生填充挤密作用,形成结构支撑效果,提高地面承载力,更有利于地面塌陷的加固和修复工程,适合大规模推广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5655546A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211197605.5
申请日:2022-09-29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1L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持荷状态下构件既有内力综合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择少量试验性竖向构件,采用表面应力测试法获得竖向构件内力N0,然后采用截桩称重法获得竖向构件内力N1,计算综合修正系数λ=∑N1/∑N0;对其余的竖向构件,采用表面应力测试法测得N0,并乘以综合修正系数λ,得到最终的竖向构件内力N1=λN0。该方法除了极少量的试验性竖向构件外,能够实现无需截断,即可完成承力测试,简便易行,准确度高;特殊情况下承力修正,进一步提高测试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6378129A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310411267.9
申请日:2023-04-17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既有基础补偿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既有基础和既有结构底板,所述既有结构底板设置于所述既有基础上方,还包括微型桩,所述微型桩倾斜设置于所述既有基础的侧面,所述微型桩下部朝向所述既有基础倾斜,所述微型桩的上部与所述既有结构底板相连接,所述微型桩远离所述既有结构底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既有基础底部。通过设置倾斜的微型桩,在微型桩通过自身强度和刚度增加既有基础承载面积和承载强度的同时,微型桩的另一端延伸至既有基础的底部,使微型桩与位于既有基础底部的地基土相结合,对既有地基进行了加固,减少既有基础在既有地基上的沉降,增强既有基础与既有结构底板结合部位的抗冲剪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7868681A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410229340.5
申请日:2024-02-29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钻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窄净空可分体式回转钻机及成桩方法,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一端连接有执行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上设有液压系统,所述驱动装置通过所述液压系统控制所述执行装置,所述执行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中间为分体式连接,所述执行装置上设有钻孔设备,本发明的驱动装置与执行装置之间为分离式连接,这样使得在施工时操作人员能将执行装置以及与执行装置连接的钻孔设备放置在低窄净空处,而驱动装置可以通过与执行装置分离的方式放置在外部,仅通过驱动装置上的液压系统与执行装置连接来控制执行装置与钻孔设备工作,使得该钻孔装置能够在低窄净空环境内进行操作,并且降低了装置对低窄净空作业空间的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6025015A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211710033.6
申请日:2022-12-29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基基础分阶段止沉加固方法,包括:当建筑物已出现不均匀沉降时,在沉降侧设置多个第一阶段止沉桩,在非沉降侧设置多个第一阶段控沉桩;对各个第一阶段止沉桩的桩头分别进行预应力持荷封桩,对各个第一阶段控沉桩的桩头不进行封桩;在第一阶段控沉桩的外侧设置注浆管,注入所需的注浆材料;在沉降侧设置多个第二阶段止沉桩,在非沉降侧设置多个第二阶段控沉桩;对各个第一阶段控沉桩、第二阶段控沉桩和第二阶段止沉桩的桩头分别进行预应力持荷封桩;在第二阶段控沉桩的外侧设置注浆管,并通过第二阶段控沉桩和第一阶段控沉桩外侧的注浆管分别注入所需的注浆材料。应用本发明可以有效地解决既有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持续增大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