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312439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411340194.X
申请日:2024-09-24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太原理工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6F30/13 , G06F30/23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剪力墙抗剪承载力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对剪力墙试件进行推覆试验,记录实际的推覆试验现象并获取相应荷载下剪力墙试件的位移,绘制第一抗侧力‑位移曲线;基于实际的推覆试验现象和/或第一抗侧力‑位移曲线,确定剪力墙的实际典型特征荷载,实际典型特征荷载包括实际开裂荷载、实际屈服荷载和实际极限荷载;建立剪力墙试件对应的有限元模型;利用预设的剪力墙参数对有限元模型进行扩展,生成扩展后的有限元模型;利用扩展后的有限元模型对剪力墙试件进行仿真分析,基于仿真分析结果和实际典型特征荷载分别建立对应的开裂荷载预测模型、屈服荷载预测模型以及极限荷载预测模型。
-
公开(公告)号:CN119272570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337069.3
申请日:2024-09-24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太原理工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13 , G06T17/10 , G06T17/20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剪力墙抗震层间位移角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剪力墙试件进行推覆试验,记录实际的推覆试验现象并获取相应荷载下剪力墙试件的实际试件高度和实际顶端位移;根据实际试件高度和实际顶端位移,确定对应的实际剪力墙层间位移角并绘制第一抗侧力‑层间位移角曲线;基于推覆试验现象和/或第一抗侧力‑层间位移角曲线,确定剪力墙典型特征荷载对应的实际层间位移角;建立剪力墙试件对应的有限元模型;利用预设的剪力墙参数对有限元模型进行扩展,生成扩展后的有限元模型;利用扩展后的有限元模型对剪力墙试件进行仿真分析,基于仿真分析结果和实际层间位移角建立对应的层间位移角预测模型。
-
公开(公告)号:CN119028614A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411109877.4
申请日:2024-08-13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IPC: G21C13/093 , G21C13/04 , G21C13/087 , G21C2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应力壳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核电厂安全壳,能够使自应力壳体结构产生自应力,从而可以提高自应力壳体结构抵抗事故压力的能力。该自应力壳体结构包括内壳体(1)、外壳体(2)和膨胀混凝土层(3)。外壳体(2)设置在所述内壳体(1)外侧。膨胀混凝土层(3)填充在所述内壳体(1)和所述外壳体(2)之间,所述膨胀混凝土层(3)能够在膨胀过程中由于所述内壳体(1)和所述外壳体(2)的限制对混凝土自身产生压应力。
-
公开(公告)号:CN118278084A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410393055.7
申请日:2024-04-02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 G06F30/17 , G06F30/23 , G06T17/20 , G21D1/02 , G06F119/14 , G06F119/08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核电站冲击防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抵御商用大飞机撞击的单壳软防设计方法及核电站。采用“单壳软防”理念设计形成核电厂核岛厂房设计方案,其包括单层安全壳设计方案和其他核岛厂房设计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提出了“单壳软防”的设计理念,其通过对单层安全壳和其他核岛厂房的设计方案进行软件分析,并结合评估判定结果,对于方案进行调整,直到满足判定要求;设计过程不再要求保证结构的完好,而是通过维持堆芯和乏燃料的冷却来实现核电站抗商用飞机撞击,使飞机撞击工况不再成为核岛厂房结构设计的控制工况。
-
公开(公告)号:CN117976089B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131057.9
申请日:2024-01-30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耐久性智能预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长龄期矿物掺合料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预测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确定不同组分比例的矿物掺合料方案,并确定龄期评估时间点;根据矿物掺合料方案对应采集历史龄期数据样本,将历史龄期数据样本转换成时间序列,并标记龄期评估时间点;建立自回归模型,自回归模型基于时间序列对历史龄期数据样本进行深度学习;通过自回归模型匹配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材料信息和配比信息,并对未发生的龄期评估时间点对应的氯离子扩散系数进行预测,获得氯离子扩散系数预测结果。通过本发明,有效解决了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筛选时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问题,且降低设计要求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7976089A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410131057.9
申请日:2024-01-30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耐久性智能预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长龄期矿物掺合料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预测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确定不同组分比例的矿物掺合料方案,并确定龄期评估时间点;根据矿物掺合料方案对应采集历史龄期数据样本,将历史龄期数据样本转换成时间序列,并标记龄期评估时间点;建立自回归模型,自回归模型基于时间序列对历史龄期数据样本进行深度学习;通过自回归模型匹配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材料信息和配比信息,并对未发生的龄期评估时间点对应的氯离子扩散系数进行预测,获得氯离子扩散系数预测结果。通过本发明,有效解决了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筛选时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问题,且降低设计要求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7361925A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311312507.6
申请日:2023-10-11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武汉三源特种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土掺合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其中,一种混凝土掺合料,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轻烧MgO 15%‑30%;2MgO·B2O3 15%‑30%;3MgO·B2O3 15%‑40%;CaCO3 20%‑26%;CaO1%‑2%;其余为不可避免的杂质。本发明通过采用轻烧MgO、2MgO·B2O3、3MgO·B2O3、CaCO3和CaO按照上述重量份混合使用,能够提高将其应用的混凝土的收缩、增韧抗裂和防辐射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6752700A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2310721126.7
申请日:2023-06-16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埋件装置、核电厂房的建筑结构和埋件装置的安装方法。该埋件装置包括:带状埋件和钢筋笼网。钢筋笼网包括多根呈网格排列的钢筋。带状埋件包括预留板和多根锚筋,预留板呈带状,其平行于钢筋笼网中钢筋形成的网格,锚筋的延伸方向垂直于预留板,预留板通过锚筋与钢筋笼网固定连接。多根锚筋间隔排列设置,相邻两根锚筋的间距与相邻两根钢筋之间的间距相匹配,以使得每根锚筋均能够与一根钢筋连接,进而将带状埋件和钢筋笼网连为一体。该埋件装置能够实现带状埋件和钢筋笼网的模块化施工,在保证结构设计合理性的同时大幅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周期。
-
公开(公告)号:CN115732105A
公开(公告)日:2023-03-03
申请号:CN202211421262.6
申请日:2022-11-14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IPC: G21C13/093 , G21C13/0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安全壳结构局部试验构件及其施工方法,包括混凝土板、钢衬里板、栓钉、智能预应力钢绞线;所述智能预应力钢绞线穿过所述混凝土板;所述智能预应力钢绞内置FRP智能传感器,所述钢衬里板紧贴所述混凝土板的内侧,通过所述栓钉固定;所述栓钉与所述钢衬里板焊接;本发明的构件可实时监测和传输构件所承受的压力及其应力变化,便于控制构件试验时预应力张拉以及试验中预应力水平的实时监测;构件中将钢衬里板与混凝土板固定连接,安全壳强度试验过程中,可有效的最大程度地反应安全壳整体性能;本发明的是局部试验构件结构成本低、试验数据准确。
-
公开(公告)号:CN113987640A
公开(公告)日:2022-01-28
申请号:CN202111253996.3
申请日:2021-10-27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 G06F30/23 , G06F40/15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核电厂隔震系统模型的建模方法,包括:获取核电厂隔震系统的有限元模型的节点信息、单元信息、材料信息、实常数信息的第一格式数据文件,根据模型转换规则将节点信息、单元信息、材料信息、实常数信息的第一格式数据文件分别转换为SAP2000可识别的第二格式数据文件,在SAP2000中导入第二格式数据文件,以生成核电厂隔震系统模型。相应的,还提供一种建模装置、核电厂隔震系统模型的分析方法及分析系统。该核电厂隔震系统模型的建模方法可实现核电厂隔震系统的快速建模及隔震分析过程,以解决传统隔震分析技术中建模工作带来的工作负担,提高隔震系统模型的建模效率和准确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