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丝绳缠绕控制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496644A

    公开(公告)日:2014-01-08

    申请号:CN201310397497.0

    申请日:2013-0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丝绳缠绕控制方法,属于钢丝绳缠绕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检测吊车卷筒的当前转速ndjjt;确定吊车卷筒实时的绕绳直径Ddja;确定钢丝绳卷筒实时的放绳直径Da;根据吊车卷筒的当前转速ndjjt、吊车卷筒实时的绕绳直径Ddja、钢丝绳卷筒实时的放绳直径Da和旋转装置的减速机传动比is确定旋转电机转速ns;控制旋转装置以旋转电机转速ns转动。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方法通过控制旋转装置的速度即可调整钢丝绳缠绕的松紧,相比于现有人工调整方式而言,更省力、更精确。本发明同时公开了一种钢丝绳缠绕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吊车卷筒当前转速检测模块、吊车卷筒实时绕绳直径确定模块、钢丝绳卷筒实时放绳直径确定模块、第一处理模块和第一控制模块。

    钢丝绳缠绕控制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496644B

    公开(公告)日:2015-10-21

    申请号:CN201310397497.0

    申请日:2013-0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丝绳缠绕控制方法,属于钢丝绳缠绕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检测吊车卷筒的当前转速ndjjt;确定吊车卷筒实时的绕绳直径Ddja;确定钢丝绳卷筒实时的放绳直径Da;根据吊车卷筒的当前转速ndjjt、吊车卷筒实时的绕绳直径Ddja、钢丝绳卷筒实时的放绳直径Da和旋转装置的减速机传动比is确定旋转电机转速ns;控制旋转装置以旋转电机转速ns转动。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方法通过控制旋转装置的速度即可调整钢丝绳缠绕的松紧,相比于现有人工调整方式而言,更省力、更精确。本发明同时公开了一种钢丝绳缠绕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吊车卷筒当前转速检测模块、吊车卷筒实时绕绳直径确定模块、钢丝绳卷筒实时放绳直径确定模块、第一处理模块和第一控制模块。

    一种潜液泵用动力传输装置及其动力传输管

    公开(公告)号:CN103437974A

    公开(公告)日:2013-12-11

    申请号:CN201310310177.7

    申请日:2013-07-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潜液泵用动力传输装置及其动力传输管,属于液压系统领域。所述潜液泵用动力传输装置包括液压泵站、潜液泵头和动力传输管,所述液压泵站包括液压泵,所述潜液泵头包括潜液泵和用于驱动所述潜液泵的马达,所述动力传输管的一端与所述液压泵连通,所述动力传输管的另一端与所述马达连通;所述动力传输管包括:高压进油管和设置在所述高压进油管外部的低压回油管,所述高压进油管与所述低压回油管围成低压回油腔,且所述高压进油管的外壁与所述低压回油管的内壁之间设置有支撑环。本发明提供的潜液泵用动力传输装置稳定性高和可靠性好且安装维护方便。本发明提供的动力传输管具有高转速、长距离、大功率的特点。

    一种潜液泵用动力传输装置及其动力传输管

    公开(公告)号:CN103437974B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申请号:CN201310310177.7

    申请日:2013-07-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潜液泵用动力传输装置及其动力传输管,属于液压系统领域。所述潜液泵用动力传输装置包括液压泵站、潜液泵头和动力传输管,所述液压泵站包括液压泵,所述潜液泵头包括潜液泵和用于驱动所述潜液泵的马达,所述动力传输管的一端与所述液压泵连通,所述动力传输管的另一端与所述马达连通;所述动力传输管包括:高压进油管和设置在所述高压进油管外部的低压回油管,所述高压进油管与所述低压回油管围成低压回油腔,且所述高压进油管的外壁与所述低压回油管的内壁之间设置有支撑环。本发明提供的潜液泵用动力传输装置稳定性高和可靠性好且安装维护方便。本发明提供的动力传输管具有高转速、长距离、大功率的特点。

    集成控制阀壳体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334978A

    公开(公告)日:2013-10-02

    申请号:CN201310310188.5

    申请日:2013-07-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成控制阀壳体,涉及液压控制技术领域。该壳体包括壳体本体,壳体本体内部设有进油单向阀孔、换向阀孔、反平衡阀孔、用于连接供油泵站的回油口的回油通道以及用于连接马达的第一工作油腔的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进油单向阀孔分别与换向阀孔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连通,换向阀孔的第三端口与第一油口连通,第二油口与换向阀孔的第四端口连通,换向阀孔的第五端口与回油通道连通,第一油口通过该反平衡阀孔与该回油通道连通。本集成控制阀壳体通过壳体本体中进油单向阀孔、换向阀孔、反平衡阀孔将单向阀、三位五通换向阀、反平衡阀集中组装在一起,甲板机械集成度低、体积大。

    一种自动张紧阀组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423488A

    公开(公告)日:2013-12-04

    申请号:CN201310311192.3

    申请日:2013-07-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张紧阀组,属于液压阀领域。所述自动张紧阀组,所述自动张紧阀组包括:插装阀、第一两位两通电磁阀、溢流阀、进油P口和泄油T口,所述插装阀的A口、所述插装阀的控油口和所述第一两位两通电磁阀的第一油口分别与所述进油P口连通,所述第一两位两通电磁阀的第二油口与所述溢流阀的进油口连通,所述插装阀的B口和所述溢流阀的出油口分别与所述泄油T口连通。本发明提供的自动张紧阀组的由插装阀配合第一两位两通电磁阀和溢流阀共同实现的先导控制,液压油从插装阀通过,由于插装阀的流通能力大,使得本发明提供的自动张紧阀组的张力的调节范围广。

    集成控制阀壳体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334978B

    公开(公告)日:2015-11-04

    申请号:CN201310310188.5

    申请日:2013-07-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成控制阀壳体,涉及液压控制技术领域。该壳体包括壳体本体,壳体本体内部设有进油单向阀孔、换向阀孔、反平衡阀孔、用于连接供油泵站的回油口的回油通道以及用于连接马达的第一工作油腔的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进油单向阀孔分别与换向阀孔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连通,换向阀孔的第三端口与第一油口连通,第二油口与换向阀孔的第四端口连通,换向阀孔的第五端口与回油通道连通,第一油口通过该反平衡阀孔与该回油通道连通。本集成控制阀壳体通过壳体本体中进油单向阀孔、换向阀孔、反平衡阀孔将单向阀、三位五通换向阀、反平衡阀集中组装在一起,甲板机械集成度低、体积大。

    一种自动张紧阀组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423488B

    公开(公告)日:2016-02-17

    申请号:CN201310311192.3

    申请日:2013-07-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张紧阀组,属于液压阀领域。所述自动张紧阀组,所述自动张紧阀组包括:插装阀、第一两位两通电磁阀、溢流阀、进油P口和泄油T口,所述插装阀的A口、所述插装阀的控油口和所述第一两位两通电磁阀的第一油口分别与所述进油P口连通,所述第一两位两通电磁阀的第二油口与所述溢流阀的进油口连通,所述插装阀的B口和所述溢流阀的出油口分别与所述泄油T口连通。本发明提供的自动张紧阀组的由插装阀配合第一两位两通电磁阀和溢流阀共同实现的先导控制,液压油从插装阀通过,由于插装阀的流通能力大,使得本发明提供的自动张紧阀组的张力的调节范围广。

    一种用于浮式储油卸油装置的惰气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591457B

    公开(公告)日:2016-01-13

    申请号:CN201310544915.4

    申请日:2013-11-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浮式储油卸油装置的惰气系统,包括烟气和柴油模式惰气单元、传感器、储油舱和控制单元。其中,烟气和柴油模式惰气单元均包括惰气总管、烟气和柴油模式惰气发生装置、含氧分析仪、甲板水封、总管压力调节阀、总管压力变送器、常开关断阀和油舱压力调节阀。连通惰气发生装置的惰气总管依次通过甲板水封、总管压力调节阀、常开关断阀和油舱压力调节阀连通储油舱,且烟气和柴油模式惰气发生装置、总管压力调节阀和油舱压力调节阀分别电连接控制单元。设置在惰气总管上的含氧分析仪和总管压力变送器分别电连接控制单元。惰气总管上还设置两支路,第一支路通过电连接控制单元的控制阀与大气连通,第二支路上则设置压力真空关断阀。

    一种用于浮式储油卸油装置的惰气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591457A

    公开(公告)日:2014-02-19

    申请号:CN201310544915.4

    申请日:2013-11-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浮式储油卸油装置的惰气系统,包括烟气和柴油模式惰气单元、传感器、储油舱和控制单元。其中,烟气和柴油模式惰气单元均包括惰气总管、烟气和柴油模式惰气发生装置、含氧分析仪、甲板水封、总管压力调节阀、总管压力变送器、常开关断阀和油舱压力调节阀。连通惰气发生装置的惰气总管依次通过甲板水封、总管压力调节阀、常开关断阀和油舱压力调节阀连通储油舱,且烟气和柴油模式惰气发生装置、总管压力调节阀和油舱压力调节阀分别电连接控制单元。设置在惰气总管上的含氧分析仪和总管压力变送器分别电连接控制单元。惰气总管上还设置两支路,第一支路通过电连接控制单元的控制阀与大气连通,第二支路上则设置压力真空关断阀。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