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070200A
公开(公告)日:2019-07-30
申请号:CN201810066784.6
申请日:2018-01-24
申请人: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多指标评价方法及系统,采集电网潮流和稳定参数;基于采集到的电网潮流和稳定参数结合预先设定的评价指标进行计算;基于所述评价指标的计算结果评价交流电网对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并对直流支撑程度弱的指标采取加强措施;所述预先设定的评价指标包括:功率转移支撑强度指标、电压支撑强度指标和频率支撑强度指标。本发明综合考虑功率转移支撑强度、电压支撑强度、频率支撑强度等因素的直流支撑强弱程度多指标评价方法,可以为多直流馈入电网规划设计和优化提供全面的评估指标,该方法具有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2054550A
公开(公告)日:2020-12-08
申请号:CN202010954154.X
申请日:2020-09-11
申请人: 武汉大学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针对多回特高压直流馈入交流电网场景,提出了一种多回特高压直流馈入的交流系统的直流功率互济方法。本发明通过送端及受端交流系统的戴维南等值参数和准稳态数学模型得到的送端和受端交流侧等值PQ节点参数,构建送端和受端交流系统的约束模型;在多约束条件下,优化求解各回直流线路馈入有功功率最大值,并根据当前直流运行状态及直流线路的送端交流系统等值惯量,对直流线路的可调容量进行修正,据此计算直流线路的频率电流参考下垂系数,并对直流线路的直流电流参考值进行调整。本发明充分发挥多馈入直流间功率互济的作用,增强功率支撑能力以提升受端交流系统的稳定水平和鲁棒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886146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0945272.2
申请日:2024-07-15
申请人: 西安交通大学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滨州供电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电场集电系统拓扑备选连接生成方法及相关设备,属于陆上风电场集电系统规划技术领域,即通过改进聚类分区方法、扩展三角剖分生成方法和判定潮流方向的有向图生成方法,生成以每台机组单独设置位置参数的集电系统拓扑可行的备选连接方案,为陆上风电场集电系统拓扑优化提供合理分区下的风电机组可行连接数据,相关方法可提高算法的鲁棒性。改进聚类分区方法,同时考虑风电机组分布的角度信息和距离信息,使得算法能够应对分布不均匀的陆上风电场,减少可行解的空间且符合实际的工程需求。提出极坐标系距离定义法,将分区形状转化为扇形,从而形成以变电站为中心的扇形连接的更为合理的分类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886145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0916286.1
申请日:2024-07-09
申请人: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 , 西安交通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F30/18 , G06F30/20 , G06F111/04 , G06F111/06 , G06F113/0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电场集电系统拓扑分层优化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包括:获取风电场数据信息;根据所述风电场数据信息构建变电站搜索网格空间;根据所述风电场数据信息,在变电站搜索网格空间内,建立集电系统拓扑可行备选连接方案集;根据所述集电系统拓扑可行备选连接方案集构建集电系统拓扑优化模型;求解所述集电系统拓扑优化模型,得到最优变电站位置并输出,该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能够解决不均匀分布风机集群的变电站选址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644119A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410499802.5
申请日:2024-04-24
申请人: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Q10/0639 , G06Q50/0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停电事件全链条演化分析方法、装置及介质。其中,方法包括:构建大停电事件全链条演化网络模型;计算大停电事件全链条演化网络模型的多个预设典型指标;基于多个预设典型指标,构建大停电事件全链条演化网络模型的节点重要度评价指标以及连边重要度评价指标;根据节点重要度评价指标以及连边重要度评价指标,构建大停电事件全链条演化网络模型中每条路径的路径传播效率指标;根据节点重要度评价指标值、连边重要度评价指标以及路径传播效率指标,分别确定大停电事件全链条演化网络模型中的关键节点、关键环节以及关键路径,确定大停电事件应对策略。
-
公开(公告)号:CN117709051A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311430190.6
申请日:2023-10-31
申请人: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本发明所述基于气象因素构建新能源出力和负荷场景的与系统,其中,所述方法包括:通过历史气象数据构建时序气象概率分布模型,并通过随机抽样生成模拟气象场景;以及通过新能源的历史出力数据,电力负荷的历史负荷数据,第一历史气象数据,气象类型的种类确定新能源出力场景模型和负荷场景模型,以及每种气象类型下的出力修正系数区间和用电负荷修正系数区间,从而根据出力修正系数矩阵和用电负荷修正系数矩阵,新能源出力场景模型和负荷场景模型确定模拟气象场景下构建的新能源出力场景和用电负荷场景。所述方法和系统在源荷场景建模时,充分考虑了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源荷的气候相关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2054515B
公开(公告)日:2022-12-06
申请号:CN202010882430.6
申请日:2020-08-28
申请人: 武汉大学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受端电网接纳直流能力评估方法,本发明首先进行直流落点的初步筛选,缩减场景数;接着采用广义等效短路比(GESCR)指标、暂态电压支撑强度(TVSI)指标以及网损指标作为直流落点和机组出力的优化目标,以及考虑多约束条件建立直流馈入受端电网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然后通过直流馈入规模的等步长递增并重复进行直流落点和机组优化,直至不满足安全运行约束条件停止;最后对计算分析结果逆序进行N‑1安全稳定校验,最先通过校验结果作为受端电网的最大直流承载规模。本发明提出的计算分析方法逻辑清晰、考虑因素全面、易于工程实现、可有效得出受端电网的最大直流接纳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3054655A
公开(公告)日:2021-06-29
申请号:CN202110047025.7
申请日:2021-01-14
申请人: 浙江大学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比例直流高比例新能源的受端电网强度评估方法,通过阻抗建模的方法建立光伏端口的线性化模型,分析交流网络雅克比矩阵最小模特征值对矩阵元素的灵敏度矩阵,得到光伏电站接入能够改善系统的静态稳定性的结论;利用初等行列变换和Schur变换得到不含光伏的系统降阶雅克比矩阵,对系统特征方程进行模态分解得到多个等效单馈入系统,计算系统雅克比矩阵的最小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并计算得到其临界广义短路比,并基于模态摄动理论,将光伏接入后的系统看做不含光伏馈入系统的摄动,对原有的临界广义短路比进行修正,得到含大型光伏电站的多馈入直流系统广义的临界广义短路比。
-
公开(公告)号:CN112054515A
公开(公告)日:2020-12-08
申请号:CN202010882430.6
申请日:2020-08-28
申请人: 武汉大学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受端电网接纳直流能力检测方法,本发明首先进行直流落点的初步筛选,缩减场景数;接着采用广义等效短路比(GESCR)指标、暂态电压支撑强度(TVSI)指标以及网损指标作为直流落点和机组出力的优化目标,以及考虑多约束条件建立直流馈入受端电网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然后通过直流馈入规模的等步长递增并重复进行直流落点和机组优化,直至不满足安全运行约束条件停止;最后对计算分析结果逆序进行N‑1安全稳定校验,最先通过校验结果作为受端电网的最大直流承载规模。本发明提出的计算分析方法逻辑清晰、考虑因素全面、易于工程实现、可有效得出受端电网的最大直流接纳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7291778A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311204954.X
申请日:2023-09-18
申请人: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Q50/26 , G06Q50/06 , G06Q10/063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算碳排放数据的方法及系统。其中,该方法包括:实时在线监测碳排放源活动数据,采集一次能源数据、生产过程中数据以及外购电力和热力的数据;基于排放因子法,根据一次能源数据、生产过程中数据以及外购电力和热力的数据,分别计算一次能源数据的碳排放数据、生产过程中数据的碳排放数据、外购电力和热力的碳排放数据以及确定总碳排放数据;将一次能源数据的碳排放数据、生产过程中数据的碳排放数据、外购电力和热力的碳排放数据以及总碳排放数据上传到主站。该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克服了现有碳排放数据核算方法存在的信息化程度低、数据真实性和实时性不足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