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040473A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111435936.3
申请日:2021-11-29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方法,包括:提供一部署有多个中继节点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所有存活的中继节点中进行当前的无线网关节点的选举;将当前的无线网关节点之外存活的中继节点作为普通节点,进行簇首节点的选举并建立分簇;传感器接入到最近的中继节点并将数据传输到中继节点上,簇首节点以外的普通节点通过单跳的方式将数据传输到其对应分簇的簇首节点;簇首节点对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并且簇首节点之间采用多跳组网的方式传输数据,以将数据传输到无线网关节点;无线网关将数据传输到监测平台;重复上述步骤。本发明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方法可以解决输变配电场景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能耗过高,网络生存周期过短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347620A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申请号:CN202210983050.0
申请日:2022-08-16
申请人: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H02J3/40 , H02J3/48 , H02J3/50 , H02P21/22 , H02P21/14 , H02P25/024 , H02P27/08 , G01R19/00 , G01R31/5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环控制型虚拟同步机三相短路故障电流确定方法,包括下述步骤:步骤1、根据虚拟同步机的控制器,考虑双环控制,构建有功电流和无功电流方程;步骤2、考虑虚拟同步机的故障穿越策略对故障电流的影响,构建发生三相短路故障时的有功电流和无功电流方程;步骤3、根据得到的有功电流和无功电流方程,计算得到在dq坐标系下的故障电流。该方法有利于精确地获取故障电流。
-
公开(公告)号:CN115296632A
公开(公告)日:2022-11-04
申请号:CN202211230218.7
申请日:2022-10-08
申请人: 杭州万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分类号: H03G3/3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双模连续增益调节和高鲁棒性的自动增益控制电路,其中包括至少一级可变增益放大器单元和电流偏置电路。可变增益放大器单元包括两个输入差分管和两个并联的分流差分管,调节电压Vc通过控制流经分流差分管的电流以调节流经输入差分管的电流。负载电路包括两个共栅极且漏极连接至电源电压的NMOS负载管以及两路并联的由PMOS组成的负载分流支路。电流偏置电路连接于每路负载分流支路内的PMOS负载管,控制每一负载分流支路的负载分流比K以调节流经对应的NMOS负载管的电流。可变增益放大器单元通过控制调节电压和电流偏置电路形成基于差分主电路和负载电路的双模连续增益调节。
-
公开(公告)号:CN112822189A
公开(公告)日:2021-05-18
申请号:CN202110004853.2
申请日:2021-01-04
申请人: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华中科技大学 , 华北电力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流量识别方法及装置,解决了传统的网络流量识别技术由于在加密流量中关键特征被加密,导致其应用受到限制的问题。包括:采集并分析流量数据;对所述流量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预处理,得到待识别流量数据;将所述待识别流量数据输入训练好的GBDT‑LR融合模型,对所述待识别流量数据进行流量识别。
-
公开(公告)号:CN107039993B
公开(公告)日:2019-12-27
申请号:CN201710259291.X
申请日:2017-04-20
申请人: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称双极柔性直流输电换流器功率转带控制方法。首先,对称双极接线的柔性直流输电换流器在发生单极故障时,判断换流器是否采用双极带金属回线单端接地运行方式,及非故障极采用双极功率控制模式;如是,则根据故障极功率Pa、非故障极功率Pb、单极额定功率PN计算被转带功率量,使其等于Pa与PN‑Pb中的较小值;然后,闭锁故障极换流器、断开故障极金属回线开关,使系统转为单极带金属回线单端接地运行方式;然后,根据换流器设备参数建立实时仿真模型,仿真计算出功率转带速率定值PN/t1;最后,将非故障极功率按照功率转带速率定值升至Pb+ΔP。本发明旨在为对称双极换流器发生单极故障时提供功率转带控制方法和理论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05515180B
公开(公告)日:2018-08-28
申请号:CN201510413476.2
申请日:2015-07-14
申请人: 国家电网公司 ,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分类号: H02J13/00
CPC分类号: Y02E60/723 , Y02E60/7838 , Y04S10/16 , Y04S40/12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组态式的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动态监控系统及其监控方法,监控系统包括通过以太网连接的网络监控主站和至少一个采集预警终端模块;网络监控主站布置于站控层,实现对变电站通信网络的状态监控、异常告警、异常预警以及管理维护;采集预警终端模块采用就地布置原则,与被监测网络设备的网络端口对接,对其网络端口所发送的报文信息进行捕捉、分析判断及响应。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分布式方式将网络采集数据以及数据分析进行分解,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网络监测分析装置采集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困难的问题,实现了网络端口异常的快速预警和告警。
-
公开(公告)号:CN106340857B
公开(公告)日:2018-07-20
申请号:CN201610827787.8
申请日:2016-09-18
申请人: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分类号: H02H7/12
摘要: 本发明涉及柔性直流输电换流器静态直流充电耐受时间保护定值整定方法。整定方法首先获得调度指令下达、操作、执行、设备状态核对等流程的时间信息,根据操作所需最大时间绘制操作时间图并确定操作时间;然后根据柔性直流换流器静态直流充电仿真模型得到子模块反复启停所占比例达到50%时的静态直流充电时间上限阀值;将操作时间和上限阀值代入整定公式,在同时满足操作时间和上限阀值要求时,得到静态直流充电耐受时间的整定结果。本发明旨在提出换流器静态直流充电耐受时间保护定值整定方法,防止换流器长期处于静态直流充电状态从而导致子模块电压两极分化严重,为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继电启动过程中的保护定值整定提供理论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05529826B
公开(公告)日:2018-07-20
申请号:CN201510373841.1
申请日:2015-06-30
申请人: 国家电网公司 ,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分类号: H02J13/0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PXI总线的便携式模拟智能单元,所述智能单元包括PXI机箱、网络接口板、授时单元板、模拟量采集板、开关量输入板和操作回路板,PXI机箱、网络接口板和授时单元板通过PXI总线均与模拟量采集板、开关量输入板和操作回路板连接。本发明提供的便携式模拟智能单元集合并单元、智能终端、授时单元三大功能于一体,配置方法更加简便,为保护、测控装置的测试提供简便快捷的测试环境。
-
公开(公告)号:CN107607296A
公开(公告)日:2018-01-19
申请号:CN201711007795.9
申请日:2017-10-25
申请人: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福建亿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变电站通信光纤接线正确性校验方法。首先,在通信光纤线首端、末端分别安装信号发送接收装置;同时在通信光纤线首端、末端分别安装LED灯;其次,在光纤线上安装信号传输介质,以实现光纤线首端和末端的信号传输;最后,将首端信号发送接收装置、末端信号发送接收装置与传输介质进行连接,在完成接线工作后进行校验时,启动首端信号发送接收装置,同时点亮首端LED灯,并将信号通过传输介质传输到光纤线末端,末端信号发送接收装置接收到信号后,通过末端LED灯进行显示确认接线位置,以供实施人员校验。本发明可实现对智能变电站内光纤线连接正确性的快速、可靠检测,同时保证了智能变电站光纤通信信息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039993A
公开(公告)日:2017-08-11
申请号:CN201710259291.X
申请日:2017-04-20
申请人: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称双极柔性直流输电换流器功率转带控制方法。首先,对称双极接线的柔性直流输电换流器在发生单极故障时,判断换流器是否采用双极带金属回线单端接地运行方式,及非故障极采用双极功率控制模式;如是,则根据故障极功率Pa、非故障极功率Pb、单极额定功率PN计算被转带功率量,使其等于Pa与PN‑Pb中的较小值;然后,闭锁故障极换流器、断开故障极金属回线开关,使系统转为单极带金属回线单端接地运行方式;然后,根据换流器设备参数建立实时仿真模型,仿真计算出功率转带速率定值PN/t1;最后,将非故障极功率按照功率转带速率定值升至Pb+ΔP。本发明旨在为对称双极换流器发生单极故障时提供功率转带控制方法和理论依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