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窟崖体裂隙空间异质分布的无损探测综合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965135B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110116126.5

    申请日:2021-01-28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石窟崖体裂隙空间异质分布的无损探测综合方法,包括五种探测技术;其中,五种探测技术分别为: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无人机探测技术;应用探地雷达技术;应用超声波探测技术;应用红外热像仪技术用来探测石窟崖体表层及内部裂隙发育情况;其中,五种探测技术用来厘清石窟崖体表层及内部裂隙;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配合相机技术用来识别石质文物表层裂隙并提取信息;应用无人机探测技术捕捉高陡石窟崖体表面整体地形和隐蔽的裂隙位置进行捕捉;应用红外热像仪技术用来探测石窟内部裂隙发育情况。本发明能够综合准确厘清石窟崖体表层与内部裂隙的分布状态;解决传统技术对石质文物结构面探测方式存在的不可逆破坏、精准性差的问题。

    一种黄土界面剪切性能原位测试便捷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186893B

    公开(公告)日:2022-09-23

    申请号:CN202110115913.8

    申请日:2021-01-28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黄土界面剪切性能原位测试便捷装置,包括计算机、护筒、静力触探探杆和齿轮,触探探杆与液压伸缩杆相连;在触探探杆的端部设置了圆锥形的双桥探头;在双桥探头上安装有锥尖阻力传感器以及含水率传感器;在探杆侧面安装有侧摩阻力传感器;探杆的另一端与转轴相连;转轴与齿轮连接;可切土下降至指定深度,通过地球物理方法对界面进行识别,确定界面的准确位置与倾斜角度;并转动齿轮改变探杆的方向,在精确识别界面的基础上用液压系统将探杆压入土中,并根据传感器测得锥尖阻力、侧摩阻力、孔隙水压力以及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过程。本发明有效解决了传统静力触探仪只能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测试以及原位直剪试验只能用于浅表的问题。

    一种黄土界面剪切性能原位测试便捷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186893A

    公开(公告)日:2021-07-30

    申请号:CN202110115913.8

    申请日:2021-01-28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黄土界面剪切性能原位测试便捷装置,包括计算机、护筒、静力触探探杆和齿轮,触探探杆与液压伸缩杆相连;在触探探杆的端部设置了圆锥形的双桥探头;在双桥探头上安装有锥尖阻力传感器以及含水率传感器;在探杆侧面安装有侧摩阻力传感器;探杆的另一端与转轴相连;转轴与齿轮连接;可切土下降至指定深度,通过地球物理方法对界面进行识别,确定界面的准确位置与倾斜角度;并转动齿轮改变探杆的方向,在精确识别界面的基础上用液压系统将探杆压入土中,并根据传感器测得锥尖阻力、侧摩阻力、孔隙水压力以及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过程。本发明有效解决了传统静力触探仪只能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测试以及原位直剪试验只能用于浅表的问题。

    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研究软硬互层岩体力学行为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235519A

    公开(公告)日:2022-03-25

    申请号:CN202111435998.4

    申请日:2021-11-29

    Applicant: 长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研究软硬互层岩体力学行为的方法,包括:1.岩石与结构面的样品采集;2.天然软硬互层岩体层面三维激光扫描;3.类岩石材料3D打印与物理模型制作;4.开展相应的岩石力学试验;相比于以往的试样制备方法,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3D打印模型内部材料近似均质,因此在进行试验时其损伤的演化规律更容易观察到;3D过程中通过控制胶水浓度和胶水的饱和度以实现不同强度的软硬互层岩体模型;通过天然岩石结构面的扫描和提取,采用3D打印对天然结构面进行重构,更能真实反映软硬互层岩体的界面条件。

    一种模拟降雨和地下水位变化对填方体影响的试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533690A

    公开(公告)日:2021-10-22

    申请号:CN202110802785.4

    申请日:2021-07-15

    Applicant: 长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拟降雨和地下水位变化对填方体影响的试验系统,该模拟系统包括土柱试验装置、降雨控制装置和地下水位控制装置,其中:土柱试验装置为可拆卸的,包括垂直的圆柱土样筒和水平向的长方体土样筒;降雨和地下水控制装置包括蠕动泵、淋雨喷头、调剂水位的圆柱筒和圆柱储水罐;本发明的模拟系统可以通过控制降雨和地下水装置实现模拟降雨和地下水位对填方土体的影响。本发明克服了现场浸水试验费用高,周期长等缺点,试验的结果稳定可靠,填补了降雨和地下水位变化对填方体影响研究室内模拟实验的技术空白,对研究填方体水毁灾害发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基于应力与声波变化联合表征岩石渐进破坏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986020A

    公开(公告)日:2021-06-18

    申请号:CN202110152022.X

    申请日:2021-02-03

    Applicant: 长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应力与声波变化联合表征岩石渐进破坏的方法,包括:TH100系列声波参数测试仪、PC机、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岩石三轴剪切流变试验机,首先将试样安置于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岩石三轴剪切流变试验机上,试验时,将声波压头放置于岩石试样的两端,设置激发声波信号的数量、时间间隔、周期等参数,试验时同时收集三轴压缩试验过程中的时间信息和纵波信息。本发明在PC端对声波数据进行处理,获得波速‑应力‑时间变化曲线,将声波数据进一步处理,并通过建立“波速‑应力特征值”σvpc、σvpi、σvpd用以描述岩石的渐进破坏过程。

    基于SHPB系统的岩石动态抗折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504875B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011434345.X

    申请日:2020-12-10

    Applicant: 长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SHPB系统的岩石动态抗折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基于SHPB系统的岩石动态抗折试验装置包括发射装置、撞击杆、入射杆、透射杆、吸收杆和测量系统,发射装置用于发射子弹并通过撞击杆撞击入射杆,入射杆、透射杆和吸收杆三者同轴设置,入射杆与透射杆之间留有间隙,吸收杆贴合在透射杆的一端,测量系统用于捕捉入射杆和透射杆的冲击效果,入射杆的一端连接有折弯杆,透射杆上连接有岩样折冲杆,岩样折冲杆的一端开设有用于放置试样的卡槽,岩样折冲杆上还开设有供折弯杆伸入的避让槽,避让槽与卡槽相连通;优点是试验可靠且试验效果较好。

    一种强构造活动区岩石微观结构信息解译及三维建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018986B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210665178.2

    申请日:2022-06-14

    Applicant: 长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构造活动区岩石微观结构信息解译及三维建模方法,包括采集岩样制作不同方向正交薄片,在偏光显微镜下提取并统计微观结构在平面方向上的方位角和长度,依据统计的角度将微观结构划分优势组,计算出微观结构的空间优势产状,并统计分析各优势组微观结构长度的概率密度分布模型以及体积密度,从而构建反映岩石微观结构的三维模型。本发明利用强构造活动区岩石偏光显微薄片中二维微观结构图像解译其三维产状信息,进而构建三维模型表征微观结构空间分布状态,对分析岩体内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关联性、强构造活动区的成岩机理及环境地质灾害评估等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一种模拟降雨和地下水位变化对填方体影响的试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533690B

    公开(公告)日:2023-03-03

    申请号:CN202110802785.4

    申请日:2021-07-15

    Applicant: 长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拟降雨和地下水位变化对填方体影响的试验系统,该模拟系统包括土柱试验装置、降雨控制装置和地下水位控制装置,其中:土柱试验装置为可拆卸的,包括垂直的圆柱土样筒和水平向的长方体土样筒;降雨和地下水控制装置包括蠕动泵、淋雨喷头、调剂水位的圆柱筒和圆柱储水罐;本发明的模拟系统可以通过控制降雨和地下水装置实现模拟降雨和地下水位对填方土体的影响。本发明克服了现场浸水试验费用高,周期长等缺点,试验的结果稳定可靠,填补了降雨和地下水位变化对填方体影响研究室内模拟实验的技术空白,对研究填方体水毁灾害发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SHPB系统的岩石动态抗折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504875A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2011434345.X

    申请日:2020-12-10

    Applicant: 长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SHPB系统的岩石动态抗折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基于SHPB系统的岩石动态抗折试验装置包括发射装置、撞击杆、入射杆、透射杆、吸收杆和测量系统,发射装置用于发射子弹并通过撞击杆撞击入射杆,入射杆、透射杆和吸收杆三者同轴设置,入射杆与透射杆之间留有间隙,吸收杆贴合在透射杆的一端,测量系统用于捕捉入射杆和透射杆的冲击效果,入射杆的一端连接有折弯杆,透射杆上连接有岩样折冲杆,岩样折冲杆的一端开设有用于放置试样的卡槽,岩样折冲杆上还开设有供折弯杆伸入的避让槽,避让槽与卡槽相连通;优点是试验可靠且试验效果较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