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276084A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410483596.9
申请日:2024-04-22
申请人: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北京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发明人: 郭鹏跃 , 王瑞 , 马祯 , 张万鹏 , 林峰 , 杨琦 , 王宝田 , 杨雪 , 邓永刚 , 张德强 , 詹跃跃 , 张昊 , 蔡青 , 刘静 , 刘艳波 , 龚建康 , 陈蓉 , 黎悦韬
摘要: 本发明涉及应用电子设备识别技术领域,提供了基于毫米波雷达的周界入侵识别方法及系统,包括:下载铁路轨道线路图,标注关键点,布置毫米波雷达,采集实时探测数据;根据型号参数确定探测距离,以此作为周界入侵识别步长。连接系统,下载历史入侵数据,生成风险和损失解空间,进行双向迭代优化,生成周界入侵识别空间;通过实时探测数据和识别空间进行识别,得到识别结果,解决了铁路轨道的周界入侵识别结果的准确性度低,无法及时发现入侵行为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实时监测周界区域,及时发现入侵行为,提高入侵识别的准确性和实时性的技术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7727148A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311572261.6
申请日:2023-11-23
申请人: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北京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万鹏 , 王瑞 , 傅荟瑾 , 杨雪 , 杨琦 , 马祯 , 李亚群 , 郭鹏跃 , 胡昊 , 沈敬伟 , 林峰 , 张德强 , 陈梦 , 尤嘉 , 蔡青 , 杨晓堃 , 郭志华 , 白国帅 , 龚建康 , 赵垒 , 刘晓芳
IPC分类号: G08B13/196 , G08B13/24 , G08B29/1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多传感技术融合的高铁周界入侵报警前端优化方法及系统,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方法包括:划定高铁周界信息确定目标区域,对目标区域通过多传感器进行数据传感,生成传感数据集,构建多场景数据集,分别将多个视频传感数据、多个雷达传感数据同步至多场景数据集中进行风险标定,生成第一入侵风险信息、第二入侵风险信息并对高铁周界进行入侵识别,判别入侵识别结果生成报警指令,通过所述报警指令对高铁周界进行入侵报警,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高铁周界的入侵管控不足,导致高铁运行安全性低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对高铁周界进行合理化精准入侵管控,进而提升高铁运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298377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483604.X
申请日:2024-04-22
申请人: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北京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瑞 , 杨文 , 马祯 , 张万鹏 , 胡昊 , 陈中雷 , 杨琦 , 康剑 , 杨雪 , 张德强 , 陈梦 , 蔡青 , 郭志华 , 赵垒 , 张瀛丹 , 栗文韬 , 白国帅 , 李超 , 龚建康 , 黄健 , 郭星宇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基于视频联合采集的周界入侵识别方法及系统,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方法包括:通过感光器采集第一监控区域的环境亮度信息,对第一红外成像集合与第一监测图像集合进行独立识别,获得入侵对象分布坐标,并结合环境亮度信息激活红外云台成像仪阵列或双目云台摄像机阵列锁定入侵对象进行联合追踪,获得入侵对象移动坐标序列,执行入侵行为识别通道的训练,生成入侵行为触发概率,当入侵行为触发概率满足触发概率阈值时,将入侵行为识别结果和入侵对象实时坐标发送至周界入侵管理终端,解决了传统的周界入侵识别,难以实现多机位联合评估,导致识别精度较差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基于可见光与红外视频联合采集提高周界入侵识别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097893A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311576339.1
申请日:2023-11-23
申请人: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北京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瑞 , 马祯 , 郭鹏跃 , 杨文 , 张万鹏 , 包云 , 杨建伟 , 杨琦 , 周光玮 , 栗文韬 , 杨雪 , 张永刚 , 王宝田 , 邓永刚 , 蔡青 , 白根亮 , 沈敬伟 , 张德强 , 龚建康 , 陈中雷 , 张秀峰 , 江珂
摘要: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提供了高速铁路灾害的智能监测预警方法及系统,包括:通过设置高铁超声波风速风向计、压电式雨量计等设备,构建高铁监测定位网络,并建立高铁监测数据库;提取数据库中周期性监测数据进行灾害系数评估,当达到预设灾害系数时,进行高铁灾害定位,获取灾害区域高铁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溯源,确定高铁追溯受灾信息,发送预警信息,解决了在高铁特定场景中,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不足,无法及时对多种自然灾害的有效预警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通过实时、全天候的监测高铁沿线的环境,及时、准确地发现可能出现的灾害,提高高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