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715231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863243.8
申请日:2024-12-17
Applicant: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 ,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义马豫西地质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岩溶地层岩的可注性试验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涉及矿井水害防治技术领域,通过获取岩芯样品,获取待注浆岩样和待注浆岩样在注浆前的第一孔隙信息;获取待注浆岩样在注浆前的第一重量和岩样长度,对待注浆岩样进行注浆试验和浆液初凝,得到已注浆岩样,获取已注浆岩样的第二重量;基于第一重量、岩样长度和第二重量,确定待注浆岩样的延米注浆量;获取已注浆岩样的第二孔隙信息;基于第一孔隙信息、第二孔隙信息和延米注浆量评估岩溶地层的可注性。本发明实现了对目标治理层可注性的提前研究,为后续地面区域治理方案设计、工程量、注浆量预计、治理效果验证和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7899651A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311735630.9
申请日:2023-12-15
Applicant: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 ,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华中农业大学 , 南京同方水务有限公司苏北分公司 , 国家能源集团国源电力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有机胺循环利用的粉煤灰快速捕碳降碱装置和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粉煤灰、矿井水和有机胺溶液通入搅拌罐内搅拌,进行预矿化反应,将浆液通入第一反应器中,并向第一反应器中通入富含二氧化碳的燃煤烟气,进行深度矿化反应,将浆液沉降浓缩,将浓缩后的浓浆水洗,然后通入再次沉降浓缩,得到富碳粉煤灰浓浆,将富碳粉煤灰浓浆作为井下防灭火注浆材料进行井下注浆。本发明通过有机胺‑粉煤灰‑矿井水组成浆液,可用于燃煤烟气脱碳,通过加入有机胺可提高液相中CO2的溶解度,从而加快捕碳降碱的反应速度。本发明的反应过程简单,可以降低电厂CO2排放,降低粉煤灰的碱性,促进粉煤灰的消纳与资源化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7686657A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311676434.9
申请日:2023-12-07
Applicant: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 ,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家能源集团国源电力有限公司 , 浙江杭钻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碱固废固碳降碱固碳量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通过所述流量计测量所述反应容器的进口处的进气流量Q,通过所述第一浓度仪测量所述反应容器的进口处的二氧化碳浓度#imgabs0#通过所述第二浓度仪测量所述反应容器的出口处的二氧化碳浓度#imgabs1#确定设定时间段内的所述进气流量Q,所述二氧化碳浓度#imgabs2#所述二氧化碳浓度#imgabs3#S3:代入公式以获得设定时间段内的固碳量#imgabs4#本发明的计算方法对于固碳量的获取简单方便,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需要通过一系列化学操作获取的的情况,简化了工艺流程,且避免了由于频繁的操作误差而造成检测的准确性较差的情况,提升了结果的准确性,也提升了处理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654259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676425.X
申请日:2023-12-07
Applicant: 中煤科工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 ,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粉煤灰综合利用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止粉煤灰浆液返碱的方法。该方法将第一粉煤灰浆液进行研磨处理,同时通入烟气进行降碱反应,得到第二粉煤灰浆液,向所述第二粉煤灰浆液中通入烟气,进行钝化反应。该方法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粉煤灰浆液的碱性,还能避免粉煤灰浆液降碱后的返碱问题,使得粉煤灰浆液达到回填矿井的环保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3476779B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110726931.X
申请日:2021-06-29
Applicant: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 ,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IPC: A62D3/36 , A62D101/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高碱粉煤灰处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高碱粉煤灰快速降碱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高碱粉煤灰与水混合配制成粉煤灰浆液;将所述粉煤灰浆液进行研磨,以降低所述粉煤灰浆液中高碱粉煤灰的粒径;向耦合反应装置中通入烟气和研磨后的所述粉煤灰浆液进行三相耦合反应。本发明可以快速降低粉煤灰浆液的pH值,同时提高对烟气中CO2的吸收量,实现固碳降碱,达到环保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5630523A
公开(公告)日:2023-01-20
申请号:CN202211364382.7
申请日:2022-11-02
Applicant: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 ,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30/13 , E21C41/18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建构筑物下近水平煤层适用宽条带全柱开采的判定方法,该方法包括:建立开采区域的平面坐标系,并对平面坐标系中开采区域的边界进行线积分计算,得到开采区域的地表静态最大水平拉伸变形值;基于地表动静态水平拉伸变形比值关系及地表静态最大水平拉伸变形值,确定开采区域的地表动态最大水平拉伸变形值;基于地表动态最大水平拉伸变形值和开采区域的地表最大下沉值,确定近水平煤层宽条带全柱开采方法适用开采区域的判定结果。本发明可以准确地根据开采区域的地质采矿条件对近水平煤层宽条带全柱开采方法的适用性进行有效判定,大大提高了宽条带全柱开采方法对建(构)筑物下煤炭资源开采的适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482709A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2110729876.X
申请日:2021-06-29
Applicant: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 ,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电废弃物处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煤电废弃物处理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矸石、粉煤灰和矿井水混合配制成浆液;将烟气和浆液进行对流式耦合反应,以降低浆液的pH值和烟气中CO2含量;将反应后的浆液输送至煤矿采空区内进行填充;回收采空区内的浆液泌水参与制浆;系统包括制浆装置、耦合反应装置、输送装置和回收装置。本发明通过对煤电联营企业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处理后,填充至采空区,实现了废弃物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同时采空区被废弃物填充后,减轻了采空区水火灾害和地表残余沉降,有利于矿井的安全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7967240A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311780656.5
申请日:2023-12-22
Applicant: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 ,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平分支孔注浆量预测方法及系统,包括:进行水文地质调查,获取地层信息,确定水文地质特征;基于获取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第一漏失段试验,完成第一次抽水试验和第一次压水试验,通过预设的预测模块进行注浆量第一次预计并对预测模型进行修正;多次重复漏失段试验,对预计注浆量经验公式继续进一步精确修正,建立更为准确的预测模型;经过多次试验与修正,直至预测模型更贴近实际工程情况,预测注浆量与实际注浆量误差不超过设定阈值,确定预测模型。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水平分孔注浆量难以准确预测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862171A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311676995.9
申请日:2023-12-07
Applicant: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 ,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四川大学 , 国家能源集团国源电力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浙江杭钻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粉煤灰固碳降碱循环系统。包括一级容器,多个二级容器,浆液管网,烟气管网,回流管网和排气管网,多个二级容器并联布置,且多个二级容器的容积的和不小于一级容器的容积;一级容器和多个二级容器均连接于浆液管网,且多个二级容器均位于一级容器的下游;一级容器和多个二级容器均连接于烟气管网,回流管网连接于一级容器和多个二级容器之间,每个二级容器排出的气体可经由回流管网回排至一级容器内;排气管网的一端与一级容器相连,排气管网的另一端用于与燃煤电厂的烟气管道相连。本发明的系统能够保证烟气的充分反应,避免了处理后的尾气依然存在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的情况,保证了处理效果,也提升了处理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655070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675618.3
申请日:2023-12-07
Applicant: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 ,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家能源集团国源电力有限公司 , 浙江杭钻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底部曝气涡流式固碳降碱快速反应装置,包括反应罐、搅拌壳、输送管、曝气管和紊流板,反应罐底部连接搅拌壳,搅拌壳内设有叶轮,输送管通过切换阀连接回流管和排料管,回流管的出口端伸入反应罐内,曝气管设于反应罐底部,曝气管通过输气管连接锅炉的排气口,紊流板固定于反应罐内壁。利用本申请的反应装置,浆液在叶轮的高速旋转作用下,对高碱固废具有剪切破碎作用,使高碱固废中的碱性物质快速析出,消除水包灰现象,使固液混合更充分,提高反应效率,而且可使浆液在反应罐内循环流动,防止沉淀的产生。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