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960390B
公开(公告)日:2024-10-08
申请号:CN202210623070.7
申请日:2022-06-01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预埋式脱空注浆装置及注浆施工方法,涉及混凝土结构脱空病害整治领域,解决了在注浆时不能重复注浆,并且需要破坏混凝土结构布置注浆管和不能监测注浆处的压力导致混凝土结构损坏的问题。该预埋式脱空注浆装置包括:注浆管和压力监测装置,其中,注浆管预埋在填筑体内,靠近填筑体与混凝土结构的交界面处,注浆管的一端延伸至填筑体外,用于输送浆液,注浆管的另一端设置有止逆阀,用于防止向脱空处注浆后的浆液向注浆管逆流;压力监测装置设置在注浆管内,用于监测注浆管内的注浆压力。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埋式脱空注浆装置用于向脱空位置进行注浆。
-
公开(公告)号:CN110103993B
公开(公告)日:2024-01-16
申请号:CN201910390646.8
申请日:2019-05-10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轨道交通曲线站台的站台门激光防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属于站台门安全检测技术领域,其通过在曲线站台两端分别设置不侵入列车限界的激光发射组件和激光接收组件,并对应在站台门上设置多个激光折射组件,由各激光折射组件将激光发射组件射入列车限界内的激光光束依次折射偏转到激光接收组件上,从而实现曲线站台上站台门与车体之间的防夹检测。本发明的激光防夹系统,其结构简单,控制简便,调节、控制的准确性高,能有效适用于各种形式的曲线站台,检测的准确性高,误差小,且在列车运行时不侵入列车限界,能充分确保列车运行的稳定性,减少防夹系统对列车车体的损坏,进而确保车站运营的安全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9975047A
公开(公告)日:2019-07-05
申请号:CN201910204730.6
申请日:2019-03-18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1M9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隧道排水盲管堵塞机理模型试验装置,包括支撑架、试验箱、排水系统、集水箱和变频水泵,所述支撑架上安装所述试验箱和所述排水系统;该试验箱包括箱体及拱形板,该箱体上设置有多个进水口,该拱形板上设置有多个泄水口;该排水结构包括环向排水盲管、排水边沟和纵向排水盲管,每根所述环向排水盲管均包括N根弧形管和N+1个三通管A;所述排水边沟设置有两道;每根所述纵向排水盲管均包括M个三通管B和M+1根直管并且它们交替设置。本发明通过环向和纵向排水盲管以及变频水泵等建立矿山法隧道排水系统模型,实现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排水盲管结晶堵塞问题进行模拟,有利于对矿山法隧道排水盲管堵塞机理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
公开(公告)号:CN109629950A
公开(公告)日:2019-04-16
申请号:CN201910002896.X
申请日:2019-01-02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E05F15/7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5F15/70 , E05Y2900/13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测距的站台门联动装置及方法,该联动装置包括车门探测模块和中央控制器;车门探测模块设于站台门上靠近列车车门的一端,包括至少两个测距传感器且该测距传感器组成的阵列长度不小于车门长度;测距传感器以预设的探测周期对站台门与列车侧壁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该列车侧壁在所述车门打开后与车门重合;中央控制器用于分别对各测距传感器在相邻的探测周期内获取的距离信息进行对比,当有任一个测距传感器测得的距离变小时控制站台门开启;本发明通过站台门与列车侧壁之间的距离变化判断列车车门的开启或闭合,进而控制站台门的智能开闭,不依赖与列车车门的联动控制,适用于智轨等系统之间无信息交互的轨道交通安全防护。
-
公开(公告)号:CN115859421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1346322.2
申请日:2022-10-31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G06T17/05 , G06Q10/0639 , G06Q50/08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基于BIM GIS的工程状态监测的方法和系统,包括:获取待监测工程项目的建模范围和建模内容;根据所述建模范围和建模内容通过Revit技术建立BIM模型;将所述BIM模型对应的数据转换为b3dm格式数据,并根据所述b3dm格式数据建立3D Tiles模型;获取传感器采集的待检测工程项目的工程数据;将所述工程数据应用到所述3D Tiles模型的对应位置,并在所述3D Tiles模型上展示所述工程数据。使得工程数据可以在基于GIS的BIM模型上直观的进行显示,增加了工程数据的显示效果,也便于工程人员及时发现出现问题的工程数据。
-
公开(公告)号:CN115205476A
公开(公告)日:2022-10-18
申请号:CN202210744613.0
申请日:2022-06-27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T17/05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三维地质建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方法包括:获得待建模区域的钻孔数据,并获得待建模区域的地质剖面数据;将所述钻孔数据和所述地质剖面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相应的融合数据;对所述融合数据进行克里金插值计算,得到建模数据;基于所述建模数据进行三维建模,得到所述待建模区域的三维地质模型。通过本申请,能够提高三维地质模型的精度和实现三维地质建模的参数化。
-
公开(公告)号:CN110103993A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910390646.8
申请日:2019-05-10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轨道交通曲线站台的站台门激光防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属于站台门安全检测技术领域,其通过在曲线站台两端分别设置不侵入列车限界的激光发射组件和激光接收组件,并对应在站台门上设置多个激光折射组件,由各激光折射组件将激光发射组件射入列车限界内的激光光束依次折射偏转到激光接收组件上,从而实现曲线站台上站台门与车体之间的防夹检测。本发明的激光防夹系统,其结构简单,控制简便,调节、控制的准确性高,能有效适用于各种形式的曲线站台,检测的准确性高,误差小,且在列车运行时不侵入列车限界,能充分确保列车运行的稳定性,减少防夹系统对列车车体的损坏,进而确保车站运营的安全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7576177A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311585938.X
申请日:2023-11-22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T7/41 , G06V10/54 , G06V10/77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GAN网络的地质纹理合成方法及装置,属于图像处理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将给定的地质样本纹理裁剪为若干个纹理块,以获得训练集;基于对抗网络的生成器和判别器,构造地质纹理合成模型;利用训练集和期望几何变换参数对生成器进行训练,生成期望输出形状的纹理图像;利用期望输出形状的纹理图像和输入样本图像,对所述判别器进行训练;基于预设的损失函数,对所述生成器和所述判别器进行交替训练,获取训练完成的地质纹理合成模型;利用训练完成的地质纹理合成模型进行地质纹理图像的合成。本发明实现了对纹理合成模型的有效训练和优化,使得模型能够生成高质量、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的地质纹理合成图像。
-
公开(公告)号:CN117557739A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311485893.9
申请日:2023-11-07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地表出露地质体三维重建方法及装置,属于三维重建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利用特征提取算法对目标地质体的多视角图像集进行特征点提取,并在不同的图像之间进行特征点的匹配;基于匹配的特征点,利用稀疏重建算法获取多视角图像集对应的三维点云空间坐标数据以及相机位姿数据;将三维点云空间坐标数据和相机位姿数据输入至预设的地质体三维重建模型,输出目标地质体的三维重建模型。本发明能够通过对图像数据进行有效的数据处理和神经辐射场训练以获取一种更具真实感的地表出露地质体三维重建技术,提高了三维重建的精度,准确地获取信息并分析预见问题,实现地质区域真实感的可视化表达,以更好地满足工程建设的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5114706A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2210638620.2
申请日:2022-06-07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边坡的设计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方法包括:获取与所述边坡相关的第一数据、第二数据和第三数据;基于所述第一数据、第二数据和第三数据分别确定第一模型、第二模型和第三模型;所述第一模型表征所述边坡的特征属性;所述第二模型表征所述边坡所处的地质属性;所述第三模型表征所述边坡所需支护的构件属性;对所述第一模型和所述第二模型进行叠加处理,得到具备地质属性的所述第一模型;根据所述具备地质属性的所述第一模型、所述第三模型确定所述边坡的设计模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