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184190A
公开(公告)日:2022-10-14
申请号:CN202210635496.4
申请日:2022-06-07
申请人: 中铁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防护门均布载荷疲劳试验机。该疲劳试验机包括作动器、传力架和样品固定卡座,还包括以下部件:经浇注固化形成的弹性体,待测隧道防护门置于弹性体之间;所述的隧道防护门安装固定于所述的样品固定卡座;在所述的弹性体的上部固定有上桁架,在所述的弹性体的下部固定有下桁架;以及用于固定所述弹性体的弹性体托盘底板。该疲劳试验机可进行拉压双向疲劳试验,具有测试精度高,检测范围广、效率高的优点;与现有的疲劳试验机相比,本发明的疲劳试验机能够实现载荷均布,隧道防护门表面受力均匀。
-
公开(公告)号:CN220950926U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322722709.X
申请日:2023-10-10
申请人: 北京华横科技有限公司 , 中铁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李泉 , 马翔 , 李杨 , 宫兴琦 , 孔德顺 , 周美灵 , 李宏图 , 刘宗东 , 崔岩巍 , 钱家平 , 姜会增 , 赵德永 , 李鹏 , 张保华 , 贾涛 , 徐江亭 , 魏磊 , 王小静 , 王敏 , 顾素平
摘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集装箱车辆整车超偏载及空重混装检测装置,将告警装置和车号识别装置与控制装置通讯连接,在吊点位置对应设置重量传感器,并进一步通过第一图像检测单元对设置于车体上的车号标识进行识别。由此,一方面,利用第一安装架与本体的配合,简化了车号识别装置的安装操作。另一方面,当超偏载检测装置检测到集装箱出现超重、偏重或偏载时,可以通过告警装置发出告警信息。从而,及时提示操作人员当前的集装箱出现超载或偏载状况,同时辅助操作人员合理码放集装箱。再者,相比于射频识别方式,图像识别可以在更远的距离进行实时识别,提高了自动化水平。
-
公开(公告)号:CN118687515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732840.0
申请日:2024-06-06
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扫描技术的铁路标准轮对检测方法,包括将待测标准轮对安装在轮对检测装置上;控制轮对检测装置扫描获取待测标准轮对不同位置的扫描参数;对不同位置的扫描参数进行处理获得待测标准轮对的几何参数;将测得标准轮对的几何参数和标准轮对的理论几何参数进行比对,确定待测标准轮对的准确度等级。通过控制轮对检测装置对待测标准轮对进行扫描,并获取扫描参数进行处理的方式,增加了轮对检测的自动化程度,减小了人工测量带来的误差,提高了检测精确度,为后续进行量值溯源、轮对结构分析、精度退化分析、轮对使用精度寿命预测及确定轮对准确度等级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数据。
-
公开(公告)号:CN117433418A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2311413283.8
申请日:2023-10-27
发明人: 孔德顺 , 常山 , 李杨 , 李泉 , 马翔 , 周美灵 , 宫兴琦 , 李宏图 , 姜会增 , 段小军 , 赵德永 , 田德柱 , 姜惠峰 , 骆保林 , 王海永 , 耿振 , 王鹏 , 周立坤 , 徐江亭 , 刘洪亮 , 齐大新 , 刘焕军 , 刘宗东 , 安爱民 , 李世林 , 吴俊 , 朱思平 , 张志国 , 高全忠 , 秦子文 , 贾涛
IPC分类号: G01B11/00
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集装箱装车状态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其中,系统包括载体、吊架、检测装置以及控制器。具体地,吊架将集装箱吊装至载体上,设置在吊架上的检测装置检测集装箱在载体上的位置信息,控制器接收位置信息并根据位置信息确定集装箱是否位于载体上的预定位置。由此,实现了集装箱装车状态的自动检测,从而可以避免集装箱因为装车状态不规范造成运输中的安全隐患,为货场安全运输提供了技术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17053913A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310620291.3
申请日:2023-05-29
IPC分类号: G01G23/01
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悬吊式集装箱超偏载检测装置的校准系统及校准方法,校准系统包括用于安装多个待校准超偏载检测装置的吊架、多个校准装置、内部有多个重量体的集装箱以及控制器。校准装置包括拉力传感器、角件和钩锁,角件连接超偏载检测装置,钩锁连接集装箱。控制器接收超偏载检测装置的第一组检测信号和拉力传感器的第二组检测信号,并根据两组检测信号输出第一检测结果和第二检测结果。校准方法利用校准装置吊装集装箱,消除吊装时的横向载荷力,同时跟偏载检测装置串联,检测同一集装箱时受力统一,测量精度高且便于安装测量和量值传递,通过分析检测结果有助于对超偏载检测装置进行校准,为集装箱的安全运输提供了技术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16772935A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310693784.X
申请日:2023-06-12
IPC分类号: G01D21/02 , E01D21/00 , E01D19/02 , G01D11/00 , E01D101/24
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墩柱模具智能管控系统和墩柱模具管理方法,该墩柱模具智能管控系统包括第一检测单元、第二检测单元、第三检测单元、第四检测单元和信息处理装置,第一检测单元、第二检测单元、第三检测单元、第四检测单元分别用于检测墩柱模具的变形量、混凝土的浇注时间、养护过程中混凝土内部温度、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信息处理装置根据墩柱模具施工过程中的变形量、混凝土的浇注时间、混凝土内部温度、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中至少一项不符合预设条件进行预警。该墩柱模具智能管控系统可以对墩柱施工过程的全周期进行监控,并对异常状态进行预警,提高墩柱的建设质量、施工效率和降低墩柱施工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4671350A
公开(公告)日:2022-06-28
申请号:CN202210367629.4
申请日:2022-04-08
发明人: 李泉 , 宫兴琦 , 李杨 , 刘志尚 , 于涛 , 耿振 , 刘洪亮 , 孔德顺 , 武智勇 , 崔岩巍 , 范毅 , 王永平 , 齐大新 , 姜惠峰 , 李世林 , 赵德永 , 段小军 , 安爱民 , 周美灵 , 马翔 , 李鹏 , 罗正文 , 李宏图 , 贾涛 , 徐江亭 , 张保华 , 魏磊 , 王敏 , 姜会增
摘要: 本发明涉及集装箱整车装载状态的检测方法及集装箱整车装载信息处理系统,所述方法包括:服务器获取电子围栏信息;铁路车号识别装置向服务器上传自动识别的铁路货车车号信息;吊装设备获取吊装集装箱的吊装信息,所述吊装信息包括吊装的集装箱的重量、卸箱定位、箱型和箱号;吊装设备向服务器上传所述吊装信息;服务器根据所述电子围栏信息、铁路货车车号信息以及所述吊装信息判别所述集装箱在一辆车内装车状态,可以自动检测箱车匹配状态,防止集装箱装车后整车装载出现超过阈值的超偏载情况,尤其是防止空重混装的情况发生,且无需人为干预,可以提高作业的效率和灵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516348A
公开(公告)日:2022-05-20
申请号:CN202210240840.X
申请日:2022-03-10
IPC分类号: B61K9/02
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火车货运车辆限界检测装置及方法,包括支架及设于支架上的支撑柱,支撑柱上设有第一传感器和导轨,导轨上设有图像扫描装置,图像扫描装置上设有第二传感器,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与火车货运车辆之间的距离,图像扫描装置被设置为受控沿导轨运动并扫描火车货运车辆获取车辆图像,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图像扫描装置与地面之间的距离,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和图像扫描装置还与控制单元电连接,控制单元被设置为获取及处理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和图像扫描装置的采集信息,可以在货物装车完成后及运输作业前对车辆的限界值进行检测,减少火车货运车辆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提高火车货运车辆及货物的运输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4194698A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2111525718.9
申请日:2021-12-14
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理货终端和信息处理方法,所述理货终端包括图像获取装置、卫星定位装置、姿态获取装置、通信装置以及控制器。其中,控制器控制图像获取装置获取标识图像,控制姿态获取装置获取姿态信息,以及控制卫星定位装置获取卫星定位信息,从而确定目标的标识、排数、层数和区域位置,进而可以通过通信装置发送目标的标识、层数和区域位置。由此,通过理货终端可以替代人工理货方式,自动化程度高,提高了理货效率和清点准确率,并且有效降低了用户的作业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723620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931315.1
申请日:2024-07-11
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铁路散货换装装置以及换装方法,该换装装置包括输送料基坑组、搅龙组件、灌装机以及装卸一体机,搅龙组件的一端设置在输送料基坑组内,搅龙组件的另一端设置在灌装机内,输送料基坑组用于承载货运火车运输的散装物料,搅龙组件将散装物料由输送料基坑组输送到灌装机内,灌装机将散装物料灌装到额定物料袋内并进行夹紧和封装,装卸一体机将封装后的额定物料袋输送至铁路货运篷车内。该铁路散货换装装置以及换装方法可以实现货运火车内散装物料的卸料、提升、称重、分装、输送和铁路货运篷车装车的过程,提高了跨轨散货换装作业的自动化程度和换装效率、减少了作业人员数量和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