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070931A
公开(公告)日:2022-09-20
申请号:CN202210715452.2
申请日:2022-06-23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 北京远通水泥制品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芯模振动制管装置及混凝土管道制管方法,该装置包括:偏心激振器;内模,所述内模位于所述偏心激振器的外围,且与所述偏心激振器连接;外模,所述外模包围在所述内模外侧,且与所述内膜之间形成环形管道;钢筋骨架,所述钢筋骨架设置于所述内模与所述外模之间;及减薄层,所述减薄层设置于所述钢筋骨架与所述内模之间,且呈环状套固在所述内模的外壁上。本发明提供的芯模振动制管装置及混凝土管道制管方法,通过在内模的外壁上套固一减薄层,实现将芯模振动工艺与壁厚减薄工艺相结合,可满足对不同壁厚管道的需求,无需更换模具,大大地降低制造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4813528B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210356924.X
申请日:2022-04-06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G01N1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腐蚀环境下排水管道辅助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属于管道检测技术领域,系统包括:封堵装置,用于封堵待检测管道两端开口;腐蚀溶液循环装置,用于与待检测管道连接,用于向待检测管道填充腐蚀溶液使待检测管道内形成腐蚀环境;可移动调节检测平台,位于待检测管道内,可沿待检测管道至少三个维度移动对待检测管道进行检测。本发明实施例实现了在腐蚀环境下管道状况的实时检测,并且检测维度多,可以实现对管道各个维度的全面检测,既保证了检测采集到数据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又能减少腐蚀溶液输入输出的次数,使得对腐蚀环境下管道残余性能及寿命周期试验方案具备可行性和连续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198043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081370.8
申请日:2023-08-25
Applicant: 北京市市政二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北京科技大学
Inventor: 杨海露 , 杨月 , 刘越 , 逯平 , 李琳 , 赵昕 , 董昭 , 王硕鑫 , 程涛 , 贾岩红 , 白雪 , 李振坤 , 段志明 , 任天亮 , 周邵华 , 张涛 , 张星钰 , 齐光健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道路交通荷载信息识别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车辆检测装置和数据采集分析主机,所述车辆检测装置由至少两条多源数据传感器构成,所述多源数据传感器,集成了温度感知单元、地磁传感单元、压电传感单元,用于采集多源数据;所述数据采集分析主机,用于根据所述多源数据传感器采集的多源数据,通过内置算法,计算得到荷载、车速、车型、轮胎横向位置、车流量等相关信息。本发明能够提高交通荷载信息数据的检测效率和精度,降低设备成本,并提供多种交通信息识别,可用于道路交通信息采集、交通超速超载治理,实现公路交通信息测量由人工测量向实时和自动化测量方向发展。
-
公开(公告)号:CN115078234B
公开(公告)日:2023-03-24
申请号:CN202210485146.4
申请日:2022-05-06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G01N1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模拟重力流污水管道水力条件的微生物腐蚀试验装置,装置包括:腐蚀舱,用于模拟污水管道内腐蚀环境;重力流模拟部,位于腐蚀舱内,重力流模拟部与腐蚀舱底部呈预设角度倾斜,用于提供水头差,模拟真实污水管道中的重力流动;微生物腐蚀部,用于腐蚀舱处于适宜温度、湿度与硫化氢气体浓度条件,提供可设定腐蚀环境的功能,以实现不同气候环境地域的污水管道模拟腐蚀;气体收集部,与腐蚀舱连接,用于每次开启腐蚀舱门时收集腐蚀舱内的硫化氢气体;污水环境模拟部,用于调节腐蚀舱内的污水液相环境,用于考察水质与水力条件因素对污水管道腐蚀的影响。本发明可考察流速对于污水管道腐蚀行为的影响规律。
-
公开(公告)号:CN114813528A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210356924.X
申请日:2022-04-06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IPC: G01N1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腐蚀环境下排水管道辅助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属于管道检测技术领域,系统包括:封堵装置,用于封堵待检测管道两端开口;腐蚀溶液循环装置,用于与待检测管道连接,用于向待检测管道填充腐蚀溶液使待检测管道内形成腐蚀环境;可移动调节检测平台,位于待检测管道内,可沿待检测管道至少三个维度移动对待检测管道进行检测。本发明实施例实现了在腐蚀环境下管道状况的实时检测,并且检测维度多,可以实现对管道各个维度的全面检测,既保证了检测采集到数据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又能减少腐蚀溶液输入输出的次数,使得对腐蚀环境下管道残余性能及寿命周期试验方案具备可行性和连续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375774A
公开(公告)日:2021-09-10
申请号:CN202110584912.8
申请日:2021-05-27
Applicant: 北京市市政二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北京科技大学 , 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水泥路面车辆动态称重及荷载定位的压电陶瓷传感器,属于传感器技术领域。该传感器包括接头、接线槽、导线、封装槽、压电陶瓷片、不锈钢垫片和压电槽,接头设在传感器端部,接头后部设置接线槽,导线置于封装槽内,传感器内部两侧设置封装槽,传感器内等间距设置压电陶瓷片,压电陶瓷片通过不锈钢垫片固定在压电槽内。该传感器寿命长、防尘防水、结构简单、施工便捷、成本低廉、性能稳定,可以用于交通测速、动态称重、偏载测量,也可以粗略判定荷载作用位置,进行路面轮迹横向分布系数监测,为路面长期服役性能提供数据支撑。本发明能够在车辆交通动态称重系统和道路长期服役性能监测中广泛推广。
-
公开(公告)号:CN111667688B
公开(公告)日:2021-07-09
申请号:CN202010372635.X
申请日:2020-05-06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路面振动信号的综合交通信息解析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当车辆经过监测区域时,通过监测区域内的监测点获取车辆荷载作用下的路面振动数据;其中,监测区域内包括多列平行分布的监测点;对路面振动数据进行预处理,获取每一监测点对应的路面振动数据中的特征值,形成特征数据库;基于特征数据库,判断出相应监测点对应的特征值是否由同一辆车激励产生,确定每辆车对应每一列监测点的车辆矩阵;基于每辆车对应每一列监测点的车辆矩阵,获取相应车辆的交通信息。从而实现路面对车辆的智能感知,本发明可应用于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实现低成本、高精度的交通信息采集。
-
公开(公告)号:CN112539994A
公开(公告)日:2021-03-23
申请号:CN202011521183.3
申请日:2020-12-21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疲劳损伤的直线道路加速加载试验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道路的交通总量预测结果;将交通总量转换为标准轴载作用下加速加载装置的总加载频次;获取道路的全年真实服役温度场,计算各温度段损伤占比;根据总加载频次和各温度段损伤占比,计算各温度段所对应的加速加载试验装置的加载频次、载荷量以及试验温度;根据各温度段所对应的加速加载试验装置的加载频次、载荷量以及试验温度,进行基于疲劳损伤的加速加载试验,实现对道路的加速加载试验。本发明适用于加速加载试验的疲劳研究,可以有效地实现基于疲劳损伤的加速加载试验,具有重要价值和实用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8775956A
公开(公告)日:2018-11-09
申请号:CN201810508758.4
申请日:2018-05-24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压电的无线振动悬臂梁传感器,属于传感器技术领域。该传感器包括压电悬臂梁和数据采集传输板两部分,其中压电悬臂梁包括质量块、压电片和金属基板,质量块位于金属基板的一端,两片压电片分别分布在金属基板的上方、下方;数据采集传输板包括MCU、接口模块、实时时钟模块、电源模块、LED灯、RF模块,其中接口模块包括SWD接口、串口接口、外部I/O接口、压电悬臂梁接口,压电悬臂梁的模拟信号经压电悬臂梁接口传入MCU的A/D接口,MCU内部将压电悬臂梁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RF模块接口传输至RF模块,RF模块将接收到的数字信号转换为射频信号输出,电源模块为数据采集传输板供电。
-
公开(公告)号:CN113284341B
公开(公告)日:2022-11-18
申请号:CN202110535170.X
申请日:2021-05-17
IPC: G08G1/01 , G08G1/017 , G08B25/10 , G08G5/00 , G08C17/02 , H04W84/18 , G01P15/09 , G16Y20/00 , G16Y40/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道路物联网监测的无人机智能联动系统,该智能联动系统包括:智能感知道路(1)、路用加速度感知系统(2)、智能微处理器(3)、无线通信设备(4)、道路监控摄像机系统(6)、智能网关(7)、大数据处理模块(8)、中心管理平台(9)、调度安排工作人员(10)、无人机(11)。所述智能感知道路(1)包括埋置于道路下方的多个路用加速度感知节点(1‑1),所述路用加速度感知系统(2)通过感知获取所述路用加速度感知节点(1‑1)的监控信息,实现对路面振动的快速、连续监测。本发明实现了无人机与物联网感知信息的智能联动,保证第一时间对事故现场的全方位报道。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