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773443B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210415100.5
申请日:2022-04-20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豆抗白粉病基因GmRmd1编码蛋白及其应用,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如下任何一种物质在提高大豆抗白粉病中的应用:1)GmRmd1基因DNA分子;2)GmRmd1编码蛋白;3)含有GmRmd1基因DNA分子的重组质粒、表达盒、转基因细胞或者重组菌;所述GmRmd1基因氨基酸序列如序列表序列1所示。将本发明GmRmd1基因表达于易感大豆白粉病的大豆品种可以赋予转基因大豆抗白粉病的功能;突变抗大豆白粉病品种中的GmRmd1基因可以使白粉病抗性丧失。本发明公开的基因可作目的基因导入感大豆白粉品种中,赋予其白粉病抗性,对培育抗大豆白粉病大豆品种有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8146983A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410159136.0
申请日:2024-02-04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农业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根瘤菌GZHC2‑2菌株招募根际细菌的方法及在缓解敏感大豆涝害胁迫的应用。所述根瘤菌(Rhizobium multihospitium)GZHC2‑2菌株于2023年1月4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 No:63032。此菌株具有帮助大豆抵抗涝害的能力。在涝害胁迫下接种该根瘤菌可以增加大豆的地上、地下生物量,根瘤数量和根瘤鲜重。同时诱导涝害敏感大豆品种富集有益根际细菌(如Brevibacillus、Rummeliibacillus、Citrobacter、Metasolibacillus、Bacillus、Pseudoxanthomonas、Lysinibacillus、Enterobacter、Allorhizobium)的能力。经过纯化分离根际细菌,被富集的有益细菌也可以显著增加涝害胁迫下大豆的地上地下生物量,根瘤数量和根瘤鲜重。本发明可用于提高涝害胁迫下大豆的生长和增加产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6948837A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310677037.7
申请日:2023-06-08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农业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根瘤菌GZHC2‑2菌株招募根际真菌的方法及在缓解敏感大豆涝害胁迫的应用,所述根瘤菌(Rhizobiummultihospitium)GZHC2‑2菌株于2023年1月4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No:63032。此菌株具有帮助大豆抵抗涝害的能力。在涝害胁迫下接种该根瘤菌可以增加大豆的地上、地下生物量,根瘤数量和根瘤鲜重。同时诱导涝害敏感大豆品种富集有益根际真菌(如Dothideomyceta、Corticiales、Kondoaceae、Cryptococcaceae、Polyporales、Cladosporium)的能力。经过纯化分离根际真菌,被富集的有益真菌也可以显著增加涝害胁迫下大豆的地上地下生物量,根瘤数量和根瘤鲜重。本发明可以用于提高涝害胁迫下大豆的生长和增加产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2778409A
公开(公告)日:2021-05-11
申请号:CN202110279282.3
申请日:2021-03-16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IPC: C07K14/415 , C12N15/29 , C12N15/82 , A01H5/00 , A01H6/5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镉相关基因GmNAC055及其编码蛋白与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蛋白,为如下(1)或(2):(1)由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2)将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具有相同功能的由(1)衍生的蛋白质。本发明的实验证明了,将大豆耐镉胁迫相关基因GmNAC055超表于大豆中,可以减少镉离子向地上部的转运,从而提高转基因大豆对镉的耐受性,说明该蛋白可以为培育具有较强耐镉能力的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奠定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4928284A
公开(公告)日:2015-09-23
申请号:CN201510374635.2
申请日:2015-06-30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豆春化基因GmVRN1及其克隆方法和应用,属于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比较基因组学探索大豆基因组中春化途径的相关基因,运用real-time PCR技术对AtDREB1A转基因大豆进行春化途径基因差异表达的筛选,克隆大豆春化基因GmVRN1,并通过转化拟南芥对其调控花期的功能进行应用鉴定。
-
公开(公告)号:CN102827756A
公开(公告)日:2012-12-19
申请号:CN201210209693.6
申请日:2012-06-25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应用于大豆下胚轴外植体转化受体系统的农杆菌局部侵染的装置和侵染方法。为了抑制外植体表面的农杆菌在培养基上的过旺增殖以防止植物材料的腐烂并且不使用抗生素,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设计简单的装置成功应用于大豆下胚轴外植体转化受体系统的农杆菌侵染,避免把整个外植体浸泡在农杆菌菌液中,只对有再生不定芽潜能的下胚轴上端切口附近进行农杆菌侵染处理。本发明进一步对侵染方法条件进行了优化。应用本发明可以降低大豆下胚轴外植体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药剂成本和提高转化工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146983B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159136.0
申请日:2024-02-04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农业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根瘤菌GZHC2‑2菌株招募根际细菌的方法及在缓解敏感大豆涝害胁迫的应用。所述根瘤菌(Rhizobium multihospitium)GZHC2‑2菌株于2023年1月4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 No:63032。此菌株具有帮助大豆抵抗涝害的能力。在涝害胁迫下接种该根瘤菌可以增加大豆的地上、地下生物量,根瘤数量和根瘤鲜重。同时诱导涝害敏感大豆品种富集有益根际细菌(如Brevibacillus、Rummeliibacillus、Citrobacter、Metasolibacillus、Bacillus、Pseudoxanthomonas、Lysinibacillus、Enterobacter、Allorhizobium)的能力。经过纯化分离根际细菌,被富集的有益细菌也可以显著增加涝害胁迫下大豆的地上地下生物量,根瘤数量和根瘤鲜重。本发明可用于提高涝害胁迫下大豆的生长和增加产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8530842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10159382.6
申请日:2024-02-04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农业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根瘤菌GZHC2‑2菌株招募根内生真菌的方法及在缓解敏感大豆涝害胁迫的应用,所述根瘤菌(Rhizobium multihospitium)GZHC2‑2菌株于2023年1月4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 No.63032。此菌株具有帮助大豆抵抗涝害的能力。在涝害胁迫下接种该根瘤菌可以增加大豆的地上、地下生物量,根瘤数量和根瘤鲜重。同时诱导涝害敏感大豆品种富集有益根内生真菌(如Sordariomyceta、Moesziomyces、Rhynchogastremataceae、Eurotiomycetes、Ustilaginaceae)的能力。经过纯化分离根内生真菌,被富集的有益真菌也可以显著增加涝害胁迫下大豆的地上地下生物量,根瘤数量和根瘤鲜重。本发明可用于提高涝害胁迫下大豆的生长和增加产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2898395A
公开(公告)日:2021-06-04
申请号:CN202110279280.4
申请日:2021-03-16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IPC: C07K14/415 , C12N15/29 , C12N15/82 , A01H5/00 , A01H6/5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铝相关基因GmNAC069及其编码蛋白与应用。本发明提供了的蛋白,命名为蛋白GmNAC069,为如下(1)或(2):(1)由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2)将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具有相同功能的由(1)衍生的蛋白质。本发明的基因GmNAC069对大豆抵抗铝胁迫具有积极作用。经过实验证明,将该基因超表于大豆中,可增强转基因大豆的主根相对伸长率,并减少根尖铝离子的积累,说明该蛋白可以为培育具有较强耐铝能力的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奠定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7641624B
公开(公告)日:2021-02-26
申请号:CN201611218485.7
申请日:2016-12-26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豆耐低磷基因Gm100776332及其克隆方法和应用,属于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差异蛋白质组学探索大豆基因组中糖酵解途径的相关基因,在低磷条件处理下,运用qPCR技术测定华春5号和瓦窑黄豆的表达量进行测定。运用差异蛋白组学和q PCR技术最终筛选到了差异明显的Gm100776332基因,克隆了大豆耐逆基因Gm100776332,并通过转化拟南芥对其耐低磷的关键性指标‑可溶性糖含量进行测定。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