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20011968A
公开(公告)日:2025-05-16
申请号:CN202510061921.7
申请日:2025-01-15
Applicant: 华能广西清洁能源有限公司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G06F18/2431 , G06F18/25 , G06F18/213 , G06N5/01 , F03D17/00 , G06F123/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分层多目标优化算法的风机轴系故障诊断方法,S1.形成风机轴系多模态信号综合数据集;S2.基于风机轴系多模态信号综合数据集,按照分层策略对风机轴系的故障模式进行分类;S3.形成每一层的特征数据集;S4.形成适应不同运行工况的优化模型;S5.输出优化后的诊断解;S6.生成风机轴系的综合诊断结果;S7.根据所述综合诊断结果生成风机轴系的故障预警信息及健康状态评估报告,同时提供故障位置、故障类型及维护建议。本发明解决了传统优化方法中常见的局部最优陷阱问题,并有效降低了复杂故障模式下的计算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9943563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510007350.9
申请日:2025-01-03
Applicant: 华能广西清洁能源有限公司 , 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互感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侵入式互感器环形磁芯的优化方法,该方法在互感器电路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互感器等效模型,设计二次侧感应电动势与电流的关系矢量图,并结合相关原理给出一次侧电流,导出二次侧输出电压,通过设置参数导出二次线圈输出电压,进而导出二次侧输出功率;通过分析二次线圈输出电压和二次侧输出功率的影响因素,给出二次侧线圈输出电压与输出功率取最大值的条件,通过分析得出在保持磁芯截面周长和次级线圈电阻以及初级线圈电流不变的情况下,能通过改变磁芯截面的尺寸来增大磁芯截面的面积,以提高二次侧线圈输出电压与输出功率的参数值来优化环形磁芯的结构。
-
公开(公告)号:CN112115627B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010816795.9
申请日:2020-08-14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113/26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纤维体积含量的单丝随机位置的生成方法,涉及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1)、初始纤维分布位置及初始速度的给定;(2)、纤维碰撞和纤维‑窗口碰撞方法的建立;(3)、完全周期性边界条件的实现;(4)、空间大小识别与纤维体积含量的增加;(5)、统计学评估与有限元模型验证。在高纤维体积含量的纤维分布随机模型建立后,通过统计学分析、纤维束刚度和强度的预测与试验对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本发明可以生成具有良好随机性的高纤维体积含量的纤维单丝几何模型,模型具有完全周期性边界条件,真实地反映纤维在复合材料的空间分布,可用于建立细观尺度纤维束有限元模型,进行纤维束强度和刚度性能预测。
-
公开(公告)号:CN112067437B
公开(公告)日:2021-12-07
申请号:CN202010816526.2
申请日:2020-08-14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各向同性材料拉压不对称失效准则的建立方法。涉及航空用树脂基复合材料领域,包括如下步骤:(1)、各向同性材料的单轴拉伸、压缩和纯剪切试验;(2)、压缩应力状态下失效准则的建立,基于应力不变量理论,考虑压缩应力状态对材料失效的抑制作用;(3)、拉伸应力状态下失效准则的建立,基于能量法理论,建立拉伸状态下的失效准则;(4)、模型验证,通过多种材料的双轴和三轴试验对拉压不对称失效准则描述的失效包络面进行试验验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出的失效准则物理意义明确,可以准确地预测拉压不对称各向同性材料的失效包络面,充分地反映了拉伸、压缩应力对材料失效的不同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2067437A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2010816526.2
申请日:2020-08-14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各向同性材料拉压不对称失效准则的建立方法。涉及航空用树脂基复合材料领域,包括如下步骤:(1)、各向同性材料的单轴拉伸、压缩和纯剪切试验;(2)、压缩应力状态下失效准则的建立,基于应力不变量理论,考虑压缩应力状态对材料失效的抑制作用;(3)、拉伸应力状态下失效准则的建立,基于能量法理论,建立拉伸状态下的失效准则;(4)、模型验证,通过多种材料的双轴和三轴试验对拉压不对称失效准则描述的失效包络面进行试验验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出的失效准则物理意义明确,可以准确地预测拉压不对称各向同性材料的失效包络面,充分地反映了拉伸、压缩应力对材料失效的不同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0606200A
公开(公告)日:2019-12-24
申请号:CN201910956642.1
申请日:2019-10-10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B64C33/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仿生微型扑翼飞行器,包括主杆、第一扑翼、第二扑翼、第一安装杆、第二安装杆、尾翼、第一固定盘、第二固定盘、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驱动电机、主动齿轮、传动齿轮、第一驱动齿轮、第二驱动齿轮、第一传动杆、第二传动杆、第一曲柄、第一连杆、第一摇杆、第二曲柄、第二连杆和第二摇杆。工作时,驱动电机通过主动齿轮带动传动齿轮转动,使得第一传动杆转动,第一驱动齿轮跟随第一传动杆转动进而带动第二驱动齿轮转动,使得第二传动杆相对第一传动杆反方向转动,则第一曲柄、第二曲柄反方向转动,进而带动第一扑翼、第二扑翼周期性扑动。本发明机构简单、能耗低、可靠性高,能够产生更大的升力与推进力。
-
公开(公告)号:CN116168070A
公开(公告)日:2023-05-26
申请号:CN202310059546.3
申请日:2023-01-16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红外图像的单目深度估计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红外图像数据集,并将所述红外图像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构建深度估计网络和位姿估计网络;通过所述训练集对所述深度估计网络和所述位姿估计网络进行训练;训练过程为自监督学习过程;通过所述测试集对训练后的深度估计网络进行测试;通过测试后的深度估计网络估计红外图像的深度。本发明基于深度估计网络实现了对红外图像的单目深度估计,增强了对物体边缘信息或者小物体信息的提取能力,并且大大降低了参数量和计算量,减少了模型的复杂度,显著提升了模型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6168070B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10059546.3
申请日:2023-01-16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红外图像的单目深度估计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红外图像数据集,并将所述红外图像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构建深度估计网络和位姿估计网络;通过所述训练集对所述深度估计网络和所述位姿估计网络进行训练;训练过程为自监督学习过程;通过所述测试集对训练后的深度估计网络进行测试;通过测试后的深度估计网络估计红外图像的深度。本发明基于深度估计网络实现了对红外图像的单目深度估计,增强了对物体边缘信息或者小物体信息的提取能力,并且大大降低了参数量和计算量,减少了模型的复杂度,显著提升了模型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2115627A
公开(公告)日:2020-12-22
申请号:CN202010816795.9
申请日:2020-08-14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113/26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纤维体积含量的单丝随机位置的生成方法,涉及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1)、初始纤维分布位置及初始速度的给定;(2)、纤维碰撞和纤维‑窗口碰撞方法的建立;(3)、完全周期性边界条件的实现;(4)、空间大小识别与纤维体积含量的增加;(5)、统计学评估与有限元模型验证。在高纤维体积含量的纤维分布随机模型建立后,通过统计学分析、纤维束刚度和强度的预测与试验对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本发明可以生成具有良好随机性的高纤维体积含量的纤维单丝几何模型,模型具有完全周期性边界条件,真实地反映纤维在复合材料的空间分布,可用于建立细观尺度纤维束有限元模型,进行纤维束强度和刚度性能预测。
-
公开(公告)号:CN109469382B
公开(公告)日:2019-11-29
申请号:CN201910010130.6
申请日:2019-01-04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接力式立体停车库,涉及停车设备领域,解决了立体停车库用户需要等待的时间较长,工作效率较低的问题;该装置包括停车场框架,其两侧包括有多层停车位;运车通道,其设置于停车场框架的中部;载车机构,其设置于运车通道的下部,且上部承载有载车板;运车机构,其设置于运车通道的上部,且下部设置有夹持机构;驱动机构和与其电连接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能控制驱动机构带动载车机构在运车通道中向上运动、带动运车机构向下运动,直至到达运车通道的中部,夹持机构夹持载车板,携带车辆放入两侧的停车位中。本发明接力式运送方式使用户停车等待时间缩短约一半,从而减少了车主的焦虑感,提升了车主对停车过程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