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786941B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010392560.1
申请日:2019-10-17
Applicant: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通信协议自动识别方法及通信方法,其中,所述通信协议自动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预设置所述报文的格式,所述报文的格式中设有优先级信息;中央协调器模块接收集中器本地接口发送的报文;根据报文的优先级信息,按优先级把报文加入队列缓冲区;当队列缓冲区有数据时,按顺序对队列缓冲区的数据进行帧格式检测且区分协议类型;当协议类型存在子协议类型时,根据子协议类型继续判断其是否存在子协议版本,是则继续区分协议类型的子协议类型的具体版本,直至协议类型不存在子协议版本为止,否则执行后续步骤;采用最终得到的协议类型作为通信协议。无需人为干预,使用方便,有利于避免智能集中器与CCO模块出现协议不一致的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14118617A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111480631.4
申请日:2021-12-06
Applicant: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用电量预估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待分析对象的实时用电量和历史用电量,并根据实时用电量和历史用电量对电量预估模型进行训练,以确定目标预估模型,再将包括实时用电量和部分历史用电量的参考时段的实际用电量输入目标预估模型,并由目标预估模型输出对应预估时段的预估用电量。上述方法在每次进行用电量预估时均采用实时用电量与历史用电量共同对电量预估模型进行训练,并确定目标预估模型,再由目标预估模型进行用电量预估,得到预估时段的预估用电量,实现了预估模型的在线学习,预估用电量与实时用电量之前强相关,提高了预估模型的泛化能力,相应提高了用电量预估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856386A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2010742765.8
申请日:2020-07-29
Applicant: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量设备智能封印管理系统。所述计量设备智能封印管理系统包括:多个智能封印、多个计量设备、信息采集装置以及计量子系统。每个所述计量设备均设置至少一个所述智能封印,且所述计量设备与所述智能封印通讯连接。多个所述计量设备均与所述信息采集装置通讯连接。所述信息采集装置用于采集与每个所述计量设备对应的至少一个所述智能封印的数据信息。所述计量子系统与所述信息采集装置通讯连接。所述计量子系统用于接收多个所述智能封印的数据信息,并基于各个所述数据信息确定是否触发报警。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量设备智能封印管理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公开(公告)号:CN116010626B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310296133.7
申请日:2023-03-24
Applicant: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16/36 , G06F40/295 , G06Q30/0201 , G06Q50/06 , G06F16/33 , G06F16/35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力用户知识图谱分析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通过预设词典解析服务提供者的名称,得到位置信息、提供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标识名称,根据标识名称对各服务提供者进行分组和对齐后,关联服务提供者数据库中各身份信息至对应的各个服务提供者,分别创建名称、位置信息、所提供的服务和标识名称对应的实体,确定各实体的实体属性,根据多个实体、各实体属性以及各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待分析电力系统对应的知识图谱,基于知识图谱分析电力系统。相较于传统通过关系型数据库进行分析,本方案基于服务提供者的各项属性构建知识图谱后对电力系统进行分析,降低了分析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5796552A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2211732013.9
申请日:2022-12-30
Applicant: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1 , G06Q30/0202 , G06Q50/06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分时电价的可调资源特征库构建方法、可调资源特征库构建装置、服务器、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获取用电客户在预设时间周期内的用电负荷数据,多个预设时间域内的用电成本;基于各预设时间域内的用电负荷数据,确定用电客户分别在各预设时间域内的用电负载比率和用电客户在时间周期内的平均用电负载;基于各预设时间域内的用电负载比率和用电成本,以及在时间周期内的平均用电负载,确定用电客户分别在各预设时间域内的响应指标值;基于各预设时间域内的响应指标值,生成关于用电客户的可调节负荷资源库。采用本方法能够优化构建可调节负荷资源库的流程和提高评估用户对可调节负荷资源的响应程度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256779A
公开(公告)日:2021-01-22
申请号:CN202011139613.5
申请日:2020-10-22
Applicant: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力计量领域,提供了一种用电日历数据获取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通过获取计量模块采集到的用户的日表码数据,以及从营销模块获得用户的电能表倍率数据,得到的用户的初始日用电量数据,根据获取到的用户的参照用电数据对初始日用电量数据进行修正,得到用户的日用电量数据,通过获取的日表码数据和电能表倍率进行计算,获得用户的初始日用电量数据,提高了获取用户日用电量数据的效率,通过参照用电数据进行对该日用电量数据修正,进一步提高了获得用户日用电量数据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786941A
公开(公告)日:2020-10-16
申请号:CN202010392560.1
申请日:2019-10-17
Applicant: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H04L29/06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通信协议自动识别方法及通信方法,其中,所述通信协议自动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预设置所述报文的格式,所述报文的格式中设有优先级信息;中央协调器模块接收集中器本地接口发送的报文;根据报文的优先级信息,按优先级把报文加入队列缓冲区;当队列缓冲区有数据时,按顺序对队列缓冲区的数据进行帧格式检测且区分协议类型;当协议类型存在子协议类型时,根据子协议类型继续判断其是否存在子协议版本,是则继续区分协议类型的子协议类型的具体版本,直至协议类型不存在子协议版本为止,否则执行后续步骤;采用最终得到的协议类型作为通信协议。无需人为干预,使用方便,有利于避免智能集中器与CCO模块出现协议不一致的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15439165A
公开(公告)日:2022-12-06
申请号:CN202211306689.1
申请日:2022-10-25
Applicant: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力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电力用户的增供扩销信息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本申请能够实现提高确定电力用户的增供扩销信息的准确性和效率。该方法包括:获取电力用户的预设类型的历史数据,对历史数据进行评估分析,得到电力用户的增供扩销价值指标数据,将增供扩销价值指标数据输入至增供扩销价值综合评价模型,得到电力用户的增供扩销综合价值,根据增供扩销综合价值,确定针对电力用户的增供扩销信息。
-
公开(公告)号:CN112052684A
公开(公告)日:2020-12-08
申请号:CN202010928024.9
申请日:2020-09-07
Applicant: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6F40/295 , G06F16/35 , G06F40/117 , G06K9/62 , G06N3/0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力计量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电力计量的命名实体识别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通过获取待识别的电力计量语料,将待识别的电力计量语料输入预先训练好的识别模型,获取识别模型的输出,得到电力计量语料的命名实体识别信息,其中,识别模型是将电力计量语料训练数据输入到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并将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出结果分别输入到NER模型、中文分词模型和单词分类模型进行训练得到,用于对输入的电力计量语料进行命名实体识别,提高了电力计量命名实体识别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172626B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311453904.5
申请日:2023-11-03
Applicant: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9 , G06Q50/06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用户用电曲线对新能源消纳边际贡献的评价方法、边际贡献的评价装置、服务器、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电网控制系统产出的第一总负荷量和针对于新能源负荷消耗的第一消纳量;以及,获取个体用户消耗的第二总负荷量;确定电网控制系统消耗新能源负荷的比重;以及确定个体用户在预设周期时间内对应的负荷用电曲线;在负荷用电曲线的形态不变的情况下,将预设的扰动负荷量添入第二总负荷量中,确定个体用户在周期时间内受到扰动负荷后所消耗的第三总负荷量,评价负荷用电曲线对电网控制系统消耗新能源负荷的边际贡献。采用本方法能够提升评价个体用户的负荷用电对消耗新能源负荷的边际贡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