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246677A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410385738.8
申请日:2024-04-01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 复旦大学
IPC: G06Q10/0631 , G06Q30/0201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面向轨道交通综合能源站的储能系统鲁棒优化运行方法,首先利用单列车运行工况特性得到轨道交通能源站负荷曲线,在满足电网运维稳定性约束和储能系统规划方案经济性约束条件下,以储能系统综合日均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采用鲁棒优化方法建立了分时电价机制下考虑源荷不确定性的电池储能系统规划配置及优化运行模型,采用列与约束生成(Column and Constraint Generation,C&CG)算法对鲁棒优化模型进行求解,最终得到系统日前调度运行方法。本方法对交通网络场景下的储能系统的高效规划配置和可靠优化运行提供了技术和机理上的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8735123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903323.5
申请日:2024-07-08
IPC: G06Q10/063 , G06Q10/04 , G06Q30/0201 , G06Q50/06 , H02J3/38 , H02J3/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户用储能的能量共享框架及优化运行调度方法,包括:搭建用户负荷模型、为用户配置共享储能;在多重约束下以系统运行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采用交替方向乘子法(ADMM)以分布式方法进行求解,充分保证参与共享储能的各用户隐私;建立以设备成本、投资回收期等为指标的评价体系,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最优化结果对系统中的各用户能源进行调度。本发明方法可以实现:充分调度系统中的能源,提高系统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采用共享模式实现系统运行总成本的降低;采用经济指标对结果进行评估,为研发者、投资者、参与者等各方提供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18485218A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2310094212.X
申请日:2023-02-10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G06Q10/0631 , G06Q50/06 , G06Q30/028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气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共享储能‑多生产消费者合作优化方法。本发明首先建立共享储能‑多生产消费者模型,分别使用机会约束和鲁棒优化来应对光伏出力和电价的不确定性。然后基于纳什谈判理论建立共享储能‑多生产消费者合作优化模型,并将纳什谈判原问题等效转换成共享储能‑多生产消费者系统效益最大化子问题和电能交易谈判子问题。最后采用交替方向乘子法(ADMM)对两个子问题进行分布式求解,以保护各参与主体隐私。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各主体运行效益和应对不确定风险的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6596671A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310574794.1
申请日:2023-05-22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G06Q40/04 , G06Q30/08 , G06Q20/06 , G06Q20/22 , G06Q20/38 , G06Q30/0201 , G06Q50/06 , H04L9/00 , G06N3/044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计及园区企业效益的区块链碳交易系统的交易方法,碳轨迹记录模块用于记录多传感器所测得的碳数据,碳排放管理模块采取分发碳积分和绿色积分作为企业初始值;碳价预测模块包括:获取碳交易价格数据,进行归一化预处理;构建长短记忆神经网络,进行模型训练;在模型中输入历史碳价格数据预测碳交易价格,给予企业主动权以选择最优的交易策略;碳交易管理模块包括:获取企业数据,分配初始碳币;企业上报碳交易计划,加密信息;企业间进行碳交易拍卖;拍卖结束,各企业交易结算,更新账户。本发明针对园区给企业提供去中心化的交易模式,利用区块链实现点对点交易,提高交易效率,增强数据透明度,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
-
公开(公告)号:CN116559672A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310207956.8
申请日:2023-03-07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G01R31/367 , G06N3/04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容量增量曲线特征的锂离子电池容量估计方法,收集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原始充放电数据,根据原始充放电数据,计算充电过程的容量增量IC值,使用移动平均方法对其进行平滑,对平滑后的IC曲线求其关于电压的一次导,标定IC曲线一次导曲线首次出现峰值的位置,取IC曲线一次导峰值,该峰位置对应的IC值和电压值作为用于锂离子电池容量估计的特征值;特征值为输入,电池的容量损失率作为输出,建立神经网络模型,构建的神经网络模型估计电池的容量,计算得到估计的容量值。本发明提出的锂离子电池容量估计方法在提取特征时不受老化状态和充放电倍率的影响,且具有较高的精度与准确性,流程简易且系统性较高,适用于实际估计应用环境。
-
公开(公告)号:CN116359769A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310210358.6
申请日:2023-03-07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G01R31/389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蓄电池充电过程原位电化学阻抗谱在线检测方法。传统检测方法无法在线监测、耗时长且不能测量蓄电池充电全过程的原位电化学阻抗谱。本发明通过向蓄电池持续施加叠加多种频率的正弦信号,并在充电过程中完整记录被测物响应信号,时域处理后以频域分析方法进行各频点信号分离,获取蓄电池充电过程中各频率的阻抗。本发明中采用了更高效、快速的检测方法,能够不影响蓄电池正常充电,可以进行蓄电池充电过程的在线检测,得到蓄电池充电过程的原位电化学阻抗谱,推广了电化学阻抗谱在蓄电池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方面的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5709181A
公开(公告)日:2023-02-24
申请号:CN202211438721.1
申请日:2022-11-17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B07C5/344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用于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新型分选方法。传统分选方法以参数差异为分选指标,难以直接评价分选效果。本发明基于模组的并联分流特性,通过对并联情况下各支路电流动态变化过程分析,直接建立容量利用效率与终端负载电流间的关系,能够观测模组最高容量利用效率和所对应的工作状态,进而评价分选效果。本分选方法能够挑选出参数差异较大的电芯用于成组,分辨精确度更高,为灵活成组提供了不同的思路的同时通过Pack容量利用效率为评价分选效果提供了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19106800A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411099601.2
申请日:2024-08-12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G06Q10/063 , G06Q50/06 , G06F17/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合多能源系统碳流多时空尺度分析方法,本发明首先进行综合能源系统的能流与碳流的耦合分析,然后对其进行全身周期下的碳流分析得到历史碳排放与碳排放系数下的能源碳排放分析得到当下碳排放,接着借助网络模型进行碳网络模型的节点与通路进行构造,最后依照节点的能源特性进行碳网络模型的构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综合能源系统的能碳流耦合分析方法,借助于能流与碳流的耦合分析,解耦得到碳流进行碳网络模型的构建,可以弥补能碳流关系不明晰的不足与综合能源系统碳网络构建方法的缺失。定量、精准地掌握综合能源系统的碳排放状况,同时简化后续针对综合能源系统的碳减排优化。
-
公开(公告)号:CN117611193A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311640892.7
申请日:2023-12-04
Applicant: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 , 复旦大学
IPC: G06Q30/018 , G06Q50/26 , G06Q10/04
Abstract: 一种企业年碳排放量核算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基于企业本年度的理论碳排放量、模拟碳浓度及实测碳排放浓度,构造碳排优化因子,优化得到企业本年度碳排放量,具体步骤包括:通过IPCC算法计算得到高碳排企业本年度的理论碳排放数据;通过气象模拟获取高碳排企业的模拟碳浓度,通过碳卫星遥感监测,地面传感器监测获取企业内部实测碳浓度数据,以地面传感器碳监测数据为基准数据,将地面碳监测数据与碳卫星遥感监测数据融合得到更为准确的碳监测数据;基于上述数据,构造碳排优化因子,拟合模拟碳排放浓度与实测碳浓度,利用得出的碳排优化因子,优化理论碳排放量,得出企业年碳排放量。
-
公开(公告)号:CN117117871A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311140488.3
申请日:2023-09-06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气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社区储能共享框架用电能调度方法,通过预设社区中多个用户来共享社区储能进行电能调度,从而在优化成本的同时满足多用户的需求,最小化整个社区的总用电成本。对社区公共储能进行建模,特别关注电池储能的充放电过程。在考虑电能调度时,将用户负荷、用户太阳能设备发电量以及社区储能电池等因素都纳入了社区总功率的考虑范围。在多个可能的调度方式中,通过对总成本的最小化来选择最佳的调度方案,从而实现社区用户用电的有效管理和优化。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以下效果:凸显社区储能共享框架在成本效益、电网支持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的优势,为电能调度领域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也为社区能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