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413888A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111618346.4
申请日:2021-12-27
Applicant: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顶煤或顶板三维运移轨迹监测系统及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设置在顶煤或顶板预先钻好的孔内的所述孔内传感器模块测量到的孔在X、Y、Z轴方向的角速度及加速度数据和所述带码盘的线缆测量到的孔内传感器模块的位移数据;利用孔外数据处理模块对获取的所述数据进行解算确定顶煤或顶板的三维运移轨迹;基于所述确定的顶煤或顶板的三维运移轨迹对顶煤或顶板进行监测。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直接测定顶煤或顶板运移轨迹,进而掌握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顶煤冒落规律、顶板运移特征,指导确定采放工艺参数,增强工作面覆岩层来压特征分析的方便性,同时为保障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回采提供数据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0689612A
公开(公告)日:2020-01-14
申请号:CN201910780205.9
申请日:2019-08-22
Applicant: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层三维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根据地表三维等值线,生成地表模型;根据煤层底板等高线和煤层厚度,计算得到煤层顶板等高线;将工作面数据,得到工作面停采线;选取工作面停采线上的一点为基点并选取地表模型上的参考线为高度方向的参考线,利用钻孔柱状图生成的厚硬关键层顶底板三维坐标点,得到厚硬关键层顶底板的相对三维坐标点;利用煤层顶板等高线和厚硬关键层顶底板的相对三维坐标点,在地表模型的基础上生成煤层赋存模型;根据工作面数据,在地表模型和煤层赋层模型的基础上生成工作面模型,得到煤层三维模型。工作人员可利用该模型进行后续的顶煤冒放性、矿压显现规律等分析,满足工作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9756645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943934.9
申请日:2024-12-26
Applicant: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工作面全空间支撑压力传递规律光纤监测方法,所述监测方法包括一下步骤:确定监测的目标岩层,所述目标岩层包括直接顶、基本顶和覆岩部,所述直接顶、所述基本顶和所述覆岩部自下而上依次布置,在目标岩层布置定向钻钻场,根据预设钻孔轨迹,利用定向钻机在目标岩层进行钻孔,在钻孔内铺设光纤监测组件,对钻孔进行注浆封孔,将光纤监测组件与监测仪相连,以对所述目标岩层进行实时监测,分析监测结果,推算所述目标岩层支承压力分布情况。本发明的工作面全空间支撑压力传递规律光纤监测方法具有监测精度高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9712109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934320.4
申请日:2024-12-25
Applicant: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钻孔注浆装置以及煤壁片帮漏冒的防治方法,装置包括:液压支架、钻机与注入管,注入管通过电磁换向阀连接气压泵与液压泵。方法包括:伸出前探梁与护帮板抵住煤壁;驱动钻杆对煤壁以及煤壁与直接顶的交界处进行钻孔压风和注浆,完成后,伸出前探梁与护帮板,且驱动护帮板呈竖直状态抵住煤壁,完成支护。本发明可实现高效钻孔与精准定位,防止煤壁片帮,改善煤壁的稳定性,有效防止直接顶与煤壁之间发生垮落,增强了整个采煤工作面的稳定性,防止漏顶事故的发生。通过进行多位置钻孔注浆,可构建稳定的人工假顶结构,为采煤作业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减少因煤壁片帮和漏顶导致的停产事故。
-
公开(公告)号:CN110566258A
公开(公告)日:2019-12-13
申请号:CN201910780188.9
申请日:2019-08-22
Applicant: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模拟煤矿综放开采的支架模型,包括顶梁、底座及多个菱形升降架,顶梁通过菱形升降架与底座相连;顶梁上对应于菱形升降架的连接处的区域设有应力监测机构;顶梁的一端连接有放煤机构,放煤机构包括掩护梁、放煤板及第一螺杆驱动装置;掩护梁的中部设有应力监测机构,掩护梁的一端与顶梁的一端铰接,掩护梁的另一端与放煤板的一端铰接,放煤板的另一端与第一螺杆驱动装置连接。利用菱形升降架来控制顶梁的升降,并且利用第一螺杆驱动装置驱动控制放煤口的打开程度和打开时间,不受液压缸径的限制,可完整的监测到顶梁不同位置受力变化,及放煤过程中支架掩护梁的受力变化,提高实验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756211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943946.1
申请日:2024-12-26
Applicant: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区段煤柱变形分布式光纤监测方法,所述监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煤柱的侧面规划布置光纤的预设路线,在煤柱的侧面,沿预设路线开设光纤槽,光纤槽的延伸方向与水平方向一致,光纤槽为多个,多个光纤槽沿煤柱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多个光纤槽中邻近煤柱的顶部的光纤槽与煤柱的顶部之间之间具有间隙,多个光纤槽中邻近煤柱的底部的光纤槽与煤柱的底部之间具有间隙,在光纤槽内布置光纤监测组件,并对光纤槽进行封堵,将监测光纤的部分预留在光纤槽外侧并与光纤解调设备相连,根据采集的光纤监测数据进行反演,以得到区段煤柱沿应变感测光纤范围内的应变变化。本发明的区段煤柱变形分布式光纤监测方法具有实施方便、准确性高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9712191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933731.1
申请日:2024-12-25
Applicant: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工作面履带式推移液压支架支护装置和支护方法。本发明的工作面履带式推移液压支架支护装置,包括:底盘,所述底盘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底盘的宽度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上下方向中的任两者相互垂直,所述底盘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履带行走部;顶梁,所述顶梁为板状,所述顶梁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均设有第二履带行走部;支护部,所述支护部包括液压立柱,所述液压立柱的固定部与所述底盘相连,所述液压立柱的伸缩部可向上伸出,所述液压立柱的伸缩部与所述顶梁相连。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工作面履带式推移液压支架支护装置具有支护效率高和安全性高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4413888B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111618346.4
申请日:2021-12-27
Applicant: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顶煤或顶板三维运移轨迹监测系统及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设置在顶煤或顶板预先钻好的孔内的所述孔内传感器模块测量到的孔在X、Y、Z轴方向的角速度及加速度数据和所述带码盘的线缆测量到的孔内传感器模块的位移数据;利用孔外数据处理模块对获取的所述数据进行解算确定顶煤或顶板的三维运移轨迹;基于所述确定的顶煤或顶板的三维运移轨迹对顶煤或顶板进行监测。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直接测定顶煤或顶板运移轨迹,进而掌握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顶煤冒落规律、顶板运移特征,指导确定采放工艺参数,增强工作面覆岩层来压特征分析的方便性,同时为保障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回采提供数据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5964627A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2211447509.1
申请日:2022-11-18
Applicant: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IPC: G06F18/213 , G06Q50/02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的基于分布式光纤的覆岩运移内部应变监测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中,获取水平光纤的数据,其中,水平光纤以预设阈值为间距均匀布置在试验平台的水平方向,获取垂直光纤的数据,其中,垂直光纤以相同间距均匀布置在试验平台的垂直方向,通过分析水平光纤的数据和垂直光纤的数据,得到光纤的应变分布,基于光纤的应变分布对覆岩运移内部应变进行实时监测。由此可知,本申请提出的方法中,通过在试验平台中布置水平光纤和垂直光纤,从而形成分布式光纤的感测网络,以使得可以通过水平光纤的数据和垂直光纤的数据全分布和连续性对覆岩的变形进行监测,从而使得得到的覆岩运移特征更加准确,为进一步分析覆岩破断运移特征提供数据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0689612B
公开(公告)日:2022-11-22
申请号:CN201910780205.9
申请日:2019-08-22
Applicant: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层三维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根据地表三维等值线,生成地表模型;根据煤层底板等高线和煤层厚度,计算得到煤层顶板等高线;将工作面数据,得到工作面停采线;选取工作面停采线上的一点为基点并选取地表模型上的参考线为高度方向的参考线,利用钻孔柱状图生成的厚硬关键层顶底板三维坐标点,得到厚硬关键层顶底板的相对三维坐标点;利用煤层顶板等高线和厚硬关键层顶底板的相对三维坐标点,在地表模型的基础上生成煤层赋存模型;根据工作面数据,在地表模型和煤层赋层模型的基础上生成工作面模型,得到煤层三维模型。工作人员可利用该模型进行后续的顶煤冒放性、矿压显现规律等分析,满足工作需求。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