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799712A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311079504.2
申请日:2023-08-2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具备:将在车辆(Ve)的底板的下方配置的蓄电池包(20)与在蓄电池包(20)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的下边梁连结的侧框架(50);设置在蓄电池包(20)的内部,配置在蓄电池(27)之间,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出的下横梁(35);以及设置在蓄电池包(20)的内部,将下横梁(35)与底板连结的连结部(37)。连结部(37)设置在比蓄电池(27)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6729094A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310189104.0
申请日:2023-02-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悬架和电池组向车身的组装变得容易的电池组。电池组(100)具备多个单电池(111)、以及收纳多个单电池(111)的电池壳体(120),并且配置于车辆(1)的地板下。电池壳体(120)具备固定车辆(1)的后悬架(5)的柔性衬套(52)的悬架固定部(126)。
-
公开(公告)号:CN114852176A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2210046199.6
申请日:2022-01-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提供能够保护蓄电池、冷却通路、而且能够实现轻量化的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车辆搭载用电池封装体(20)具备蓄电池托盘(71),该蓄电池托盘(71)包括底板部(76)、右侧框架(96)及左侧框架(97)。蓄电池托盘具有电池配置区域部(115)、以及右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116)及左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116)。电池配置区域部设置于车宽方向的中央,且载置有蓄电池模块(62)。左右侧的冲击吸收区域部设置于电池配置区域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在电池配置区域部的内部,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有冷却蓄电池模块的冷却通路(85)。
-
公开(公告)号:CN114628835A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111186598.4
申请日:2021-10-1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50/24 , H01M50/244 , H01M50/249 , H01M10/625 , H01M10/658 , B60R16/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盒结构,抑制重量的增加且提高了耐热性。电池盒结构包括:电池,设于车辆的地板的下方;下部盒,从下方覆盖电池;以及上部盒(4),具有配置于地板与电池之间的水平板部(11),从上方覆盖电池。上部盒(4)的水平板部(11)的外周部(20)的沿着上下方向的厚度(t2),较水平板部(11)的内周部(30)的沿着上下方向的厚度(t1)更厚。上部盒(4)由金属制的材料形成为板状,在外周部(20),安装有板状的补强构件(25)。
-
公开(公告)号:CN108454371B
公开(公告)日:2021-07-02
申请号:CN201810129556.9
申请日:2018-02-0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身的下部构造,在车身的侧面碰撞时能够更可靠地保护蓄电池组。本发明的车身的下部构造具备:配置在底板的下方的蓄电池组(51);在车身宽度方向外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纵梁(11);以及使蓄电池组(51)支承于下纵梁(11)的蓄电池侧框架(61),蓄电池侧框架(61)中,该蓄电池侧框架(61)的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下表面(61c)与该蓄电池侧框架(61)的形成于车宽方向内侧的蓄电池组(51)的支承部(61b)相比位于下方。
-
公开(公告)号:CN109383623A
公开(公告)日:2019-02-26
申请号:CN201810890549.0
申请日:2018-08-0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抑制从悬架向车身传递的振动的车身构造。包括:设置在车身底板(1)下方的左右一对悬架装置(10);将悬架装置安装于车身底板(1)的悬架安装部;供给使车辆驱动的电力的电力供给装置(100);支承电力供给装置(100)的固定车架(110);以及将固定车架(110)安装于车身底板(1)的车架安装部(R2),将车架安装部(R2)配置在相对于悬架安装部在上下方向重叠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9383259A
公开(公告)日:2019-02-26
申请号:CN201810864551.0
申请日:2018-08-0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重量增加的同时保护车辆用电池的车身构造。本发明的车身构造包括:凹部(1a),其形成在车辆的货厢的后部底板(1);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10),其供给使车辆驱动的电力;以及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20),其向搭载于车辆的辅机供给电力,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20)通过固定于在凹部(1a)中形成的底座部而构成为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构造体,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10)在凹部(1a)内与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20)在车宽方向上排列配置,并且,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构造体的后端部与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10)的后端部(10a)相比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
-
公开(公告)号:CN109278504A
公开(公告)日:2019-01-29
申请号:CN201810796898.6
申请日:2018-07-1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滑门车的车体下部构造,其能够降低作用在动力用二次电池上的碰撞负荷。滑门车的车体下部构造(1)具有:下侧门套部件(21、门套),其沿着后部座位侧出入口(Ve1、车辆开口部)的下缘,并且被配置在地板(Ve2)的下方;以及电池壳体(30),其与下侧门套部件(21、门套)在车宽方向上相邻,并且被配置在地板(Ve2)的下方,对于这种滑门车的车体下部构造(1),将电池壳体(30)的至少一部分重合在下侧门套部件(21、门套)的下方,并与下侧门套部件(21、门套)连结。
-
公开(公告)号:CN105980242B
公开(公告)日:2017-08-29
申请号:CN201580007805.1
申请日:2015-01-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 B60K5/04 , B60K5/1216 , B60R19/26 , B60Y2306/01 , B62D25/082 , B62D25/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包含左右的前侧车架(40L、40R)的车身前部构造,其中左右的前侧车架至少具有左右的前侧弯折部(61L、61R)、左右的中间弯折部(62L、62R)和左右的后侧弯折部(63L、63R)。该左右的前侧弯折部(61L、61R)由于作用于车身(11)的前端的碰撞载荷(fs)而以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方式折曲,以从车宽方向两侧夹入动力单元(20)并将其约束。该左右的中间弯折部(62L、62R)从该左右的前侧弯折部(61L、61R)隔开间隔地位于后方。该左右的后侧弯折部(63L、63R)从该左右的中间弯折部(62L、62R)隔开间隔地位于后方,且由于该碰撞载荷(fs)而向车宽方向外侧折曲,并且与由于该碰撞载荷(fs)而与该左右的前侧弯折部(61L、61R)一起后退的该动力单元(20)碰触,由此吸收碰撞能量。
-
公开(公告)号:CN105980242A
公开(公告)日:2016-09-28
申请号:CN201580007805.1
申请日:2015-01-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 B60K5/04 , B60K5/1216 , B60R19/26 , B60Y2306/01 , B62D25/082 , B62D25/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包含左右的前侧车架(40L、40R)的车身前部构造,其中左右的前侧车架至少具有左右的前侧弯折部(61L、61R)、左右的中间弯折部(62L、62R)和左右的后侧弯折部(63L、63R)。该左右的前侧弯折部(61L、61R)由于作用于车身(11)的前端的碰撞载荷(fs)而以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方式折曲,以从车宽方向两侧夹入动力单元(20)并将其约束。该左右的中间弯折部(62L、62R)从该左右的前侧弯折部(61L、61R)隔开间隔地位于后方。该左右的后侧弯折部(63L、63R)从该左右的中间弯折部(62L、62R)隔开间隔地位于后方,且由于该碰撞载荷(fs)而向车宽方向外侧折曲,并且与由于该碰撞载荷(fs)而与该左右的前侧弯折部(61L、61R)一起后退的该动力单元(20)碰触,由此吸收碰撞能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