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775235A
公开(公告)日:2014-05-07
申请号:CN201310472833.3
申请日:2013-10-1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F1/36 , F01P3/02 , F01P11/028 , F01P2003/021
Abstract: 提供气缸盖的水套结构,其能够减少滞留在下侧排气用水套内的空气。该气缸盖的水套结构具有:多个燃烧室顶部(21)、多个排气口(23)、使多个排气口(23)汇集的废气汇集部(24)、相对于废气汇集部(24)配置在上侧的上侧排气用水套(80)以及相对于废气汇集部(24)配置在下侧的下侧排气用水套(90)。下侧排气用水套具有突出部(91)。在突出部(91)中的气缸轴线方向上的上侧部位,设置有将空气排出到下侧排气用水套(90)外的放气通道(R)。
-
公开(公告)号:CN103775235B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申请号:CN201310472833.3
申请日:2013-10-1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F1/36 , F01P3/02 , F01P11/028 , F01P2003/021
Abstract: 提供气缸盖的水套结构,其能够减少滞留在下侧排气用水套内的空气。该气缸盖的水套结构具有:多个燃烧室顶部(21)、多个排气口(23)、使多个排气口(23)汇集的废气汇集部(24)、相对于废气汇集部(24)配置在上侧的上侧排气用水套(80)以及相对于废气汇集部(24)配置在下侧的下侧排气用水套(90)。下侧排气用水套具有突出部(91)。在突出部(91)中的气缸轴线方向上的上侧部位,设置有将空气排出到下侧排气用水套(90)外的放气通道(R)。
-
公开(公告)号:CN103775234B
公开(公告)日:2016-04-13
申请号:CN201310470700.2
申请日:2013-10-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02F1/4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P11/04 , F01P2003/024 , F01P2003/028 , F02F1/243 , F02F1/40
Abstract: 提供一种气缸盖的水套结构,能够抑制流过各个水套内部的冷却液的流速下降。气缸盖的水套结构具有:多个燃烧室顶部(21);多个排气口(23);使多个排气口(23)汇集的废气汇集部(24);冷却燃烧室顶部(21)的燃烧室用水套(60);相对于废气汇集部(24)配置在上侧的上侧排气用水套(80);相对于废气汇集部(24)配置在下侧的下侧排气用水套(90);以及出水口(100),其将从作为冷却液的出口的出口开口部(63、83、93)排出的冷却液提供给其它部件。出水口(100)具有:与出口开口部(83、93)对应地设置的第1空间部(111);与出口开口部(63)对应地设置的第2空间部(112);以及与出口开口部(83、93)和出口开口部(63)之间对应地设置的收缩部(113)。
-
公开(公告)号:CN103775230A
公开(公告)日:2014-05-07
申请号:CN201310491971.6
申请日:2013-10-1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02F1/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F1/243 , F01P2003/024 , F01P2003/028 , F02F1/40
Abstract: 提供一种气缸盖的水套结构,能够实现排气汇集部的冷却效率的提高,并且抑制铸造时的气体和空气的滞留。气缸盖的水套结构具有:多个燃烧室顶部(21);多个排气口(23);使多个排气口(23)汇集的排气汇集部(24);相对于排气汇集部(24)配置在上侧的上侧排气用水套(80);以及相对于排气汇集部(24)配置在下侧的下侧排气用水套(90)。上侧排气用水套(80)和下侧排气用水套(90)形成相互独立的流路。上侧排气用水套(80)具有突出部(81),下侧排气用水套具有突出部(91)。突出部(81)和突出部(91)被设置为在气缸轴线方向上相互隔开预定间隔,突出部(81)的突出量L1小于突出部(91)的突出量L2。
-
公开(公告)号:CN102072040A
公开(公告)日:2011-05-25
申请号:CN201010536665.6
申请日:2010-11-0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02F1/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F1/166 , F01P3/02 , F01P7/14 , F01P2003/021 , F02F1/14
Abstract: 提供一种内燃机的冷却结构,水套(13)以包围内燃机的气缸体(11)的缸膛(12a)的周围的方式形成,配置在该水套(13)内部的隔套(14)具有从将水套(13)分隔为上部冷却水通道和下部冷却水通道的隔套主体部(14a)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撑脚(14e、14f、14g、14h),所述支撑脚(14e、14f、14g、14h)配置于缸膛(12a)的温度比较容易变成低温的气缸排列线(L1)方向两端部,因此即使因支撑脚(14e、14f、14g、14h)对冷却水的流动有所阻碍而使冷却效果降低,也能够将该影响抑制到最小限度,从而能够防止各缸膛(12a)的温度变得不均匀。
-
公开(公告)号:CN103807047A
公开(公告)日:2014-05-21
申请号:CN201310553344.0
申请日:2013-11-0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02F1/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F1/36 , F01P2003/024 , F02F1/10 , F02F1/24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水套结构,其能够提高在轴间冷却槽的内部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来增加流量,从而实现冷却性能的提高。内燃机的水套结构具备:具有气缸体侧水套(10)的气缸体(1);具有气缸盖侧水套(40)的气缸盖(2);以及夹设在气缸体(1)和气缸盖(2)之间的密封垫(3),其中,气缸体侧水套(10)具有导入部(11)、第1流路(15)、以及隔着气缸列位于第1流路(15)的相反侧的第2流路(16),在将相邻的气缸(1a)彼此隔开的间隔壁(1b)设有连通第1流路和第2流路的轴间冷却槽(13),密封垫(3)在横跨第2流路和轴间冷却槽(13)的第2流路侧的端部(13a)的位置具有轴间贯穿孔(33)。
-
公开(公告)号:CN103775234A
公开(公告)日:2014-05-07
申请号:CN201310470700.2
申请日:2013-10-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02F1/4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P11/04 , F01P2003/024 , F01P2003/028 , F02F1/243 , F02F1/40
Abstract: 提供一种气缸盖的水套结构,能够抑制流过各个水套内部的冷却液的流速下降。气缸盖的水套结构具有:多个燃烧室顶部(21);多个排气口(23);使多个排气口(23)汇集的废气汇集部(24);冷却燃烧室顶部(21)的燃烧室用水套(60);相对于废气汇集部(24)配置在上侧的上侧排气用水套(80);相对于废气汇集部(24)配置在下侧的下侧排气用水套(90);以及出水口(100),其将从作为冷却液的出口的出口开口部(63、83、93)排出的冷却液提供给其它部件。出水口(100)具有:与出口开口部(83、93)对应地设置的第1空间部(111);与出口开口部(63)对应地设置的第2空间部(112);以及与出口开口部(83、93)和出口开口部(63)之间对应地设置的收缩部(113)。
-
公开(公告)号:CN103775233A
公开(公告)日:2014-05-07
申请号:CN201310491927.5
申请日:2013-10-1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F1/243 , F01P2003/024 , F01P2003/028 , F02F1/4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缸盖的水套结构,其能够在抑制冷却液量增加的同时实现对排气汇集部的冷却效率的提高。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燃烧室顶部(21);多个进气口(22)和多个排气口(23);使多个排气口(23)在气缸盖(2)的内部汇集的排气汇集部(24);以及冷却排气汇集部(24)的排气用水套(70),排气用水套(70)具有相对于排气汇集部(24)配置在气缸轴线(Lc)方向的上侧的上侧排气用水套(80)、和相对于排气汇集(24)配置在气缸轴线(Lc)方向的下侧的下侧排气用水套(90),上侧排气用水套(80)和下侧排气用水套(90)在气缸盖(2)的内侧形成了互相独立的流路。
-
公开(公告)号:CN102072040B
公开(公告)日:2013-04-17
申请号:CN201010536665.6
申请日:2010-11-0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02F1/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F1/166 , F01P3/02 , F01P7/14 , F01P2003/021 , F02F1/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冷却结构,水套(13)以包围内燃机的气缸体(11)的缸膛(12a)的周围的方式形成,配置在该水套(13)内部的隔套(14)具有从将水套(13)分隔为上部冷却水通道和下部冷却水通道的隔套主体部(14a)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撑脚(14e、14f、14g、14h),所述支撑脚(14e、14f、14g、14h)配置于缸膛(12a)的温度比较容易变成低温的气缸排列线(L1)方向两端部,因此即使因支撑脚(14e、14f、14g、14h)对冷却水的流动有所阻碍而使冷却效果降低,也能够将该影响抑制到最小限度,从而能够防止各缸膛(12a)的温度变得不均匀。
-
公开(公告)号:CN103775233B
公开(公告)日:2016-09-07
申请号:CN201310491927.5
申请日:2013-10-1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F1/243 , F01P2003/024 , F01P2003/028 , F02F1/4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缸盖的水套结构,其能够在抑制冷却液量增加的同时实现对排气汇集部的冷却效率的提高。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燃烧室顶部(21);多个进气口(22)和多个排气口(23);使多个排气口(23)在气缸盖(2)的内部汇集的排气汇集部(24);以及冷却排气汇集部(24)的排气用水套(70),排气用水套(70)具有相对于排气汇集部(24)配置在气缸轴线(Lc)方向的上侧的上侧排气用水套(80)、和相对于排气汇集(24)配置在气缸轴线(Lc)方向的下侧的下侧排气用水套(90),上侧排气用水套(80)和下侧排气用水套(90)在气缸盖(2)的内侧形成了互相独立的流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