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池单体的套盒和包括所述套盒的电池模块

    公开(公告)号:CN110024211A

    公开(公告)日:2019-07-16

    申请号:CN201880004701.9

    申请日:2018-07-05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电池单体的套盒包括:上冷却板和下冷却板,所述上冷却板和下冷却板形成为板形,并且以面对面的形式相互隔开,从而在其中形成冷却流动通道;主框架,所述主框架被形成为包围上冷却板的外周和下冷却板的外周,并且被构造成使得电池单体被固定在其上部和下部中;和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位于冷却流动通道中,并且具有一个或者多个支撑肋,所述一个或者多个支撑肋被形成为沿着所述支撑件的上部和下部的至少一个方向突出,从而支撑上冷却板和下冷却板。

    用于车辆的电池组和包括电池组的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08780860B

    公开(公告)日:2021-03-30

    申请号:CN201780015572.9

    申请日:2017-09-20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电池组可以包括:形成外观的电池组壳体;具有预定形状的静电感应图案,所述静电感应图案具有导体图案,且被形成在被设置于电池组壳体内部的BMS电路基板上;放电端子,所述放电端子被连接到静电感应图案;以及组合的通信和接地电缆连接器,其包括电池组侧连接器,所述电池组侧连接器在BMS电路基板上具有第一连接部分和第二连接部分,第一连接部分被设置为能够连接到数据传输端子,第二连接部分被设置为能够连接到放电端子,并且所述通信和接地电缆连接器具有车辆侧连接器,所述车辆侧连接器通过线束电缆被连接到电池组侧连接器,并且被设置在电池组壳体中,使得通过贯穿形成在所述电池组壳体中的连接器安装孔而向外暴露。

    二次电池组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851750A

    公开(公告)日:2018-03-27

    申请号:CN201680039918.4

    申请日:2016-11-02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二次电池组能够包括:具有多个二次电池的单体组件;具有内部空间以便容纳单体组件的电池组壳体;连接到单体组件并且形成为朝向电池组壳体的外侧突出的形状的电极端子;和端子盖,该端子盖覆盖电极端子的上部和侧表面的一部分,并且该端子盖被布置成通过具有钩接突起而能够附接到电池组壳体/能够从电池组壳体拆卸,钩接突起被卡扣联接到布置在电池组壳体中的止挡突起和被止挡突起释放,从卡扣联接释放。特别地,端子盖进一步具有夹具孔,夹具孔被设置成使得盖分离夹具能够从外侧插入内侧,并且钩子突起能够被设置在端子盖的内部区域中,以便能够通过被通过夹具孔插入的盖分离夹具挤压而从止挡器突起分离。

    电池模块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140778B

    公开(公告)日:2020-11-27

    申请号:CN201780003411.8

    申请日:2017-01-26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电池模块,其能够在具有简单的结构并且有助于组装的同时稳定地保持电极引线的接触状态。根据本发明,该电池模块包括:单体组件,其具有多个二次电池以及多个盒,多个二次电池具有电极引线并且沿竖直方向布置,多个盒沿竖直方向被相互堆叠以将二次电池容纳在盒的内部空间中;和感测组件,其被安装在单体组件的前面,具有由电绝缘材料制成的绝缘壳体和由导电材料制成的感测汇流条,并且通过被联接到电极引线而感测二次电池的电压,其中绝缘壳体具有布置成沿竖直方向彼此间隔开的多个通孔,使得电极引线穿过绝缘壳体,并且绝缘壳体具有多个壳体倾斜部分,其被倾斜地形成在通孔的内部,以相对于水平方向以预定角度倾斜。

    二次电池组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851750B

    公开(公告)日:2020-11-03

    申请号:CN201680039918.4

    申请日:2016-11-02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二次电池组能够包括:具有多个二次电池的单体组件;具有内部空间以便容纳单体组件的电池组壳体;连接到单体组件并且形成为朝向电池组壳体的外侧突出的形状的电极端子;和端子盖,该端子盖覆盖电极端子的上部和侧表面的一部分,并且该端子盖被布置成通过具有钩接突起而能够附接到电池组壳体/能够从电池组壳体拆卸,钩接突起被卡扣联接到布置在电池组壳体中的止挡突起和被止挡突起释放,从卡扣联接释放。特别地,端子盖进一步具有夹具孔,夹具孔被设置成使得盖分离夹具能够从外侧插入内侧,并且钩子突起能够被设置在端子盖的内部区域中,以便能够通过被通过夹具孔插入的盖分离夹具挤压而从止挡器突起分离。

    用于车辆的电池组和包括电池组的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08780860A

    公开(公告)日:2018-11-09

    申请号:CN201780015572.9

    申请日:2017-09-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L11/18 H01M2/10 H01M10/42 H01R13/648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电池组可以包括:形成外观的电池组壳体;具有预定形状的静电感应图案,所述静电感应图案具有导体图案,且被形成在被设置于电池组壳体内部的BMS电路基板上;放电端子,所述放电端子被连接到静电感应图案;以及组合的通信和接地电缆连接器,其包括电池组侧连接器,所述电池组侧连接器在BMS电路基板上具有第一连接部分和第二连接部分,第一连接部分被设置为能够连接到数据传输端子,第二连接部分被设置为能够连接到放电端子,并且所述通信和接地电缆连接器具有车辆侧连接器,所述车辆侧连接器通过线束电缆被连接到电池组侧连接器,并且被设置在电池组壳体中,使得通过贯穿形成在所述电池组壳体中的连接器安装孔而向外暴露。

    电池模块和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公开(公告)号:CN107851758B

    公开(公告)日:2020-11-10

    申请号:CN201780002314.7

    申请日:2017-01-1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模块,该电池模块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彼此联接从而形成容纳空间;容纳在容纳空间中的多个二次电池;螺栓,所述螺栓具有螺纹部分和布置在螺纹部的端部上的螺栓头,所述螺纹部分具有形成在其外周向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的螺纹,其中螺纹部分贯穿第一壳体以被螺旋接合到第二壳体并且螺栓头被安装以被捕获至第一壳体,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被紧固;和置于第一壳体和螺栓头之间的O形环,其中O形环包括:空腔,其被刺穿以使螺纹部分插入在该中空部中;和铰链突起,其形成为与螺栓头相比沿着螺栓头的径向方向突出。

    电池模块和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公开(公告)号:CN107615518B

    公开(公告)日:2020-07-07

    申请号:CN201680030949.3

    申请日:2016-10-24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电池模块和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包括:盒组件,在该盒组件中,用于容纳电池单体的多个盒彼此堆叠;用于包围该盒组件的盖;衬套构件,该衬套构件被插入穿过盒组件和所述盖,并且突出到所述盖的外侧达到预设的距离;和联接构件,该联接构件被插入到衬套构件中以联接所述盖。

    电池模块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140778A

    公开(公告)日:2018-06-08

    申请号:CN201780003411.8

    申请日:2017-01-26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电池模块,其能够在具有简单的结构并且有助于组装的同时稳定地保持电极引线的接触状态。根据本发明,该电池模块包括:单体组件,其具有多个二次电池以及多个盒,多个二次电池具有电极引线并且沿竖直方向布置,多个盒沿竖直方向被相互堆叠以将二次电池容纳在盒的内部空间中;和感测组件,其被安装在单体组件的前面,具有由电绝缘材料制成的绝缘壳体和由导电材料制成的感测汇流条,并且通过被联接到电极引线而感测二次电池的电压,其中绝缘壳体具有布置成沿竖直方向彼此间隔开的多个通孔,使得电极引线穿过绝缘壳体,并且绝缘壳体具有多个壳体倾斜部分,其被倾斜地形成在通孔的内部,以相对于水平方向以预定角度倾斜。

    电池模块和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公开(公告)号:CN107851758A

    公开(公告)日:2018-03-27

    申请号:CN201780002314.7

    申请日:2017-01-1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模块,该电池模块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彼此联接从而形成容纳空间;容纳在容纳空间中的多个二次电池;螺栓,所述螺栓具有螺纹部分和布置在螺纹部的端部上的螺栓头,所述螺纹部分具有形成在其外周向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的螺纹,其中螺纹部分贯穿第一壳体以被螺旋接合到第二壳体并且螺栓头被安装以被捕获至第一壳体,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被紧固;和置于第一壳体和螺栓头之间的O形环,其中O形环包括:空腔,其被刺穿以使螺纹部分插入在该中空部中;和铰链突起,其形成为与螺栓头相比沿着螺栓头的径向方向突出。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