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轴数控机床主轴热变形误差补偿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8356603B

    公开(公告)日:2019-12-10

    申请号:CN201711396792.9

    申请日:2017-12-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五轴数控机床主轴热变形误差补偿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机床完全冷机状态下开机运行用于加工的程序,获取主轴的热传递滞后时间t1、升温时间t2、最大变形量Smax以及主轴热变形量与热机时间对应关系的指数型曲线的指数系数k并录入到数控系统补偿参数中;数控系统实时计算热机时间t对应的主轴热变形量s;数控系统计算刀轴方向;根据刀轴方向将主轴热变形量s分解到三个直线轴上分别对三个直线轴进行补偿。本发明根据机床主轴热变形量和热机时间的关系,事先标定变形量,在热机过程中实时沿刀轴方向进行补偿,从而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成本低、调试周期短。

    基于二维码的数控装置注册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9873806A

    公开(公告)日:2019-06-11

    申请号:CN201910000569.0

    申请日:2019-01-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二维码的数控装置注册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数控装置提供注册二维码,所述注册二维码中写有数控装置的设备序列号作为注册信息;S2,通过安装有注册软件的移动终端扫描注册二维码,获取数控装置的注册信息,并将注册信息通过网络提交到服务端;S3,服务端接收到移动终端提交的注册信息,通过预设规则计算注册码,并返回给移动终端;S4,将注册码输入到数控装置中完成注册。本发明使用简便,数控装置使用者无法看到真正的设备序列号,防止设备被破解,由注册信息到注册码的计算在服务端完成,注册软件上不集成任何注册算法,安全性高,极难被破解。

    五轴数控机床主轴热变形误差补偿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8356603A

    公开(公告)日:2018-08-03

    申请号:CN201711396792.9

    申请日:2017-12-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五轴数控机床主轴热变形误差补偿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机床完全冷机状态下开机运行用于加工的程序,获取主轴的热传递滞后时间t1、升温时间t2、最大变形量Smax以及主轴热变形量与热机时间对应关系的指数型曲线的指数系数k并录入到数控系统补偿参数中;数控系统实时计算热机时间t对应的主轴热变形量s;数控系统计算刀轴方向;根据刀轴方向将主轴热变形量s分解到三个直线轴上分别对三个直线轴进行补偿。本发明根据机床主轴热变形量和热机时间的关系,事先标定变形量,在热机过程中实时沿刀轴方向进行补偿,从而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成本低、调试周期短。

    一种进给轴热变形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334661B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1711475441.7

    申请日:2017-12-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进给轴热变形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预定义规则分别建立进给轴的发热模型及散热模型,得到进给轴的热变形预测模型:ΔLi=Q发‑Q散;为进给轴的热变形预测模型中的热误差补偿系数设置相应的值,以调整热变形预测模型;将实时采集的进给轴的电流、速度及位置带入调整后的进给轴的热变形模型以预测出对应的热变形量。本发明基于能量守恒原理,针对进给轴运动的能耗升温和散热的特点,设计了进给轴的热变形预测方法。本发明克服了非重力轴及热误差补偿必须在恒温环境下工作的条件限制,在抑制热误差产生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误差,降低设计及预测成本,并且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通用性。

    电抗器分路及PWM能量回馈单元

    公开(公告)号:CN109768712B

    公开(公告)日:2021-02-02

    申请号:CN201811451592.3

    申请日:2018-1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抗器分路,包括至少一个原边绕组,所述电抗器分路还包括第一功率管、第二功率管、采样控制支路和次边绕组支路,所述次边绕组支路包括与各所述原边绕组一一对应的至少一个次边绕组,各所述次边绕组依次串联,每一所述次边绕组与对应的所述原边绕组相对设置,每一所述次边绕组与对应的所述原边绕组的绕线方向一致,在各所述次边绕组的串联支路中,位于首端的次边绕组和位于尾端的次边绕组分别与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二功率管的漏极串联,位于首端的次边绕组和位于尾端的次边绕组均与采样控制支路串联,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二功率管的源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栅极和第二功率管的栅极均电连接采样控制支路。

    一种通用电路板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872831A

    公开(公告)日:2018-11-23

    申请号:CN201810646018.7

    申请日:2018-06-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用电路板测试装置,包括测试机构、控制器、示波器和路由器,所述测试机构包括测试平台,设置测试平台内部的集成电路板,以及设置在测试平台上表面且与测试平台可拆卸连接的针床;所述针床与所述集成电路板电连接,所述测试平台上设置有信号传出接口;所述示波器的信号输入端通过数据采集线与所述测试机构的信号传出接口连接,所述示波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所述路由器与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所述路由器与所述测试机构连接。该发明实现了对不同电路板的测试工作,减少开发成本,而且可对待测电路板测试进行自动保护及自动记录测试数据,提高了测试的安全性及测试结果的精度。

    DC/DC双向逆变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462334B

    公开(公告)日:2020-08-28

    申请号:CN201811293078.1

    申请日:2018-11-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DC/DC双向逆变电路及其控制方法,该逆变电路包括Buck/Boost电路、输入/输出电压及电流隔离采样电路、PWM逻辑控制电路以及信号互锁及驱动电路;Buck/Boost电路包括第一主功率管和第二主功率管,第一主功率管和第二主功率管在PWM逻辑控制电路的控制下轮流导通,使得P,N端直流电压和蓄能模块中的能量相互转换;输入/输出电压及电流隔离采样电路用于实现对Buck/Boost电路输入、输出信号的隔离采样及传送;PWM逻辑控制电路用于完成对Buck/Boost电路的闭环控制;信号互锁及驱动电路用于实现对Buck/Boost电路的强电隔离以及对其第一主功率管和第二主功率管的控制,提高对PWM波信号的驱动能力及逻辑互锁功能。本发明能实现大功率高低压能量的转换,功率器件少,成本低。

    一种基于插件的数控系统管理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542043A

    公开(公告)日:2019-03-29

    申请号:CN201811285737.7

    申请日:2018-10-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插件的数控系统管理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遍历用于存储插件的插件目录,加载所述插件目录中插件的配置文件,其中,数控系统的各功能模块均以插件的形式存在;针对所加载的每一配置文件进行以下处理:获取所述配置文件中的动态链接库文件名,加载具有该动态链接库文件名的动态链接库文件;执行所述动态链接库文件中的插件创建函数,以将所述配置文件中的插件信息加入内部信息管理哈希表中;给内部信息管理哈希表中的插件信息分配系统资源;在获得系统资源后,执行动态链接库文件中的插件初始化函数,以对所述插件信息进行初始化,完成对配置文件所属插件的管理。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高了数控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一种进给轴热变形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334661A

    公开(公告)日:2018-07-27

    申请号:CN201711475441.7

    申请日:2017-12-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进给轴热变形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预定义规则分别建立进给轴的发热模型及散热模型,得到进给轴的热变形预测模型:ΔLi=Q发-Q散;为进给轴的热变形预测模型中的热误差补偿系数设置相应的值,以调整热变形预测模型;将实时采集的进给轴的电流、速度及位置带入调整后的进给轴的热变形模型以预测出对应的热变形量。本发明基于能量守恒原理,针对进给轴运动的能耗升温和散热的特点,设计了进给轴的热变形预测方法。本发明克服了非重力轴及热误差补偿必须在恒温环境下工作的条件限制,在抑制热误差产生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误差,降低设计及预测成本,并且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通用性。

    电抗器分路及PWM能量回馈单元

    公开(公告)号:CN109768712A

    公开(公告)日:2019-05-17

    申请号:CN201811451592.3

    申请日:2018-1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抗器分路,包括至少一个原边绕组,所述电抗器分路还包括第一功率管、第二功率管、采样控制支路和次边绕组支路,所述次边绕组支路包括与各所述原边绕组一一对应的至少一个次边绕组,各所述次边绕组依次串联,每一所述次边绕组与对应的所述原边绕组相对设置,每一所述次边绕组与对应的所述原边绕组的绕线方向一致,在各所述次边绕组的串联支路中,位于首端的次边绕组和位于尾端的次边绕组分别与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二功率管的漏极串联,位于首端的次边绕组和位于尾端的次边绕组均与采样控制支路串联,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二功率管的源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栅极和第二功率管的栅极均电连接采样控制支路。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