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765427B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210515486.7
申请日:2022-05-11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H02M7/483 , H02M7/538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投切状态矩阵分组轮换的MMC电容电压均衡控制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确定针对N+1的MMC电容电压自平衡投切状态矩阵SN需要满足的条件;步骤2,给出投切状态矩阵构造规则;步骤3,根据投切状态矩阵的构造规则,提出开环均衡控制策略,包括以下步骤:步骤3.1,根据已知的MMC子模块个数利用投切状态矩阵构造规则得到投切状态矩阵SN并保存;步骤3.2,根据上桥臂所需导通的模块数i采取投切状态矩阵分组轮换控制模式选择对应矩阵#imgabs0#中的行向量作为投切状态,产生触发脉冲输入给各子模块的开关器件。本发明对MMC子模块的电容电压进行均衡控制,计算方法简单、均压效果好。
-
公开(公告)号:CN117375450A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311227084.8
申请日:2023-09-20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H02M7/483 , H02M7/5387 , H02M7/5395 , H02M1/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变流器子模块投切控制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子模块投切向量选取方法及设备,该方法包括:搭建半桥式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HB‑MMC)系统,提出基于投切状态矩阵SN的子模块电容电压自平衡控制方法;根据系统稳定性与子模块投切信号之间的关系,设定SN需满足的原始约束条件;考虑子模块开关损耗和电容电压波动之间的博弈,确定子模块电容电压自平衡控制性能的评价指标;提出针对投切状态矩阵行向量组成的优化选取方法,构造能够实现各评价指标之间有效平衡的优化投切状态矩阵 对投切状态矩阵的原始约束条件进行改善,在实现子模块电容电压自平衡的同时,兼顾各方面性能,优化系统控制策略,满足实际工程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4765427A
公开(公告)日:2022-07-19
申请号:CN202210515486.7
申请日:2022-05-11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H02M7/483 , H02M7/538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投切状态矩阵分组轮换的MMC电容电压均衡控制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确定针对N+1的MMC电容电压自平衡投切状态矩阵SN需要满足的条件;步骤2,给出投切状态矩阵构造规则;步骤3,根据投切状态矩阵的构造规则,提出开环均衡控制策略,包括以下步骤:步骤3.1,根据已知的MMC子模块个数利用投切状态矩阵构造规则得到投切状态矩阵SN并保存;步骤3.2,根据上桥臂所需导通的模块数i采取投切状态矩阵分组轮换控制模式选择对应矩阵中的行向量作为投切状态,产生触发脉冲输入给各子模块的开关器件。本发明对MMC子模块的电容电压进行均衡控制,计算方法简单、均压效果好。
-
公开(公告)号:CN116914703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10903926.0
申请日:2023-07-21
Applicant: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 , 武汉大学
IPC: H02H7/26
Abstract: 基于高压直流系统交流线路零序电流的差动保护方法,属于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继电保护技术领域,解决传统线路保护方法在直流系统发生换相失败导致传统线路差动保护不正确动作的问题;本发明在线路传统差动保护的基础上,增加换相失败判断与区内故障判断;通过检测在触发脉冲存在期间阀内电流是否持续存在,来判断系统是否发生换相失败故障;通过交流线路两端零序电流的相位差判断是否发生区内故障,避免在较为严重的故障下,由于直流系统发生换相失败而导致传统线路差动保护不正确动作;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在交流侧故障导致的直流换相失败情况下,基于线路两端零序电流,改进交流保护判据,提高交流保护动作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811392A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311683881.7
申请日:2023-12-07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子模块投切向量分组轮换方法和系统,该方法包括:确定子模块开关函数,根据子模块开关函数建立投切状态矩阵;确定投切状态矩阵的满秩约束条件,根据满秩约束条件重构投切状态矩阵,并从重构的投切状态矩阵中优化选取出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输出的各电平所对应的投切状态向量;基于优化选取的投切状态向量,采用分组轮换策略对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输出各电平第一次采用的投切状态向量进行分组轮换,以实现子模块电容电压自平衡优化控制。本发明能够在实现子模块电容电压自平衡的前提下,降低子模块投切频率,减少不平衡能量的积累,节省控制回路总成本,并可有效降低子模块电容电压自平衡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16995717A
公开(公告)日:2023-11-03
申请号:CN202310908733.4
申请日:2023-07-21
Applicant: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 , 武汉大学
Abstract: 考虑故障时刻与直流电流上升的换相失败抑制控制方法,属于高压直流输电技术领域,解决如何提高换相裕度从而抑制高压直流系统换相失败的发生的问题;本发明的方法考虑交流侧故障时刻对换相失败的影响,预测换相失败的发生;并且基于交流侧换相电压降落引起的换相角提前量和由于故障导致的直流电流上升对换相产生不利影响,对逆变侧触发角的指令值进行修正,提高交流侧故障条件下的换相裕度,完成对换相失败的预防;能够准确的自适应提高触发角来提高换相裕度,有效抑制换相失败的发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742638A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310046929.7
申请日:2023-01-31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实现光伏与电采暖负荷功率互补的源荷协同控制方法、系统及介质。首先构建供热量与室内温度变化的时变关系,建立热动态模型,通过室内温度变化率映射暂态热平衡关系,建立冬季人体的热舒适温度,约束室内温度的变化范围;评估启停控制的单体电采暖负荷的调节能力;然后根据额定功率、等效热阻与等效热容对电采暖负荷进行集群处理,提出电采暖负荷群的“接力式”控制策略;最后基于建立的电采暖负荷聚合模型,以采集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功率与电采暖负荷功率信号作为反馈信号,对电采暖负荷功率的进行综合优化控制。本发明实现了对单个电采暖负荷的准确建模,在保障用户供暖舒适度的前提下实现对电采暖负荷调节能力的量化评估。
-
公开(公告)号:CN116566227A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310648765.5
申请日:2023-05-31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子模块投切降频优化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建立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MMC)系统,根据参考调制电压确定上、下桥臂投入的子模块数;计算各电平持续时间,基于子模块平均投切频率表达式,考虑开关损耗和稳态电压偏差,确定不同时间尺度下满秩的投切状态矩阵构造及其自平衡控制效果之间的关系;在保证实现子模块电容电压自平衡的时间尺度下,根据上、下桥臂投入的子模块数,构造一种能降低子模块投切频率的投切状态矩阵,减少投切向量开关状态、降低器件开关频率,在可能损失一定的电压偏差情况下,降低自平衡控制过程中系统的开关损耗,延长开关器件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5207973B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210863893.7
申请日:2022-07-21
Applicant: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 ,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并网稳定性的虚拟同步机自适应运行模式切换方法,本发明充分考虑功率支撑类和电压支撑类这两类虚拟同步机在双闭环控制结构上的相似性和在稳定区域上的互补性提出自适应运行模式切换的方法来提高虚拟同步机在交直流配电网中的并网稳定性:在电网强度增加时切换到功率支撑类运行模式,在电网强度减弱时切换到电压支撑类运行模式。本发明以自适应运行模式切换的方法扩大了单一运行模式下虚拟同步机对交直流配电网电网强度的适应范围,大幅提高了虚拟同步机在各类电网强度运行场景下的稳定裕度,从而有效提高虚拟同步机在交直流配电网中的并网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207973A
公开(公告)日:2022-10-18
申请号:CN202210863893.7
申请日:2022-07-21
Applicant: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 ,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并网稳定性的虚拟同步机自适应运行模式切换方法,本发明充分考虑功率支撑类和电压支撑类这两类虚拟同步机在双闭环控制结构上的相似性和在稳定区域上的互补性提出自适应运行模式切换的方法来提高虚拟同步机在交直流配电网中的并网稳定性:在电网强度增加时切换到功率支撑类运行模式,在电网强度减弱时切换到电压支撑类运行模式。本发明以自适应运行模式切换的方法扩大了单一运行模式下虚拟同步机对交直流配电网电网强度的适应范围,大幅提高了虚拟同步机在各类电网强度运行场景下的稳定裕度,从而有效提高虚拟同步机在交直流配电网中的并网稳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