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映真实不连续面的岩石近场动力学转印建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397796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534889.1

    申请日:2024-10-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映真实不连续面的岩石近场动力学转印建模方法,涉及岩土工程技术领域,该岩石近场动力学转印建模方法包括:获取包含不连续面的岩石图像,对岩石图像进行预处理得到二值图像,并基于边缘分割技术获取二值图像中的岩石特征像素点;基于物质点离散转印技术与岩石特征像素点,构建近场动力学模型,并判断物质点间键类型;基于力学边界条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近场动力学模型进行精度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优化近场动力学模型;基于试验需求,预先配置力加载与位移加载的边界条件,结合优化后的近场动力学模型确定岩石损伤指标。本发明可实现智能建模和程序化计算,便于获取含不连续面岩石的力学性能、裂隙演化特征。

    基于软岩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的蠕变特征分析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534118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589257.5

    申请日:2024-11-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基于软岩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的蠕变特征分析方法及系统,涉及岩土工程技术领域,该基于软岩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的蠕变特征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软岩试样并进行室内三轴蠕变试验,得到室内三轴蠕变试验结果;构建牛顿黏壶的本构方程;并结合等效损伤应力原理优化伯格斯蠕变模型,根据优化后的伯格斯蠕变模型建立软岩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将室内三轴蠕变试验结果输入至软岩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中,通过软岩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对室内三轴蠕变试验结果进行计算分析,得到软岩的蠕变特征。本发明所提出的近场动力学理论的软岩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能全面地且较好地描述软岩的三阶段蠕变特征,且模型物理意义明确、参数简单。

    基坑变形预测方法及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5659749B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211354906.4

    申请日:2022-11-01

    Applicant: 河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坑变形预测方法及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基于已开挖研究断面,建立有限元模型并设置初始土层参数;基于有限元模型和待反演土层参数,确定若干组待反演土层参数和对应的地连墙水平位移;根据麻雀搜索算法优化预先建立的极限学习机神经网络,确定目标基坑变形预测网络;基于已开挖研究断面的待测地连墙水平位移,根据目标基坑变形预测网络,反演得到目标土层参数,确定基坑变形情况。能够有效提高后续工况的基坑变形预测的准确性,指导后续基坑施工,规避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保障基坑施工安全。

    一种桩身轴力及侧摩阻力测试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075309B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210891988.X

    申请日:2022-07-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桩身轴力及侧摩阻力测试系统,包括钢管(1)、螺丝(3)、钢丝(5)、位移测量装置和钢梁(11);钢管(1)上等间距设置若干螺孔(2),每一螺孔(2)处均采用尺寸相符的螺丝(3)封堵,能够紧密固定在钢管(1)上,且固定之后螺丝(3)能够伸入钢管内部空腔一定长度,螺丝(3)的端部设有螺丝端孔(4),在螺丝端孔(4)绑扎一根钢丝,位移测量装置包括弹簧(8)、刻度尺(9)和透明外壳(6);本发明公开一种桩身轴力及侧摩阻力测试方法。所涉及测试装置简单,测试方法直观,能够直接测得桩身不同深度处的沉降量,进而计算得到不同深度处的桩身轴力及侧摩阻力,测试结果可靠,测试效率高、费用低。

    一种对土压盾构粉细砂和粉质黏土混合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931619A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211508508.3

    申请日:2022-11-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土压盾构粉细砂和粉质黏土混合检测方法,检测方法具体步骤如下:通过服务器控制称量模块按不同比例对土压盾构产生的粉细砂和粉质黏土进行称量;通过信息获取模块对称量模块称量的重量进行获取,通过混合模块按照称量比例将粉细砂和粉质粘土进行混合,向混合料注入一定量的水溶液拌合成浓浆,对浓浆中污染物信息进行获取;选取成型腔体,将浓浆倒入成型腔体内部自然晾干,待完全凝固后取出;通过粘度检测模块对凝固后的混合料进行冲压测量,获取冲压数值;通过数据分析模块对获取的污染物信息与冲压数值进行分析。本发明基于不同混合比例粉细砂和粉细黏土,就混合粘度与污染程度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混合配比。

    一种对土压盾构粉细砂和粉质黏土混合渣土资源化利用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966416A

    公开(公告)日:2021-06-15

    申请号:CN202110251592.4

    申请日:2021-03-08

    Applicant: 河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对土压盾构粉细砂和粉质黏土混合渣土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属于岩土工程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将粉细砂渣土作为浆液添加材料替换同步注浆河砂材料以减少成本,同时固化浆液重金属、无机盐等污染物。首先确定渣土中粉细砂含量和污染物成分,在实验室进行均匀实验制备粉细砂浆液,测试浆液及结石体性能,评价污染处理状况;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软件揭示浆液扩散规律,利用神经网络建立浆液固化后变形预测模型,预测粉细砂渣土浆液注浆效果下地表沉降;基于浆液及结石体性能、污染程度和地表沉降回归分析建立多目标规划模型,确定同步注浆材料最佳配比。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一种不考虑地表超载工况下盾构隧道环向开挖面极限支护力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695186B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2010534607.3

    申请日:2020-06-12

    Applicant: 河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不考虑地表超载工况下盾构隧道环向开挖面极限支护力计算方法,步骤S1:构建盾构隧道环向开挖面土体刚性滑块破坏理论模型,确认影响盾构隧道环向开挖面极限支护力的关键参数;步骤S2:基于步骤S1中的理论模型和关键参数,推导重点中间指标;步骤S3:构建模型核心公式,代入步骤S2中的重点中间指标,求解极限支护力;步骤S4:循环优化步骤S1的关键参数,求解盾构隧道环向开挖面极限支护力最优上限解。本发明创造性提出地表水平并且无超载情况下,盾构隧道环向开挖面土体刚性滑块破坏理论模型,精度较高且适用无地表超载工况,以降低盾构隧道掘进施工成本,满足隧道建设发展需要。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