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850549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1425418.8
申请日:2022-11-14
Applicant: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
IPC: C08F210/14 , C08F210/16 , C08F210/08 , C08F2/38 , C08F2/01 , C08F2/00 , C08F2/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烯烃三元共聚的溶液聚合方法,催化剂存在且缺乏惰性溶剂下,反应器中聚合乙烯和其它两种烯烃,得到三元共聚的聚合物,其它两种烯烃分别如式CH2=CHA和式CH2=CHB所示,其中A、B分别为具有1‑8个碳原子的烃基,且A和B的碳数加和不小于5,其它两种烯烃在反应器内聚合物溶液中总质量分数75~90%,主催化剂、助催化剂、乙烯和其它两种烯烃进料至反应器,反应器内发生聚合反应后出料得聚合物溶液;聚合物溶液进料到溶液预热器,获得温度更高的聚合物溶液,再进料到分离和回收单元;或,聚合物溶液直接进料到分离和回收单元;进入分离和回收单元的聚合物溶液进行分离,得聚合物产品及含乙烯和其它两种烯烃的循环流股。
-
公开(公告)号:CN109580716A
公开(公告)日:2019-04-05
申请号:CN201811406930.1
申请日:2018-11-23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静电检测的循环流化床提升段气固流型的辨识方法。它包括同步采集提升段轴向多个位置的静电信号、处理获取的信号从而获得静电势信号在提升段内的轴向分布,并根据静电势轴向分布曲线判别提升段内气固流动的流型。判别的依据是快速流态化流型中存在能检测到正静电势的密相区域而气力输送流型没有。本发明所涉及的检测静电势轴向分布手段对流场无干扰、准确性好、在线实时检测、数据分析方便快捷,对准确获取循环流化床提升段的气固流型,分析流化床流动行为,从而指导循环流化床工业生产有着重大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5548366B
公开(公告)日:2017-12-29
申请号:CN201510890679.0
申请日:2015-12-05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G01N2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乙烯流化床气泡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聚乙烯流化床反应器壁面处安装声发射信号接收装置;2)对接收到的声发射信号进行小波分解或者小波包分解,选取特征值,定量分析反应器内的粒径分布情况;3)实时监测流化床反应器内流化颗粒的粒径分布,当大于临界粒径Ds的颗粒质量分率超过正常生产时的2倍时,取聚乙烯的熔融温度为乳化相温度,结合此时的时空收率STY计算该聚乙烯流化床体系下的气泡传热系数。本发明具有安装简易方便,能够在线检测,反应灵敏,测量准确,安全环保等特点,可用于实验室规模和工业规模流化床传热能力研究和反应器设计。
-
公开(公告)号:CN104592426B
公开(公告)日:2017-01-18
申请号:CN201410814088.0
申请日:2014-12-24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nventor: 王靖岱 , 范小强 , 黄正梁 , 廖祖维 , 胡东芳 , 胡晓波 , 訾灿 , 陈美 , 陈毓明 , 屠高女 , 蒋斌波 , 阳永荣 , 柳莺 , 时强 , 王浩同 , 颜攀 , 杨炎明 , 葛世轶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烯烃聚合的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未反应的气体物料从流化床反应器出口导出,在循环管路中经压缩、冷凝,气液分离,部分或全部液体物料进入精馏塔,塔顶产物和塔底产物经冷却后从反应器分布板上方不同位置引入反应器;剩余液体物料与气体物料从聚合反应器分布板下方引入;流化床反应器中气体物料、液体物料与加入的催化剂接触形成固相聚烯烃,将固相聚烯烃连续或间歇地从反应器引出。本发明通过精馏塔将共聚单体进一步分离,并将分离后的共聚单体引入反应器不同位置,在同一反应器内造成不同的反应环境,从而获得性能优异的产品。
-
公开(公告)号:CN104792117A
公开(公告)日:2015-07-22
申请号:CN201510110904.4
申请日:2015-03-15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nventor: 黄正梁 , 屠高女 , 廖祖维 , 包崇龙 , 王靖岱 , 蒋斌波 , 阳永荣 , 洪小东 , 颜攀 , 范小强 , 袁世岭 , 吴美玲 , 唐铭 , 陈毓明 , 许彩霞 , 王浩同 , 孟嘉辉 , 陈美 , 周冰洁 , 葛世轶
IPC: F25J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烯烃聚合物生产中排放气回收的装置和方法。该装置包括:压缩机构,其用于接收烯烃聚合物生产中的排放气,将排放气中各气体组分的压力压缩到同一等级,并分别输出回收的C4+高碳烃流以及剩余排放气流;预分离机构,其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压缩机构的剩余排放气流,并输出回收的低聚物流以及剩余排放气流;深冷机构,其用于接收来自所述预分离机构的剩余排放气流,并回收其中的C2+低碳烃流和氮气流。本发明的装置通过压缩机构、预分离机构和深冷机构的协调配合工作,不仅能够高效回收排放气中的烃类物质,而且实现了在低能耗回收低聚物的情况下同时获得高回收率的烃类和氮气。
-
公开(公告)号:CN115850549B
公开(公告)日:2024-07-23
申请号:CN202211425418.8
申请日:2022-11-14
Applicant: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
IPC: C08F210/14 , C08F210/16 , C08F210/08 , C08F2/38 , C08F2/01 , C08F2/00 , C08F2/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烯烃三元共聚的溶液聚合方法,催化剂存在且缺乏惰性溶剂下,反应器中聚合乙烯和其它两种烯烃,得到三元共聚的聚合物,其它两种烯烃分别如式CH2=CHA和式CH2=CHB所示,其中A、B分别为具有1‑8个碳原子的烃基,且A和B的碳数加和不小于5,其它两种烯烃在反应器内聚合物溶液中总质量分数75~90%,主催化剂、助催化剂、乙烯和其它两种烯烃进料至反应器,反应器内发生聚合反应后出料得聚合物溶液;聚合物溶液进料到溶液预热器,获得温度更高的聚合物溶液,再进料到分离和回收单元;或,聚合物溶液直接进料到分离和回收单元;进入分离和回收单元的聚合物溶液进行分离,得聚合物产品及含乙烯和其它两种烯烃的循环流股。
-
公开(公告)号:CN111822151B
公开(公告)日:2021-11-16
申请号:CN202010435987.5
申请日:2020-05-21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静电解析聚乙烯生长形貌的系统和方法。解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取未造粒原生态聚乙烯颗粒筛分获得不同平均粒径的窄粒径分布聚乙烯样品;2)将窄粒径分布聚乙烯样品置于冷模流化床中,流化;3)将流化后的样品取出,置于直流静电场分选装置中进行分离;4)收集分离后的带正电颗粒和带负电颗粒,拍摄颗粒表面形貌图像,用气体吸附法测量颗粒比表面积,计算形貌特异化系数;5)选取其他窄粒径分布的聚乙烯样品重复步骤2‑4,直至获得所有窄粒径聚乙烯样品的表面形貌图像与形貌特异化系数。该系统与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对不同形貌聚乙烯颗粒分选的准确性较高;2)适用性广泛;3)适用于大批量分离操作。
-
公开(公告)号:CN105973343B
公开(公告)日:2018-12-04
申请号:CN201610486952.8
申请日:2016-06-23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G01F23/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化床中动态料位的测量方法,包括1)使用感应式静电传感器阵列连续采集气固流化床中的感应静电压信号;2)利用上下游相邻电极检测到的感应静电压信号计算颗粒相关速度,并得到相关速度的归一化概率密度分布;3)对比不同轴向位置处电极检测到的颗粒相关速度的归一化概率密度分布特征,得到流化床的动态料位波动区间。本方法具有精度高、在线、非侵入式的特点,设备结构简单,适用性广。
-
公开(公告)号:CN105929260A
公开(公告)日:2016-09-07
申请号:CN201610484734.0
申请日:2016-06-23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G01R29/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R29/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化床中颗粒荷质比的在线测量方法。包括通过环形感应电极和压力脉动获取颗粒流化过程中产生的感应静电流信号和环形感应电极两侧的压差信号,然后通过静电流和压差信号之间的定量关联式得到颗粒荷质比。本发明检测结果准确,检测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适用性广,可用于实现流化床中颗粒荷质比的实时在线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5233767A
公开(公告)日:2016-01-13
申请号:CN201510657628.3
申请日:2015-11-26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nventor: 王靖岱 , 黄正梁 , 刘仲玄 , 韩国栋 , 吴文清 , 訾灿 , 廖祖维 , 蒋斌波 , 阳永荣 , 葛世轶 , 陈美 , 王浩同 , 周冰洁 , 范小强 , 杨遥 , 何乐路 , 胡东芳 , 时强 , 柳莺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催化剂的快速分散方法。它包括确定反应器内颗粒流型,基于颗粒流型确定催化剂注入管出口的轴向高度及径向深度,在催化剂喷射畅通的条件下,实现催化剂在反应器内快速均匀分散。催化剂注入管出口轴向高度位于颗粒主循环区下部0~1/4L范围内,出口径向深度位于主循环区内部1/4~3/4D范围内,其中L为颗粒主循环区长度、D为反应器直径。本发明方法能够使催化剂在反应器内部快速均匀地分散,防止反应器因催化剂分散不均匀或催化剂粘壁而产生聚合物粘壁、结块。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