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组件和储能电源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039298A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311182809.6

    申请日:2023-09-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壳体组件和储能电源。壳体组件用于储能电源,壳体组件形成有容置腔室、散热通道和至少一个流道,容置腔室用于容置储能电源的电池包和逆变器,散热通道用于容置散热组件,散热组件与电池包和/或逆变器热耦合,至少一个流道连通散热通道与外部。上述壳体组件,通过壳体组件形成至少一个流道,保证散热通道内的积水沿流道快速排至壳体组件外,以减少积水残留,从而提高壳体组件中电池包和逆变器的安全性,进而保证电池包和逆变器正常工作。

    储能电源
    2.
    发明公开
    储能电源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826292A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310742690.7

    申请日:2023-06-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储能电源。储能电源包括壳体和多个电芯,壳体内设有容纳腔,容纳腔的内壁上设有多个第一固定件,第一固定件的底壁设有第一通孔,多个电芯与多个第一固定件一一对应,电芯包括本体、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分别设在本体长度方向的两端,本体的一端容置在第一固定件,第一极柱穿设第一通孔。上述储能电源中,通过在容纳腔的壁面上设置第一固定件,电芯本体的一端容置在第一固定件内,从而电芯可以直接安装在第一固定件上,无需先组装成电池模组再装入壳体中,减少组装工序,降低成本,而且还可以减少因组装成电池模组所需的零件,进而可提升产品的空间利用率低及减少产品尺寸。

    储能电源
    3.
    发明公开
    储能电源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759736A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2310738695.2

    申请日:2023-06-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储能电源。储能电源包括壳体、固定胶体和至少一个电芯,壳体内设有收容腔,收容腔的底壁上设有定位部,定位部开设有定位槽;至少一个电芯部分地容纳在定位槽中;固定胶体位于定位槽中并固定连接电芯和定位槽的侧壁。上述储能电源中,在收纳腔的内壁面上设有定位部,定位部开设有定位槽,至少一个电芯容纳在定位槽中,电芯由定位部和固定胶体进行固定,这样电芯可以直接安装在定位槽内,无需先组装成电池模组再装入壳体中,减少组装工序,降低成本,而且还可以减少因组装成电池模组所需的零件,进而可提升产品的空间利用率以及减少产品尺寸。

    储能电源
    4.
    发明公开
    储能电源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744601A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310877221.6

    申请日:2023-07-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储能电源。储能电源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形成有多个第一楔块,第二壳体形成有多个与第一楔块配合的第二楔块,每个第二楔块形成有与对应的第一楔块配合的楔槽,当多个第一楔块分别对准多个楔槽且相对于第二壳体沿预定方向推动第一壳体时,可以将多个第一楔块分别推入多个楔槽,从而将第一壳体固定在第二壳体上形成容置空间。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储能电源通过采用第一楔块与楔槽配合的方式来固定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避免采用螺丝使得外壳不美观,工艺简单,质量稳定。另外,第一楔块和第二楔块由于形状关系,强度较大,有较高的连接强度,可满足储能电源的重量等机械测试要求。

    电池包
    5.
    发明公开
    电池包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983597A

    公开(公告)日:2024-11-19

    申请号:CN202410918822.1

    申请日:2024-07-09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池包,包括电池模组、承重连接组件、把手和壳体,承重连接组件与电池模组连接;把手与承重连接组件连接;壳体与承重连接组件连接。本申请提供的电池包,通过承重连接组件替代壳体实现电池模组到把手的重量传递,壳体不再是承重主力,从而无需因考虑承重而使用加厚壳体,有利于降低壳体的成本;此外,在组装时也无需考虑承重的设计,可以有效简化装配,提高装配效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储能电源
    6.
    发明公开
    储能电源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970348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052989.0

    申请日:2023-06-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储能电源。储能电源包括壳体和多个电芯,壳体内设有容纳腔,容纳腔的内壁上设有多个第一固定件,第一固定件的底壁设有第一通孔,多个电芯与多个第一固定件一一对应,电芯包括本体、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分别设在本体长度方向的两端,本体的一端容置在第一固定件,第一极柱穿设第一通孔。上述储能电源中,通过在容纳腔的壁面上设置第一固定件,电芯本体的一端容置在第一固定件内,从而电芯可以直接安装在第一固定件上,无需先组装成电池模组再装入壳体中,减少组装工序,降低成本,而且还可以减少因组装成电池模组所需的零件,进而可提升产品的空间利用率低及减少产品尺寸。

    电池包及储能电源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712625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1051493.1

    申请日:2024-07-31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池包及储能电源,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池包壳体、多个电芯、电连接件、控制电路板和采集组件,壳体的内壁开设多个第一通孔,多个电芯一端固定在第一通孔对应位置,电芯的电极通过第一通孔连通壳体外,电连接件设置在壳体外且通过第一通孔与电芯的电极电性连接;控制电路板设置在壳体内,采集组件设置在壳体外且与多个电芯的电极电性连接,壳体上还开设有第二通孔,采集组件穿过第二通孔与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本申请提供的电池包,通过在壳体上开设第一通孔固定电芯,有利于缩小电池包的体积。另外,将电极伸出壳体外,然后将采集组件设置在壳体外,与电极连接,可以进一步缩小电池包的体积,在缩小体积的同时保证了原有功能。

    储能电源
    8.
    发明公开
    储能电源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693435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869223.5

    申请日:2024-06-28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储能电源,包括壳体、电池模组、第一电连接件和拉杆壳体,壳体形成有多个第一定位孔;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芯,多个电芯的一端分别插入多个第一定位孔;第一电连接件设置在壳体与电池模组相背的一侧并与多个电芯电连接;拉杆壳体设置在壳体上并覆盖第一电连接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源,通过利用拉杆壳体来取代盖板盖设在第一通孔上,保护了电芯、避免电芯误连接的同时,还可以节省组件,有利于减少组装工序,降低成本,此外还利用壳体代替了电池支架,有利于提升产品的空间利用率及减少产品尺寸,进一步减少装配步骤,提升装配效率,降低零件成本。

    房车底盘组件和房车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341821A

    公开(公告)日:2024-01-05

    申请号:CN202311535987.2

    申请日:2023-11-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房车底盘组件和房车。房车底盘组件包括:底盘,所述底盘设有多个容置仓,所述容置仓内设有电连接机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包括控制装置和至少一个电池装置,每个所述电池装置容置在对应的一个容置仓,所述电池装置与所述电连接机构连接,所述控制装置通过所述电连接机构与所述电池装置进行通信连接。上述房车底盘组件中,电池装置可以设在底盘的容置仓,电池装置与控制装置进行通信连接,电池装置无需占用房车室内生活空间,保证了房车室内生活空间充足。

    电池组件、储能电源及电池组件的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293455A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311249484.9

    申请日:2023-09-25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池组件、储能电源及电池组件的控制方法。本申请的电池组件包括第一电池模组、第二电池模组、第一加热件及电池管理模组。第一电池模组正常工作的第一温宽范围[Tmin1,Tmax1]位于第二电池模组正常工作的第二温宽范围[Tmin2,Tmax2]内。第一加热件用于加热第一电池模组。电池管理模组与第一电池模组及第二电池模组均电连接,电池管理模组用于获取电池组件的当前温度T0,若T0∈[Tmin2,Tmin1],控制第二电池模组向第一加热件供电以加热第一电池模组。与使用单一电池模组的方案相比,本申请的电池组件具有更宽的温度适应范围,在极端温度下的使用性能较好。第一加热件能够根据当前温度使用第二电池模组的蓄能加热第一电池模组,以使电池组件中的第一电池模组快速达到正常工作温度,进一步提升电池组件在极端温度下的使用性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