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用智能穿戴防护设备通信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402022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530033.7

    申请日:2024-10-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矿用智能穿戴防护设备通信系统及方法,属于智能矿山通信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矿用智能防尘口罩和以下至少一项:矿用智能穿戴系统控制平台、矿用本安型手机终端、矿用本安型矿灯、矿用本安型智能可穿戴腕带设备和矿用通信网络;其中矿用智能防尘口罩用于粉尘过滤、粉尘浓度检测、风扇转速调整、风扇转速检测、通信和定位中的至少一项;矿用本安型矿灯用于照明、气体浓度检测、粉尘浓度检测、通信和定位中的至少一项。本发明实现了矿用智能防尘口罩风扇转速可以基于环境监测数据或者矿井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特征数据自动调整,还使矿用智能防尘口罩和其他设备或控制平台实现数据互通。

    一种煤矿用防爆电路和手持电动工具

    公开(公告)号:CN118472882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536260.4

    申请日:2024-04-29

    Abstract: 本公开提出一种煤矿用防爆电路和手持电动工具,其中,防爆电路包括:电源模块、驱动模块、电流采集模块和控制模块;其中,电源模块的第一供电端和电机的电源端相连,驱动模块的驱动端设置在电源模块和电机之间,驱动模块用于驱动电机;电流采集模块的输入端和驱动模块的驱动端相连,电流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电机的电流;控制模块用于当电机的电流值大于第一预设电流值时,关闭电机并在预设时间后重启电机,以及,当电机的重启次数大于预设次数时,关闭电机。在本公开的一种煤矿用防爆电路和手持电动工具中,实现了电机的电流保护,提升了电机的防爆性能,进而在防爆电路应用于电动工具时能够满足煤矿等行业的安全生产需求。

    用于矿山应急微电网的电力线载波通信方法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7674423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667812.7

    申请日:2023-12-06

    Abstract: 本公开提出一种用于矿山应急微电网的电力线载波通信方法和装置,应用于矿山应急微电网,矿山应急微电网包括:电池和多个分布式发电机,电池和分布式发电机分别基于逆变器连接至公共交流母线,电池处于分布式发电机的电流上游,方法包括:由目标发电机对应逆变器从上游电流中解析得到上游PLC信号;根据上游PLC信号,确定上游发电机的单位负载信息,其中,上游发电机的单位负载信息用于指示目标发电机进行功率调整;由目标发电机对应逆变器在公共交流母线中移除上游PLC信号,并根据目标发电机的单位负载信息在下游电流中注入新的PLC信号。由此,能够基于PLC构建的通信系统实现发电机输出功率的动态重新分配,从而保障应急微电网供电安全。

    煤矿井下定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6299168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205421.7

    申请日:2023-03-03

    Abstract: 本公开提出一种煤矿井下定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矿井下定位领域。包括:获取定位基站中三根天线分别接收的待定位设备发送的UWB探测信号,其中,三根天线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根据每相邻两根天线接收的UWB探测信号之间的相位差,确定每相邻两根天线下UWB探测信号对应的入射方向角;根据每相邻两根天线分别对应的检测角度范围,从多个入射方向角中确定目标入射方向角;基于飞行时间算法,确定待定位设备与定位基站之间的目标距离;根据目标距离、目标入射方向角及定位基站当前的位置坐标,确定待定位设备对应的目标位置。由此,基于一个定位基站实现了对矿井下待定位设备的准确定位,降低了部署的基站数量和复杂度,减少施工维护成本。

    一种线圈组件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154982A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310439049.6

    申请日:2023-04-23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线圈组件,包括发射线圈组件,包括第一方形线圈和第一圆形线圈;接收线圈组件,包括第一接收线圈和第二接收线圈,第一接收线圈包括第二方形线圈和第二圆形线圈,第二接收线圈包括第三方形线圈和第三圆形线圈;第一方形线圈和第一圆形线圈的中心点重叠,第二方形线圈和第二圆形线圈的中心点重叠,第三方形线圈和第三圆形线圈的中心点重叠;第一接收线圈和第二接收线圈基于第一目标线圈参数设置,第一目标线圈参数大于发射线圈组件的第二目标线圈参数。降低了接收线圈组件和发射线圈组件之间的互感值的变化的剧烈程度,进而弱化了互感值的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提高了系统性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