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荧光参数获取蔬菜全周期氮肥浓度调节目标区间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451677A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311296177.6

    申请日:2023-10-08

    IPC分类号: G01N21/64 G01N21/01

    摘要: 一种基于荧光参数获取蔬菜全周期氮肥浓度调节目标区间的方法,首先,设计全生长期的蔬菜氮肥单因素试验,获得不同氮肥浓度和不同生长时期的蔬菜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多个生物量参数的数据集;基于所述数据集,利用MIC相关性分析和AHP主观层次分析法,获得能够阶段自适应动态调整权重的综合荧光参数;采用U弦长曲率法求取综合荧光参数值对氮肥浓度响应曲线的曲率曲线,以曲率曲线的最大值点和特征点对应的氮肥浓度作为调控区间上下限。全阶段采用本发明区间氮肥浓度处理方法,可以在维持产量平衡的基础上,促进蔬菜营养吸收均衡,并大幅减少无效氮肥的施用。

    一种基于QGA-SVR的冷害黄瓜PSII潜在活性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735511B

    公开(公告)日:2023-11-03

    申请号:CN202110042909.3

    申请日:2021-01-13

    摘要: 本发明通过分析低温对植物叶片生理状态变化的影响,以不同初始Fv/Fo值黄瓜幼苗为试验样本,测量在不同低温条件、持续时间下的Fv/Fo值变化数据,并构建建模样本集,采用量子遗传支持向量机算法建立低温环境下黄瓜叶片Fv/Fo值变化预测模型。模型训练集决定系数为0.9817,均方根误差为0.2141;测试集决定系数为0.9864,均方根误差为0.1741。结果表明,本发明方法可实现低温环境下的黄瓜叶片Fv/Fo的精准预测,为早期冷害胁迫和作物冷害无损诊断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一种基于高斯曲率的黄瓜温室光照与土壤湿度综合调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326436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310105705.9

    申请日:2023-02-13

    摘要: 本发明一种基于高斯曲率的黄瓜温室光照与土壤湿度综合调控方法,以温度、光子通量密度、土壤湿度和CO2浓度为自变量,以黄瓜的净光合速率为因变量,获得了多组黄瓜幼苗数据,基于SVR构建黄瓜净光合速率预测模型,并构建广义加性模型,获得不同温度和CO2浓度下的光合速率响应曲面,并计算各响应曲面的高斯曲率;采用鲸鱼优化算法,得到不同温度和CO2浓度下高斯曲率最大值对应的土壤湿度与光子通量密度,并应用多项式回归分析,分别建立土壤湿度、光子通量密度的调控策略;本发明可避免过度消耗水和光资源并提高光合速率。

    一种碟形监测终端设备和利用该结构的NB-IoT物联网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132044B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2010031112.9

    申请日:2020-01-13

    摘要: 一种碟形监测终端设备和利用该结构的NB‑IoT物联网系统,该系统包括碟形监测终端设备、云端管理平台、微信移动服务平台;所述碟形监测终端设备,其电路包括温湿度、光强传感器、NB模组、单片机最小系统、锂电池充放电管理等,其外壳结构包括上盖和底壳,上盖环槽内套有防水圈,再与底壳边缘嵌套,由底壳螺钉固定,底壳设有支撑脚可摆放,上盖设有的通孔可连接挂链和挂钩上,实现挂载;所述云端管理平台为私有服务器,可对用户、设备及监测数据等进行管理;所述微信移动服务平台与云端管理平台对接,能实时动态更新监测数据并实现可视化、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告警等服务。该系统能精准监测环境因子,终端防水,功耗低且便捷,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

    基于特征波长的植物潜在最大光合能力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414729A

    公开(公告)日:2019-11-05

    申请号:CN201910655457.9

    申请日:2019-07-19

    摘要: 基于特征波长的植物潜在光合能力预测方法,设置六个光照梯度下相同温度、湿度、CO2浓度的培养环境,待不同光照处理下的植株产生差异,随机选取植株叶片作为实验样本,分别测量植物叶片暗荧光参数及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作为样本数据;采用蒙特卡洛法剔除异常样本,按4:1随机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相关系数法和连续投影法提取特征波长;以特征波长对应的反射光谱为输入,植物潜在最大光合能力为输出,利用遗传算法优化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建立植物潜在最大光合能力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植物潜在最大光合能力进行预测,本发明为植物潜在最大光合能力的快速,无损,低成本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融合叶片光合潜能的光合速率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321627A

    公开(公告)日:2019-10-11

    申请号:CN201910576601.X

    申请日:2019-06-28

    摘要: 融合叶片光合潜能的光合速率预测方法,设计除光照等级外其它参数完全相同的植株光合作用试验,待不同光照处理的植株产生差异,随机选取生理状态有差异的植株作为实验样本;测取差异叶片的温度、CO2浓度与光照强度嵌套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并记录叶片暗荧光参数,作为样本数据;对样本数据不同维度上做归一化处理,使各维度数据同处于一个数量级,并划分测试集和训练集;利用回归型支持向量机算法建立融合叶片光合潜能的光合速率预测模型;利用该预测模型,对融合叶片光合潜能的光合速率进行预测,本发明为设施环境的精准调控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与技术实现。

    茎流信号采集节点和利用该节点的基于温补偿的热源自适应茎流测量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0596183B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1910940858.9

    申请日:2019-09-30

    IPC分类号: G01N25/20

    摘要: 一种茎流信号采集节点,包括包裹于植物茎部的环形的加热片,在加热片外表面环绕设置有热电堆,在植物茎部靠近加热片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有上部热电偶组和下部热电偶组,热电堆、上部热电偶组和下部热电偶组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信号处理模块,信号处理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单片机的信号输入端,信号处理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放大器、滤波器和模数转换器,单片机连接有与数据处理终端双向通信的无线通信模块,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利用茎流信号采集节点的基于温补偿的热源自适应茎流测量系统,包括茎流信号采集节点和数据处理终端,茎流信号采集节点采集温度信息和功率信息,数据处理终端向茎流信号采集节点下发功率控制指令,本发明可保证茎流测量精度。

    一种基于FAM-LSTM网络的日光温室温度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187551A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310109684.8

    申请日:2023-02-13

    摘要: 一种基于FAM‑LSTM网络的日光温室温度预测方法,通过日光温室内环境监测系统以及室外气象站分别获取温室内环境数据和温室外气象数据;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数据清洗、相关性分析以及归一化处理等预处理操作,并采用滑动窗口与切片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数据集,并以8:2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基于FAM‑LSTM网络建立日光温室温度预测模型,利用该预测模型对日光温室内未来二十四小时的温度进行预测,本发明为日光温室的环境调控和灾害预警提供技术支撑,推动日光温室提质增产。

    融合叶片光合潜能的光合速率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321627B

    公开(公告)日:2022-10-14

    申请号:CN201910576601.X

    申请日:2019-06-28

    摘要: 融合叶片光合潜能的光合速率预测方法,设计除光照等级外其它参数完全相同的植株光合作用试验,待不同光照处理的植株产生差异,随机选取生理状态有差异的植株作为实验样本;测取差异叶片的温度、CO2浓度与光照强度嵌套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并记录叶片暗荧光参数,作为样本数据;对样本数据不同维度上做归一化处理,使各维度数据同处于一个数量级,并划分测试集和训练集;利用回归型支持向量机算法建立融合叶片光合潜能的光合速率预测模型;利用该预测模型,对融合叶片光合潜能的光合速率进行预测,本发明为设施环境的精准调控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与技术实现。

    一种基于调控效益优先的二维联合调控目标区域的获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102420B

    公开(公告)日:2021-07-20

    申请号:CN201811031904.5

    申请日:2018-09-05

    IPC分类号: G06Q50/02 G06Q10/04

    摘要: 一种基于调控效益优先的二维联合调控目标区域的获取方法,以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为输入,光合速率为输出,采用SVR构建光合速率预测模型;以不同温度下的光合速率为目标函数,获取不同温度下二氧化碳‑光照强度的光合曲面以及具有生理学意义的空间响应离散曲线簇;利用U弦长曲率‑爬山法获取二氧化碳‑光照强度的次优光合曲面,光合次优曲面映射到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坐标平面上的部分即为二维联合调控目标区域,也即二维耦合约束条件;该方法获取的调控目标平均值与传统以光合速率最大值点作为调控目标值相比,光合速率仅下降了10.69%,而平均需光量下降38.24%,平均二氧化碳浓度需求量下降了12.10%,对实际的设施环境双因子调控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