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510577B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211171212.7
申请日:2022-09-24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30/23 , G06F119/02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轮轨滚动接触疲劳快速预测方法,包括:在安定图的基础上,引入饱和度的概念,并对其进行扩展得到扩展安定图;利用钢轨表面法向应力及切向应力分布,并采用势函数法求解稳态滚动条件下轮轨体内应力应变场分布;结合扩展安定图,选择适宜的疲劳模型,并基于临界平面法利用应力应变幅进行疲劳寿命预测;本发明首先通过引入饱和度的概念对安定图进行扩展,得以考虑任意轮轨蠕滑状态;其次利用势函数方法获得轮轨滚动接触疲劳预测所需钢轨体内的应力‑应变场分布,相比典型的疲劳预测方法大幅提高了计算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744236B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311472943.X
申请日:2023-11-07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6F30/15 , G06F30/20 , G06T17/20 , G06F119/14 , G06F119/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加速轮轨接触边界元计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速轮轨接触边界元计算的预估方法及装置,能够确定合适的潜在接触区域,既保证计算精度,也避免冗余的计算成本,提高计算效率。方案包括:确定潜在接触区域、轮轨接触点几何间隙分布以及轮轨接触点的蠕滑率与自旋;根据轮轨接触点几何间隙分布获取对应的压应力纵向分布;根据几何间隙分布与压应力纵向分布通过余能表达式求解法向精确解;通过法向精确解获取轮轨切向接触初始解;通过初始解利用切向边界元模型求解精确解。本发明适用于加速轮轨接触边界元计算。
-
公开(公告)号:CN115510577A
公开(公告)日:2022-12-23
申请号:CN202211171212.7
申请日:2022-09-24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30/23 , G06F119/02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轮轨滚动接触疲劳快速预测方法,包括:在安定图的基础上,引入饱和度的概念,并对其进行扩展得到扩展安定图;利用钢轨表面法向应力及切向应力分布,并采用势函数法求解稳态滚动条件下轮轨体内应力应变场分布;结合扩展安定图,选择适宜的疲劳模型,并基于临界平面法利用应力应变幅进行疲劳寿命预测;本发明首先通过引入饱和度的概念对安定图进行扩展,得以考虑任意轮轨蠕滑状态;其次利用势函数方法获得轮轨滚动接触疲劳预测所需钢轨体内的应力‑应变场分布,相比典型的疲劳预测方法大幅提高了计算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744236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11472943.X
申请日:2023-11-07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6F30/15 , G06F30/20 , G06T17/20 , G06F119/14 , G06F119/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加速轮轨接触边界元计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速轮轨接触边界元计算的预估方法及装置,能够确定合适的潜在接触区域,既保证计算精度,也避免冗余的计算成本,提高计算效率。方案包括:确定潜在接触区域、轮轨接触点几何间隙分布以及轮轨接触点的蠕滑率与自旋;根据轮轨接触点几何间隙分布获取对应的压应力纵向分布;根据几何间隙分布与压应力纵向分布通过余能表达式求解法向精确解;通过法向精确解获取轮轨切向接触初始解;通过初始解利用切向边界元模型求解精确解。本发明适用于加速轮轨接触边界元计算。
-
公开(公告)号:CN215436443U
公开(公告)日:2022-01-07
申请号:CN202121149950.2
申请日:2021-05-26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B61K9/10
Abstract: 一种轨道交通用钢轨探伤装置,涉及轨道探伤技术领域,包括单轨探伤装置、连接组件和蓄电池;单轨探伤装置设置有两个,两个单轨探伤装置分别设置在连接组件横向两侧;蓄电池设置在连接组件上,蓄电池与单轨探伤装置电性连接;单轨探伤装置包括基座、探伤装置本体、滚轮、移动块、限位块、电磁铁和电磁铁开关;基座底面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沿纵向贯穿基座,基座内设置有两个空腔,两个空腔分别位于安装槽横向两侧;探伤装置本体设置在基座上,蓄电池与探伤装置本体电性连接;滚轮转动设置在安装槽横向两侧内壁上,滚轮位于空腔上方。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使用探伤装置本体对钢轨定点探伤时,保证本实用新型不会发生位置偏移,探伤时稳定性更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