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744981B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1911078404.1
申请日:2019-11-06
申请人: 西安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B60G17/015 , B60G17/018 , B60G17/019 , F16F15/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双馈能式悬架作动器及其控制策略,包括作动器本体、能量回收装置和控制单元。作动器本体分为直线电机和压电模块两部分,所述压电模块主要包括压电振子和压电材料。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智能体理论的模糊控制策略,其方法包括步骤:一、数据采集与传输;二、数据的计算及分析;三、作动力调节。本发明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制造,并且能够有效的回收能量,使车辆处于最佳的减振状态,提高车辆的平顺性以及操纵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795279B
公开(公告)日:2020-08-28
申请号:CN201910242588.4
申请日:2019-03-28
申请人: 西安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B60G17/0165 , B60G17/019 , B60G17/018 , B60G17/052 , B60G17/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模式混合悬架作动器的控制方法,所述多模式混合悬架作动器包括作动器本体和控制单元,作动器本体包括空气弹簧机构、设置在空气弹簧机构内的双出杆式磁流变减振器、设置在双出杆式磁流变减振器上部且位于空气弹簧机构内的上直线电机单元和设置在双出杆式磁流变减振器内下部的下直线电机单元;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步骤:一、数据采集与同步传输;二、计算车辆悬架LQG控制下的理想阻尼力;三、计算车辆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四、对多模式混合悬架作动器进行控制。本发明设计新颖合理,实现方便且成本低,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高,馈能效率高,实时性高,能够使混合悬架处于最佳的减振状态,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0886804B
公开(公告)日:2021-05-07
申请号:CN201911211136.6
申请日:2019-12-02
申请人: 西安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F16F9/16 , F16F9/50 , B60G17/0165
摘要: 本发明属于车辆减振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置电磁阀式半主动阻尼连续可调减振器及控制方法,包括减振器本体和减振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本体包括工作缸筒、储油缸筒、减振器防尘罩、底阀总成、活塞总成、电磁阀总成,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内置阻尼连续可调式减振器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可对减振器进行软硬阻尼的不同模式连续切换控制,将电磁阀与阻尼连续可调减振器内部的活塞合理集成,且阀芯部分采用了有不同的截面结构,同时阀芯周围设计了导向,使得阀芯更稳定,既能实现更好的减振,又可以实现不同舒适程度的阻尼调节,使用方便,节省空间,使用前景广阔,便于推广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0886804A
公开(公告)日:2020-03-17
申请号:CN201911211136.6
申请日:2019-12-02
申请人: 西安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F16F9/16 , F16F9/50 , B60G17/0165
摘要: 本发明属于车辆减振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置电磁阀式半主动阻尼连续可调减振器及控制方法,包括减振器本体和减振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本体包括工作缸筒、储油缸筒、减振器防尘罩、底阀总成、活塞总成、电磁阀总成,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内置阻尼连续可调式减振器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可对减振器进行软硬阻尼的不同模式连续切换控制,将电磁阀与阻尼连续可调减振器内部的活塞合理集成,且阀芯部分采用了有不同的截面结构,同时阀芯周围设计了导向,使得阀芯更稳定,既能实现更好的减振,又可以实现不同舒适程度的阻尼调节,使用方便,节省空间,使用前景广阔,便于推广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0744982B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申请号:CN201911210973.7
申请日:2019-12-02
申请人: 西安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B60G17/015 , B60G17/018 , B60G17/019 , F16F15/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直线电机馈能式主动悬架作动器及其控制方法,所述作动器本体包括作动器外壳体、基座、杆件、六相磁链直线电机和三相永磁同步直线电机;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主动控制系统和能量回收系统,同时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内分泌复合PID控制方法。本发明复合了两种不同结构形式的直线电机于一体,悬架系统的主动推力由六相磁链直线电机提供,三相永磁同步直线电机处于馈能状态回收振动能量,两种不同形式的直线电机在结构上的集成极大压缩了空间,同时集馈能与主动控制于一体,在回收能量的同时使车辆悬架系统处于最佳的减振状态,提高了车辆的平顺性以及操纵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861462A
公开(公告)日:2020-03-06
申请号:CN201911214085.2
申请日:2019-12-02
申请人: 西安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B60G17/019 , B60G17/016 , B60G17/0165 , B60G17/05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整车智能混合悬架协调控制系统,以路面信息为平台进行数据融合处理,考虑汽车多种行驶工况,基于整车智能混合悬架展开协调控制研究。包括前端传感器数据检测模块,及前端道路信息智能识别算法模块;中端多工况判定模块及后端基于多工况的智能混合悬架协调控制算法模块。本发明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高,汽车智能化程度更高,实时性高,能够准确识别道路行驶信息对不同工况作出一个安全舒适的协调控制调整。
-
公开(公告)号:CN110722948A
公开(公告)日:2020-01-24
申请号:CN201910960283.7
申请日:2019-10-10
申请人: 西安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B60G17/0165 , B60G17/019 , B60G17/052
摘要: 本发明属于车辆悬架作动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多模式油气混合悬架作动器及其故障切换控制方法。一种车辆多模式油气混合悬架作动器,包括作动器本体和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作动器本体包括电磁阀减振器、直线电机单元及油气悬架单元,所述直线电机单元设置在电磁阀减振器上部,所述油气悬架单元设置在电磁阀减振器下部。其方法包括步骤:一、数据采集与同步传输;二、计算车辆悬架LQG控制下的理想阻尼力;三、车辆悬架作动器多模式工作切换;四、多模式油气混合悬架故障切换策略判断与实施。本发明进一步提高了车辆的操稳性和平顺性,以及在单一动作器发生故障时,可以利用剩余健康部件继续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09795278A
公开(公告)日:2019-05-24
申请号:CN201910241298.8
申请日:2019-03-28
申请人: 西安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B60G17/015 , B60G17/019 , B60G17/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混合悬架作动器及其多模式协调切换控制方法,其车辆混合悬架作动器包括作动器本体和控制单元,作动器本体包括双出杆式磁流变减振器、设置在双出杆式磁流变减振器上部的上直线电机单元和设置在双出杆式磁流变减振器内下部的下直线电机单元;其方法包括步骤:一、数据采集与同步传输;二、计算车辆悬架LQG控制下的理想阻尼力;三、计算车辆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四、馈能模式、半主动控制模式和主动控制模式的协调切换控制。本发明设计新颖合理,实现方便且成本低,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高,馈能效率高,实时性高,能够使混合悬架处于最佳的减振状态,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0722948B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1910960283.7
申请日:2019-10-10
申请人: 西安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B60G17/0165 , B60G17/019 , B60G17/052
摘要: 本发明属于车辆悬架作动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多模式油气混合悬架作动器及其故障切换控制方法。一种车辆多模式油气混合悬架作动器,包括作动器本体和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作动器本体包括电磁阀减振器、直线电机单元及油气悬架单元,所述直线电机单元设置在电磁阀减振器上部,所述油气悬架单元设置在电磁阀减振器下部。其方法包括步骤:一、数据采集与同步传输;二、计算车辆悬架LQG控制下的理想阻尼力;三、车辆悬架作动器多模式工作切换;四、多模式油气混合悬架故障切换策略判断与实施。本发明进一步提高了车辆的操稳性和平顺性,以及在单一动作器发生故障时,可以利用剩余健康部件继续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10744982A
公开(公告)日:2020-02-04
申请号:CN201911210973.7
申请日:2019-12-02
申请人: 西安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B60G17/015 , B60G17/018 , B60G17/019 , F16F15/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直线电机馈能式主动悬架作动器及其控制方法,所述作动器本体包括作动器外壳体、基座、杆件、六相磁链直线电机和三相永磁同步直线电机;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主动控制系统和能量回收系统,同时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内分泌复合PID控制方法。本发明复合了两种不同结构形式的直线电机于一体,悬架系统的主动推力由六相磁链直线电机提供,三相永磁同步直线电机处于馈能状态回收振动能量,两种不同形式的直线电机在结构上的集成极大压缩了空间,同时集馈能与主动控制于一体,在回收能量的同时使车辆悬架系统处于最佳的减振状态,提高了车辆的平顺性以及操纵稳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