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由细菌驱动的生物马达联合递药系统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1249222B

    公开(公告)日:2022-08-26

    申请号:CN202010136135.6

    申请日:2020-03-02

    申请人: 郑州大学

    摘要: 一种由细菌驱动的生物马达联合递药系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BI‑ES菌液的制备;(2)BI‑ES‑FeAlg/DOX的制备,即为BI‑ES‑FeAlg/DOX凝胶的细菌驱动的生物马达联合递药系统,上述方法制备的由细菌驱动的生物马达联合递药系统具有抗肿瘤活性,实现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利用婴儿双歧杆菌的乏氧趋向性,将其作为靶向乏氧实体瘤的生物载体,同步负载内皮抑素基因和阿霉素,通过自靶向蓄积于肿瘤,实现基因与化药协同抗肿瘤的目的,体内外效果良好,为实体瘤的治疗提供了技术支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一种剪切响应性纳米递药系统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1840527A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2010540287.2

    申请日:2020-06-15

    申请人: 郑州大学

    摘要: 本发明涉及剪切响应性纳米递药系统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可有效解决靶向血栓能力,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疗效,在血栓部位的生理特征高剪切力下进行响应性缓慢释药,实现药物在血栓部位定点释放的问题。将β-CD和金刚烷分别接枝于PLGA和岩藻多糖分子骨架上,利用β-CD和金刚烷的主客体包合作用制备含有β-CD囊泡的岩藻多糖超分子自组装纳米粒,在介导自组装的过程中将尿激酶包封于多糖纳米粒的网状结构中,构成具有剪切力响应释药特征的抗血小板药物和溶栓药物共转运纳米靶向递药系统,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原料丰富,易生产制备,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疗效。

    2-甲氧基雌二醇纳米混悬剂冻干粉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612131B

    公开(公告)日:2011-09-14

    申请号:CN200910065461.6

    申请日:2009-07-17

    申请人: 郑州大学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2-甲氧基雌二醇纳米混悬剂冻干粉及其制备方法,有效解决了2-甲氧基雌二醇存在的水溶性差、半衰期短、口服生物利用度低、普通注射剂较难达到高载药量和靶向作用的问题,本发明2-甲氧基雌二醇纳米混悬剂冻干粉,是由以下重量比计的:2-甲氧基雌二醇1份、表面活性剂1~50份、冻干保护剂3~30份组成。2-甲氧基雌二醇纳米混悬剂冻干粉的制备由以下方法实现:1、制备纳米初混悬剂,采用沉淀法或分散法制备;2、制备纳米混悬剂,采用减小粒径的方法包括高压乳匀法和超声粉碎法;3、制备冻干粉;4、使用时,再将冻干粉用注射用水复溶。由本发明制成的供静脉注射用的冻干粉具有良好稳定性,有利于药物的运输和储存。

    一种剪切响应性纳米递药系统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1840527B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申请号:CN202010540287.2

    申请日:2020-06-15

    申请人: 郑州大学

    摘要: 本发明涉及剪切响应性纳米递药系统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可有效解决靶向血栓能力,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疗效,在血栓部位的生理特征高剪切力下进行响应性缓慢释药,实现药物在血栓部位定点释放的问题。将β‑CD和金刚烷分别接枝于PLGA和岩藻多糖分子骨架上,利用β‑CD和金刚烷的主客体包合作用制备含有β‑CD囊泡的岩藻多糖超分子自组装纳米粒,在介导自组装的过程中将尿激酶包封于多糖纳米粒的网状结构中,构成具有剪切力响应释药特征的抗血小板药物和溶栓药物共转运纳米靶向递药系统,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原料丰富,易生产制备,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疗效。

    一种由细菌驱动的生物马达联合递药系统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1249222A

    公开(公告)日:2020-06-09

    申请号:CN202010136135.6

    申请日:2020-03-02

    申请人: 郑州大学

    摘要: 一种由细菌驱动的生物马达联合递药系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BI-ES菌液的制备;(2)BI-ES-FeAlg/DOX的制备,即为BI-ES-FeAlg/DOX凝胶的细菌驱动的生物马达联合递药系统,上述方法制备的由细菌驱动的生物马达联合递药系统具有抗肿瘤活性,实现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利用婴儿双歧杆菌的乏氧趋向性,将其作为靶向乏氧实体瘤的生物载体,同步负载内皮抑素基因和阿霉素,通过自靶向蓄积于肿瘤,实现基因与化药协同抗肿瘤的目的,体内外效果良好,为实体瘤的治疗提供了技术支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