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缩二氧化碳储罐温度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713122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912135.5

    申请日:2024-12-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二氧化碳储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缩二氧化碳储罐温度控制方法及其系统,其温度控制方法为:对于用于储存二氧化碳的高压储罐和低压储罐,该高压储罐和低压储罐内设置有换热机构、通过换热机构对储罐内的二氧化碳进行换热后流出,从而降低或升高储罐内的二氧化碳温度,以改变罐内二氧化碳相态,调节罐内压力,达到增大系统储能密度。上述方法可以有效地对罐内不同状态的二氧化碳进行温度控制,有利于二氧化碳气态、液态和超临界态之间转换,实现高低压罐降温充气、升温放气和恒温放气等多种运行模式,适应跨临界二氧化碳储能、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以及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等多种储能类型,有效提高压缩二氧化碳储能密度。

    一种恒压压缩空气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491751A

    公开(公告)日:2025-02-21

    申请号:CN202411634749.1

    申请日:2024-11-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恒压压缩空气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恒压压缩空气储能装置包括:柔性气囊将储能库分隔为第一封闭腔体和第二封闭腔体;第二封闭腔体存储第一流体;柔性气囊内与第二封闭腔体连通;储能时,压缩空气进入第一封闭腔体,压缩柔性气囊,第一封闭腔体体积变大,第二封闭腔体的第一流体受压液化,缓解压缩空气升温升压;释能时,加热第一流体,第一流体吸热气化,传热给压缩空气,柔性气囊膨胀,第一封闭腔体体积变小,空气排出。本申请在储能时,储气近似恒压,第一封闭腔体温度和压力增加减缓,储存更多空气,降低功耗;在释能时,缓解温度和压力降低,实现近似恒压,增加输出空气能量。

    一种绝热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412186A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11527160.1

    申请日:2024-10-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领域,绝热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包括:压缩机组;膨胀机组;储热罐,在储能时,储热罐储存高温高压状态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压缩热,将高温高压状态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冷却至与高压储气室相同的温度;在释能时,储热罐加热高压储气室排出的低温高压超临界二氧化碳;温度控制系统,调节第二换热器中冷却介质流量,控制压缩机入口温度,进而调节每一级膨胀机入口温度,保证每一级膨胀机的入口位置其二氧化碳温度不低于液化临界温度、不出现大面积液化现象。上述温度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地克服现有技术中,二氧化碳在低温时,二氧化碳液化、在膨胀机内出现大面积的冷凝现象,进而保证系统的运行效率、储能效率。

    一种等温等压的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934113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235478.2

    申请日:2024-09-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领域,等温等压的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包括:压缩机组,利用电力将低温低压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为高温高压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膨胀机组,利用高温高压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做功发电;高压储气室,设置在水下或地下的高压环境中,用于储存压缩机组压缩的超临界二氧化碳;低压储气室,设置在水下或地下的低压环境中用于储存膨胀机组做功发电中产生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第一换热器,吸收压缩机组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压缩热并储存在储热罐中;第二换热器,加热高压储气室排出的超临界二氧化碳。通过将高压储气室和低压储气室设置在水下,并配合换热器,实现维持储气室热力参数稳定的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一种基于数据可信度的叶轮机械损失模型构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779706B

    公开(公告)日:2024-07-23

    申请号:CN202111220883.3

    申请日:2021-10-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数据可信度的叶轮机械损失模型构建方法。对叶轮机械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信度进行评估,获得计入数据可信度的叶轮机械数据库;对叶片几何参数、气动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建立叶轮机械损失模型表达式形式;借助计入数据可信度的优化算法对损失模型表达式系数进行求解得到基于数据可信度的叶轮机械损失模型。将试验数据可信度、仿真数据可信度、几何参数可信度和流场参数可信度有效纳入叶轮机械损失模型的建立,基于有限的数据库为目标叶型建立定制化损失模型,解决了数据精度不同、叶片构型不同、典型流动参数不同引起的损失模型预测差异较大的难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