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456819B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010357749.7
申请日:2020-04-29
摘要: 本发明涉及热能发电技术领域,公开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热源、透平和冷却器,同轴连接的压缩机和透平之间设有电机,压缩机和电机的转轴连接部设有用于形成第一恒压腔的第一静密封壳,透平和电机的转轴连接部设有用于形成第二恒压腔的第二静密封壳;系统还包括用于分离滑油和循环工质的油气分离器,油气分离器的进口与第一恒压腔和第二恒压腔连接,油气分离器的出口包括与供油单元相连的回油口和与冷却器相连的回气口。本发明在轴端泄漏部位设置静密封的恒压腔,通过油气分离器将恒压腔内泄漏气体进行油气分离,滑油重新进入滑油循环,分离出的二氧化碳从冷却器进入循环系统,实现油气分离和工质回收。
-
公开(公告)号:CN108798811B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1810725620.X
申请日:2018-07-04
申请人: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缩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及方法,锅炉的出口与透平的入口相连通,透平的出口与回热器的高温介质入口相连通,透平与二氧化碳压缩机及发电机相联动,二氧化碳压缩机通过离合器与储能压缩机相联动,回热器的高温介质出口与冷却器的高温介质入口相连通,冷却器的高温介质出口与低压二氧化碳储罐的入口相连通,低压二氧化碳储罐的出口与二氧化碳压缩机的入口及储能压缩机的入口相连通,二氧化碳压缩机的出口经回热器的低温侧与锅炉的入口相连通,储能压缩机的出口经高压二氧化碳储罐与回热器的低温介质入口相连通,该系统及方法能够实现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和压缩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的结合。
-
公开(公告)号:CN118855560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917679.4
申请日:2024-07-10
申请人: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装置的分级控制方法及设备,该方法包括:向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装置的循环管道回路内进行二氧化碳工质充装,并在达到启动条件时进入启动阶段;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装置的转速参数和建立的工质循环回路调整工质流量的比例关系进行分级控制;当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装置的转速参数和功率参数达到发电条件时,将电机从电动机控制模式切换为发电机控制模式。本发明在二氧化碳工质充装后达到启动条件时使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装置进入启动阶段,设置多级控制条件使得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装置进行分级控制逐步达到发电条件,通过逐级控制同时兼顾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装置启动过程的超临界态稳定性和快速机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963269B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010882816.7
申请日:2020-08-28
申请人: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耦合铝储能和超临界CO2循环发电的多联产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金属燃料铝储能子系统和超临界CO2循环发电子系统;本发明通过将基于金属燃料铝储能、超临界CO2循环发电、制氢、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进行有效地耦合,具有储能密度高、储能周期长可实现永久储存、燃料循环再生无消耗、可实现电力、氢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多联产和便于开展全球能源贸易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8793594A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0778036.6
申请日:2024-06-17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涉及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耦合高-低压储气室的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包括:压缩机,在电量低谷时刻,利用电力将低温低压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为高温高压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膨胀机,在用电高峰时刻,膨胀机利用高温高压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做功发电;高压储气室,用于储存压缩机压缩的超临界二氧化碳;低压储气室,用于储存膨胀机做功发电中产生的超临界二氧化碳;低压储气室和高压储气室耦合相连,以平缓高压储气室和低压储气室在运行过程中的温度和压力变化。通过上述耦合相连的低压储气室和高压储气室,可以有效地提高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质量占比,提高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能量密度。
-
公开(公告)号:CN115523002B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211174418.5
申请日:2022-09-26
申请人: 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布式发电循环系统及控制方法,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原理设置,包括核心机系统、发电机系统、热交换系统;包括第一调控系统,用于根据用电负荷控制气路流量和通断调整发电循环系统的发电效率和发电量;包括第二调控系统,用于控制气路流量及通断进而调整发电机系统的发电效率和发电量。本循环系统的核心机系统和发电机系统分布式布局,各机台独立响应,整体响应速度快;根据用电负荷变化,工作台数和流量实时调节,进而保持高效率的运转区间,发电量实时匹配用电负荷;系统改进为具有多个核心机组和多个发电机组的小功率级别旋转机械,可模块批量化生产,降低研制周期、生产成本,降低了维护修理难度和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8515401A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410388305.8
申请日:2024-04-01
申请人: 西安石油大学
IPC分类号: C02F11/00 , C02F11/08 , C02F11/10 , C10J3/00 , C10J3/72 , C10J3/82 , C01B3/02 , F22B33/18 , F01K7/32 , F01K11/02 , F01K17/02 , F01K23/06
摘要: 本发明涉及种多能利用热电联产系统的方法,包括超临界水气化反应装置、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光伏发电装置,太阳能集热装置、发电装置、供氧装置、换热装置、分离装置、蓄热水箱、液氢储罐、净化分离器等。超临界水气化反应装置用于完成污泥超临界水气化反应;污泥超临界水气化反应产物流经第二蒸汽轮机,蒸汽推动第二蒸汽轮机的涡轮叶片高速旋转做功,将蒸汽的热能转化为涡轮叶片的动能,带动蒸汽轮机主轴旋转,从而驱动第一发电机组发电,超临界水气化产物在第二氢气分离装置中分离出氢气,氢气进入氢气压缩机被压缩转变为液氢,液氢进入液氢储罐,液氢储罐提供氢气给氢燃料电池用于发电;太阳能集热装置吸收太阳能热量,加热除氢气以外的污泥超临界水气化反应产物,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太阳光发电;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完成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超临界水氧化反应生成的高温高压蒸汽推动第一蒸汽轮机的涡轮叶片高速旋转做功,将蒸汽的热能转化为涡轮叶片的动能,带动第一蒸汽轮机主轴旋转,从而驱动第二发电机组做功发电。
-
公开(公告)号:CN111502774B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010324475.1
申请日:2020-04-23
申请人: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冷式超临界二氧化碳透平干气密封装置,所述干气密封装置包括密封动环、密封静环、弹簧座、水冷组件和透平气缸,其中,密封动环和密封静环组成干气密封主体且密封动环与密封静环之间的间隙能够形成刚性气膜;密封静环与弹簧座之间通过第一密封圈密封,弹簧座与透平气缸之间通过弹簧连接且通过第二密封圈密封;水冷组件与透平气缸连接并对第二密封圈附近透平气缸区域进行局部冷却,确保该区域透平气缸温度低于第二密封圈材质耐受温度。本发明提出采用微通道水冷组件对密封圈附近的透平气缸进行局部冷却,解决透平气缸导热使密封圈周围环境温度超过密封圈材料耐受温度导致的密封圈失效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8533476B
公开(公告)日:2024-07-23
申请号:CN201810485587.8
申请日:2018-05-21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泵超临界空气储能系统,它涉及能量储存技术,它采用电站低谷(低价)电将空气压缩至高压状态,并利用存储的冷能和热泵循环得到的低温冷能将高压空气冷却至低温态(同时存储热泵循环制得的热能),减压后得到液态空气;在用电高峰,高压液态空气经过低温泵增压后进入蓄冷器,吸热至常温高压状态,同时存储冷能,并进一步吸收已存储的热能(包括空气压缩热和热泵循环制热)后通过膨胀机驱动发电机发电。本发明的热泵超临界空气储能系统具有能量密度高、效率高、灵活性强、适用于电网调峰和各种可再生能源电站、不产生温室气体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1473540B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010449542.2
申请日:2020-05-25
申请人: 广东海洋大学
IPC分类号: F25B9/00 , F01K25/10 , F01K7/32 , F01K27/00 , B63J2/12 , B63J1/00 , C02F1/16 , C02F1/12 , C02F103/08
摘要: 本发明涉及船舶余热发电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船舶余热驱动CO2超临界发电耦合跨临界制冷循环系统,包括:循环工质为CO2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包括:热能回收器、膨胀机、发电机、发电循环回热器、混合器I、海水淡化换热器、气体冷却器、分流阀I以及高压压缩机;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包括:中压压缩机、混合器I、所述海水淡化换热器、气体冷却器、分流阀I、过冷器、海水泵II、制冷循环回热器、膨胀阀I、气液分离器、分流阀II、高温蒸发器、膨胀阀II、蒸发冷凝器、低压压缩机以及混合器II。本发明有效利用二氧化碳的热力性能可以在余热回收工况和制冷工况上的耦合效应,实现了发电功能和制冷功能的组合设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