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空腔楼盖结构和压缩空气储能的建筑储能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292592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397880.4

    申请日:2024-04-03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空腔楼盖结构和压缩空气储能的建筑储能系统,属于建筑储能技术领域。在空腔楼盖建筑中的换热楼盖、储气楼盖,以及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和循环蓄热系统;换热楼盖与储气楼盖连接;所述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包括压缩机、换热管道、储气室和膨胀机;循环蓄热系统包括冷水罐、第一温水罐、热水罐、第二温水罐和太阳能集热器;热水罐和太阳能集热器、建筑供暖系统连接;通过换热楼盖对压缩空气进行换热,通过储气楼盖对压缩空气进行储存,实现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与空腔楼盖建筑的结合,进而通过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实现对夜间廉价电能的利用,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通过循环蓄热系统实现对建筑的供电供热一体化,能源利用率高,耗能低。

    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冲击地压综合预警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662244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757806.0

    申请日:2023-12-19

    IPC分类号: E21F17/1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冲击地压综合预警系统,包括:区域确定子系统、震动监测子系统、煤体受力监测子系统、地音监测子系统及综合预警子系统;区域确定子系统,用于确定需要重点监测的矿井巷道;震动监测子系统,用于对矿井巷道获取震动数据,并将震动数据发送给综合预警子系统;煤体受力监测子系统,用于对矿井巷道获取煤体受力数据,并将煤体受力数据发送给综合预警子系统;地音监测子系统,用于对矿井巷道获取地音数据,并将地音数据发送给综合预警子系统;综合预警子系统,用于接收震动数据、煤体受力数据和地音数据,并对震动数据、煤体受力数据和地音数据进行预警分析,获取分析结果,完成冲击地压综合预警。

    一种直角转弯空腔导流叶片系统的最优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544680A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211072677.7

    申请日:2022-09-0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角转弯空腔导流叶片系统的最优设计方法,属于建造与能量损失测量技术领域。用于正方形空心楼板,楼板相邻两条边上分别开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在进风口和出风口形成直角转弯风道以增加气体流量;计算出风道总压力损失与导流叶片张开角、导流叶片方位角之间的参数关系,在使总压力损失尽量小的前提下通过上述参数关系确定导流叶片张开角、导流叶片方位角的最佳数值。通过微积分‑流体力学耦合思想推导直角转弯空腔内总压力损失与导流叶片数量、位置、尺寸的关系,并引入边界层理论确定流体与管壁分离时的位置,以确定导流叶片的最佳尺寸。其步骤简单,理论依据强,设计效果好。

    一种空腔楼盖内置流体管道的布置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451341A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2211006204.7

    申请日:2022-08-2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腔楼盖内置流体管道的布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空腔楼盖内布置若干组流体管道,每组流体管道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流体管道A、流体管道B,所述流体管道A、流体管道B之间通过中间管道C连通形成Z字型流体管道;(2)在流体管道A的侧面预留与流体管道B对应的用于流体管道B窜动修补的预留空间A,在流体管道B的侧面预留与流体管道A对应的用于流体管道A窜动修补的预留空间B;(3)在空腔楼盖下部与中间管道C对应的位置开设修补孔,本方法能够提高修补及安装效率。

    基于激光辅助和图像处理的煤流检测方法及节能控制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212452B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111305636.3

    申请日:2021-11-0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激光辅助和图像处理的煤流检测方法及节能控制系统,包括通过对工业相机采集的几何图像平面与物理空间的点进行映射关系的标定,确定视觉系统的内外参数;采用线激光仪投射到待测的带式输送机的煤流上,形成“一”字激光条纹;计算出实际的煤量横截面面积并传入至视觉系统中;系统终端使用相机传来的实际横截面面积和相机拍摄的帧率数据对煤流量实际状态采用积分算法进行三维模拟,得出实际的煤流体积数据;采用内置调速仲裁机制对运动控制器发出对应的调速指令。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便捷的采集实时煤流量信息,将带速调节至煤流量负载适宜的带式输送机速度,减少电机设备与机械设备损耗,降低成本,有效实现节能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