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684783B
公开(公告)日:2023-02-24
申请号:CN201910142220.0
申请日:2019-02-26
申请人: 重庆交通大学 , 重庆市市政设施管理局
IPC分类号: G06F30/20 , G06F119/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砂浆流变特性的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包括建立混凝土扩展度SF预测模型,按一定配合比配置纯砂浆并测试纯砂浆的屈服应力与塑性粘度,将实测的纯砂浆屈服应力与砂浆膜厚度代入到混凝土扩展度预测模型中预测出混凝土的扩展度;将预测的混凝土扩展度、纯砂浆塑性粘度与设定的自密实混凝土扩展度阈值范围、混凝土抗离析所需纯砂浆最小塑性粘度进行比较;在设定的自密实混凝土扩展度阈值范围内且纯砂浆塑性粘度满足要求,根据粗骨料级配计算单位体积粗骨料用量下砂浆的总用量Vm1;设计精准度高,能在在材料选择过程中较好地完成了对组分的优化和性能控制,减少了因反复试配调整带来时间、人力、材料和能源浪费。
-
公开(公告)号:CN109626886B
公开(公告)日:2021-08-13
申请号:CN201910142217.9
申请日:2019-02-26
申请人: 重庆交通大学 , 中铁十八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砂浆流变特性的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包括建立钢纤维混凝土扩展度SF预测模型;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要求确定水胶比、胶凝材料比,并确定自密实混凝土砂浆配合比;采用旋转球法测试砂浆的屈服应力、塑性粘度,将实测的砂浆屈服应力代入到钢纤维混凝土扩展度SF测模型中预测钢纤维混凝土的扩展度等;设计精准度更高,更接近于实际,能在在材料选择过程中较好地完成了对组分的优化和性能控制,总体设计步骤和思路清晰、操作简便合理,避免了现有技术操作中的盲目性、减少了因反复试配调整带来时间、人力、材料和能源浪费,因而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721284A
公开(公告)日:2019-05-07
申请号:CN201811573085.7
申请日:2018-12-21
申请人: 重庆交通大学
IPC分类号: C04B26/2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氧沥青,所述环氧沥青按重量份包括以下组分:100份基质沥青、0-120份矿粉、5-44份环氧负载粉、0.75-6.6份固化剂负载粉;所述环氧负载粉为环氧树脂吸附负载于膨胀石墨中并保持面干状态,所述固化剂负载粉为环氧固化剂吸附负载于膨胀石墨中并保持面干状态;环氧树脂在沥青中分散更均匀,相较于传统的环氧沥青具有较好的高温性能、低温性能及黏附性能,针对炎热地区沥青路面的抗车辙能力效果更显著,且简化了施工步骤,具有工艺可控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684783A
公开(公告)日:2019-04-26
申请号:CN201910142220.0
申请日:2019-02-26
申请人: 重庆交通大学 , 重庆市市政设施管理局
IPC分类号: G06F17/50
CPC分类号: G06F17/5009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砂浆流变特性的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包括建立混凝土扩展度SF预测模型,按一定配合比配置纯砂浆并测试纯砂浆的屈服应力与塑性粘度,将实测的纯砂浆屈服应力与砂浆膜厚度代入到混凝土扩展度预测模型中预测出混凝土的扩展度;将预测的混凝土扩展度、纯砂浆塑性粘度与设定的自密实混凝土扩展度阈值范围、混凝土抗离析所需纯砂浆最小塑性粘度进行比较;在设定的自密实混凝土扩展度阈值范围内且纯砂浆塑性粘度满足要求,根据粗骨料级配计算单位体积粗骨料用量下砂浆的总用量Vm1;设计精准度高,能在在材料选择过程中较好地完成了对组分的优化和性能控制,减少了因反复试配调整带来时间、人力、材料和能源浪费。
-
公开(公告)号:CN109626886A
公开(公告)日:2019-04-16
申请号:CN201910142217.9
申请日:2019-02-26
申请人: 重庆交通大学 , 中铁十八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CPC分类号: C04B28/00 , C04B2111/00198 , C04B2201/50 , G05D11/00 , C04B18/08 , C04B18/12 , C04B14/48 , C04B14/02 , C04B14/06 , C04B2103/30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砂浆流变特性的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包括建立钢纤维混凝土扩展度SF预测模型;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要求确定水胶比、胶凝材料比,并确定自密实混凝土砂浆配合比;采用旋转球法测试砂浆的屈服应力、塑性粘度,将实测的砂浆屈服应力代入到钢纤维混凝土扩展度SF测模型中预测钢纤维混凝土的扩展度等;设计精准度更高,更接近于实际,能在在材料选择过程中较好地完成了对组分的优化和性能控制,总体设计步骤和思路清晰、操作简便合理,避免了现有技术操作中的盲目性、减少了因反复试配调整带来时间、人力、材料和能源浪费,因而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