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组合灯安装支架及车辆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459505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310993544.1

    申请日:2023-08-08

    Inventor: 彭松 张腾飞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前组合灯安装支架及车辆,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包括安装支架本体,安装支架本体上集成有前贯穿灯安装位、前上组合灯安装位以及前下组合灯安装位;安装支架本体上还集成有前框安装位、翼子板安装位以及防撞梁安装位。本发明将前贯穿灯、前上组合灯、前下组合灯集中安装在一个安装支架上,不仅提升了前灯装配后的外观质量;一体化的安装支架本体,也具有较高的平台化,不需要重复地设计模具并制作,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减少零部件的变更和开发数量,同时节约了成本。

    车身前地板骨架及车辆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554481A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410829679.5

    申请日:2014-12-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身前地板骨架及车辆,所述车身前地板骨架包括左门槛纵梁、右门槛纵梁、中通道纵梁、横向连接在所述左门槛纵梁、所述中通道纵梁和所述右门槛纵梁上的横梁,所述横梁包括前横梁和与所述前横梁间隔设置的后横梁,所述车身前地板骨架还包括左地板纵梁和右地板纵梁,所述左地板纵梁和所述右地板纵梁均与所述横梁固定连接,且所述左地板纵梁通过左连接梁固定连接至所述左门槛纵梁,所述右地板纵梁通过右连接梁固定连接至所述右门槛纵梁。本发明所述的车身前地板骨架在车辆受到碰撞时,能够通过与车身前地板骨架上相互连接纵梁和两根横梁来传递撞击力,提高车身地板的结构强度,减小车辆发生碰撞时乘客空间的变形。

    一种汽车车身与副车架安装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3661609A

    公开(公告)日:2014-03-26

    申请号:CN201310736251.1

    申请日:2013-12-29

    Abstract: 一种汽车车身与副车架安装结构,它包括车身、副车架、副车架连接螺栓和螺母,副车架连接螺栓穿过车身和副车架与螺母旋紧,其特征在于:车身上设置凹槽,车身螺栓孔位于凹槽中部,所述安装结构还设有加强板,加强板中部为凹陷部位,该凹陷部位匹配安装在凹槽内,加强板周边与车身焊接,加强板的凹陷部位的中部设有螺栓孔,螺栓孔旁侧设有螺栓防转凸台。本发明设置加强板可以使车身与副车架连接紧固部位的强度提高,在较大面积范围内均匀的分散螺栓压紧力,避免车身局部因螺栓紧固力过大而受到变形或损伤。此外在加强板上设置了螺栓防转凸台,可以有效防止副车架连接螺栓在旋紧过程中转动,简化了装配操作,提高了装配效率。

    碰撞假人胸部保护评价装置、方法和电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9574134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682898.5

    申请日:2024-11-22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碰撞假人胸部保护评价装置、方法和电子设备,其中,所述装置包括:假人胳膊本体,设有肩关节安装位,所述肩关节安装位设有环向电阻滑道;假人肩关节本体,与所述假人胳膊本体转动连接,靠近所述肩关节安装位的一侧设有电阻搭接触点头,所述电阻搭接触点头位于所述环向电阻滑道内;电源,分别与所述环向电阻滑道与所述电阻搭接触点头连接形成测试回路,所述测试回路用以输出电阻搭接触点头相对于环向电阻滑道运动时的第一电信号。本申请通过测得的第一电信号量化假人胳膊本体相对于假人肩关节本体的转动角度,由此精确判断假人胳膊本体的抬起情况,并为判断假人胸部保护测试是否通过提供可靠依据。

    测量假人肋骨Z向位移的装置、方法、系统以及电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7781880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211157776.5

    申请日:2022-09-22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测量假人肋骨Z向位移的装置、方法、系统以及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测量假人的红外光电位移传感器在碰撞试验后发生的Y向位移;获取所述假人的红外光电位移传感器的Yoke支架在碰撞前后的转动角度;根据所述Y向位移与所述转动角度,计算得到所述假人肋骨的Z向位移。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假人肋骨的Y向位移与假人的红外光电位移传感器的Yoke支架在碰撞前后的转动角度相结合并经过推导计算出假人肋骨的Z向位移,为性能分析人员全面分析和判断约束系统对假人肩部的作用效果提供极大的帮助。

    一种汽车车身与副车架安装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3661609B

    公开(公告)日:2016-03-02

    申请号:CN201310736251.1

    申请日:2013-12-29

    Abstract: 一种汽车车身与副车架安装结构,它包括车身、副车架、副车架连接螺栓和螺母,副车架连接螺栓穿过车身和副车架与螺母旋紧,其特征在于:车身上设置凹槽,车身螺栓孔位于凹槽中部,所述安装结构还设有加强板,加强板中部为凹陷部位,该凹陷部位匹配安装在凹槽内,加强板周边与车身焊接,加强板的凹陷部位的中部设有螺栓孔,螺栓孔旁侧设有螺栓防转凸台。本发明设置加强板可以使车身与副车架连接紧固部位的强度提高,在较大面积范围内均匀的分散螺栓压紧力,避免车身局部因螺栓紧固力过大而受到变形或损伤。此外在加强板上设置了螺栓防转凸台,可以有效防止副车架连接螺栓在旋紧过程中转动,简化了装配操作,提高了装配效率。

    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及汽车车身

    公开(公告)号:CN218258373U

    公开(公告)日:2023-01-10

    申请号:CN202221833205.4

    申请日:2022-07-14

    Inventor: 彭松 张腾飞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及汽车车身,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包括机舱纵梁、轮罩边梁,以及连接在机舱纵梁前端与轮罩边梁前端之间的第一传力结构;在第一传力结构的后侧设有第二传力结构,在第二传力结构与机舱纵梁之间形成有供机舱纵梁变形的间隙。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前部传力结构,通过设置第一传力结构,可将碰撞力传递到机舱纵梁,从而可使机舱纵梁吸能变形,并可增加车身在宽度方向的偏移量,进而能够有效减小驾驶室侵入量;另外,通过设置第二传力结构,并在第二传力结构与机舱纵梁之间形成有供机舱纵梁变形的间隙,能够进一步提高向机舱纵梁上的传力效果,同时可有效避免因机舱纵梁应力集中,而导致机舱纵梁前部折断。

    副仪表板安装支架和车辆

    公开(公告)号:CN204472584U

    公开(公告)日:2015-07-15

    申请号:CN201520102480.2

    申请日:2015-02-1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提供一种副仪表板安装支架和车辆,所述副仪表板安装支架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支腿、与所述第一支腿间隔设置的第二支腿和连接在所述第一支腿和所述第二支腿之间的第一横梁;以及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架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副仪表板安装支架包括能够安装在一起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通过高度较低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组合形成高度较高的副仪表板安装支架,从而提高副仪表板安装支架的精度,同时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横梁能够有效提高所述副仪表板安装支架的稳定性。

    后地板纵梁及车辆
    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7835797U

    公开(公告)日:2022-11-18

    申请号:CN202221850096.7

    申请日:2022-07-1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地板纵梁及车辆。本实用新型的后地板纵梁包括纵梁外板、以及设于纵梁外板后段的后加强板。其中,后加强板的后端连接有安装座,安装座位于纵梁外板靠近车辆后方的一侧;后加强板上设有连接柱,连接柱部分位于纵梁外板的下方;安装座和连接柱上分别设有拖车装置连接部。本实用新型的后地板纵梁,在纵梁外板的后段设置后加强板,可提升纵梁外板后段的结构强度;同时,在后加强板上设置安装座和连接柱,安装座位于后加强板的后端并位于纵梁外板的尾部后侧,连接柱位于纵梁外板的下方,连接柱和安装座大体呈三角形分布形式,并均提供安装拖车装置的位置,从而可以在承载式车身的尾部为拖车装置连接部的安装提供良好的条件。

    安装机构及车辆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7778784U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222169316.6

    申请日:2022-08-17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安装机构及车辆。车辆包括车身、翼子板和安装机构。翼子板为前翼子板,翼子板通过安装机构安装于车身,安装机构包括第一安装支架,第一安装支架包括调节部,调节部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连接翼子板,第三连接部连接车身。如此,安装机构通过调节第三连接部与车身相对位置可以实现车身与翼子板之间的间隙和面差调节,解决了车身与翼子板之间间隙面差调整较困难等问题,使得翼子板与车身之间的缝隙和面差可以减小,从而,提升了车辆的视觉感知度,保证车辆品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