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运维船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099799A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411579844.6

    申请日:2024-11-07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海上风电运维船,属于风电平台登乘技术领域。海上风电运维船包括运维船本体和旋翼装置;运维船本体用于在海面上带动与风电平台的靠船构件相对接的顶靠件朝向靠船构件移动,以与靠船构件对接;旋翼装置包括多个驱动组件和多个旋翼组件,驱动组件与旋翼组件一一对应连接,运维船本体上开设有收纳舱,驱动组件设置在收纳舱内;驱动组件被配置为,在顶靠件与靠船构件对接时,驱动对应的旋翼组件移动,使旋翼组件伸出至收纳舱外;旋翼组件被配置为,在伸出至对应的收纳舱外时,带动运维船本体移动,使运维船本体与海面脱离接触。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海上风电运维船,靠泊稳定性好,安全隐患小。

    一种可调节切割深度的海缆铠装快速剥除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6759954A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2310642007.2

    申请日:2023-06-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调节切割深度的海缆铠装快速剥除装置,包括:支架、定位夹持装置和切割装置,所述支架呈环形中空状,且其中部环面上设有多个所述定位夹持装置,所述切割装置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本发明可以调节切割深度,按照不同海缆裹缠的油布和钢丝铠装的厚度,控制切割装置实现外环面处和海缆轴心同轴的指定深度的环形切割,施工工人可以可靠地使用该装置快速切除海缆油布及钢丝铠装而不伤到海缆芯,进而提高施工效率,避免使用其他设备控制不好切割深度,免除伤到海缆芯后还需要做海缆中间接头的后顾之忧,避免出现费时费力以及维护成本较高的现象。

    一种风电机组多头驱动盘车

    公开(公告)号:CN118242225B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0499548.9

    申请日:2024-04-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风力发电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风电机组多头驱动盘车,包括主体外壳、法兰连接盘、多头驱动组件、主动旋转机构、分离机构和轴接离合组件,多头驱动组件包括有行星传动机构和液压旋转机构,轴接离合组件包括有活动对接轴,本设备通过一组行星传动机构将动力作用于一个齿轮盘,避免了因动力不一致导致的多驱动齿轮不同步的问题,通过主动驱动组件对法兰连接盘进行任意且精确的角度调节,同时主动驱动组件在主体外壳底部空间不占用多余空间,沿连接轴轴向等距交叉设置的多路油路管组,使阻力桨在圆周转动过程中受到连续的油压推动,设备运作时将活动对接轴与发电机输入轴分离,减少了带动发电机转动造成的能源消耗。

    一种风电机组多头驱动电动盘车

    公开(公告)号:CN118242225A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410499548.9

    申请日:2024-04-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风力发电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风电机组多头驱动电动盘车,包括主体外壳、法兰连接盘、多头驱动组件、主动旋转机构、分离机构和轴接离合组件,多头驱动组件包括有行星传动机构和液压旋转机构,轴接离合组件包括有活动对接轴,本设备通过一组行星传动机构将动力作用于一个齿轮盘,避免了因动力不一致导致的多驱动齿轮不同步的问题,通过主动驱动组件对法兰连接盘进行任意且精确的角度调节,同时主动驱动组件在主体外壳底部空间不占用多余空间,沿连接轴轴向等距交叉设置的多路油路管组,使阻力桨在圆周转动过程中受到连续的油压推动,设备运作时将活动对接轴与发电机输入轴分离,减少了带动发电机转动造成的能源消耗。

    一种深海工程材料养护环境模拟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8150773A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410271365.1

    申请日:2024-03-1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深海环境模拟领域,并公开了一种深海工程材料养护环境模拟装置,包括:恒温箱,恒温箱包括恒温箱外壳、保温层和压力容器,压力容器通过嵌入设置于恒温箱内部中心处,保温层包围压力容器,保温层与压力容器之间依次设有蒸发器、温度感应器和加热丝,且蒸发器和加热丝之间设置有隔板,保温层远离压力容器的一侧与恒温箱外壳内侧之间依次设有控制系统、电机、压缩机和冷凝器,压力容器盖板,设于压力容器上方;压力容器盖板顶部开设进气口、压力表口和出气口,压力表口位于压力容器盖板顶部中心位置,压力表口和出气口对称设置于压力表口两侧。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实现了温度与压力二者因素的耦合环境,更接近于实际深海环境。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