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油加氢裂化设备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718893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688016.X

    申请日:2024-05-30

    发明人: 谭铁虎 欧波

    摘要: 本发明涉及石油加氢裂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石油加氢裂化设备,包括支架、反应筒体、氢气出口、原油入口、原油出口和氢气入口,所述支架上安装有反应筒体,所述反应筒体的顶部侧面安装有氢气出口,反应筒体的顶部安装有原油入口,反应筒体的底部安装有原油出口,反应筒体的底部侧面安装有氢气入口,还包括催化机构,所述催化机构轴线阵列安装在反应筒体的内部,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石油加氢裂化设备,在对催化剂进行更换时,需要人工进行更换固定床上的催化剂,无法对催化剂进行实时更换问题,实现了石油加氢裂化设备内部的催化剂实时更换,减小了人工更换的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原料油与氢气之间裂化反应的效率。

    一种残余物加氢裂化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926393B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111351223.9

    申请日:2021-11-16

    发明人: 李农 延廷军

    IPC分类号: B01J8/18 C10G47/2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残余物加氢裂化装置,涉及到石油化工技术领域,包括反应器筒体,所述反应器筒体内腔底部设置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外侧自下而上依次套接设置有进料机构与振捣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顶部设置有催化剂分布容纳机构,所述催化剂分布容纳机构顶部设置有扰动机构。本发明使得催化剂颗粒在保持沸腾状态时更均匀的进行分布,同时可以降低气液混合物流速过快或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时对催化剂颗粒所造成的影响,能够避免发生局部催化剂颗粒堆积过多而导致的整体反应速率降低的情况,另外在反应过程中,可以使得渣油原料可以更好的与氢气进行混合,进一步提高了反应效果。

    溶剂脱沥青油在重油上流式加氢裂化过程的用法

    公开(公告)号:CN111575049A

    公开(公告)日:2020-08-25

    申请号:CN202010375335.7

    申请日:2020-04-26

    发明人: 何巨堂 何艺帆

    摘要: 溶剂脱沥青油在重油上流式加氢裂化过程的用法,将渣油的溶剂脱沥青油KF引入含渣油组分的重油的上流式加氢裂化工艺过程U10的分离过程US10或后半程反应过程UR12中,用作沥青质的溶剂以改善操作;KF稀释分离过程US10的被混兑物料的液相中的沥青质浓度,可防止分离过程沥青质析出、降低缩合物产量、延长操作周期;KF稀释中间反应过程UR10的被混兑物料的液相中的沥青质浓度,利于提高减压渣油组分的裂化转化率、降低未转化减压渣油的收率,可加工更为劣质的减压渣油;分离过程US10所得减压渣油UCO,在溶剂脱沥青过程SDA分离出溶剂脱沥青油DAO,将部分DAO作为KF使用,即构成DAO循环加工流程。

    液体非淹没式撞击流反应装置及反应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152588B

    公开(公告)日:2021-07-13

    申请号:CN201910320253.X

    申请日:2019-04-19

    申请人: 张其凯

    发明人: 张其凯 徐鹏辉

    IPC分类号: B01J19/26 C10G47/2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体非淹没式撞击流反应装置及反应方法。该装置包括反应壳体和非淹没式撞击流反应组件,反应壳体具有腔体,非淹没式撞击流反应组件设置在腔体中,用于使液体原料的喷射流体在非淹没式撞击、空化、剪切作用中完成反应。本发明利用非淹没式撞击流反应组件使液体原料在非淹没式撞击、空化、剪切过程中完成化学反应,这样能够显著提高对液体原料流体的强化效果,使其在较温和的反应条件下能够高效反应。

    一种重油临氢微波热解反应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003921B

    公开(公告)日:2019-11-05

    申请号:CN201711434376.3

    申请日:2017-12-2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油临氢微波热解反应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外筒体、内筒体、气体分布器和微波发生器,外筒体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连接的下圆筒体、锥形体和上圆筒体,内筒体设置在下圆筒体内部且内筒体的顶端位于锥形体内,气体分布器设置在内筒体的底端内部,内筒体的底端侧面上设有过料孔,下圆筒体上设有隔离结构。方法为向内筒体中导入一定量的预热后的重油和催化剂,并向内筒体中导入氢气,可促进气‑液‑固三相在内筒体快速流态化以及液‑固两相在内外筒体构成的环隙间循环。本发明在通入氢气且微波氛围下的条件下,耦合微波的加热机理、重油与催化剂的微观混合作用和内筒体的液‑固循环混合的作用,获得了较高的加热、传质和反应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