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激光增材制造新型耐热Al-Si-Fe-Ni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265456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631495.8

    申请日:2024-11-15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激光增材制造新型耐热Al‑Si‑Fe‑Ni合金及其制备方法。该合金成分包括有10~14wt%Si,1.5~2.5wt%Fe,1.5~2.5wt%Ni,余量为Al和不可避免的杂质,以激光粉末床熔融方法成形,通过优化打印工艺参数,实现了Al‑Si‑Fe‑Ni耐热合金的致密无裂纹成形。本发明在成形性良好的Al‑Si合金中引入适量Fe、Ni元素,在高温下形成了共晶AlFeNi胞状组织,大幅度提高合金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同时通过进一步的工艺参数和合金成分优化,实现室温性能和高温性能的共同提升。本发明所提供的合金材料成形性良好,致密度高,室温性能良好,高温性能优异,便于工业化。

    铝熔体的非金属杂质与氢气去除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162462A

    公开(公告)日:2024-12-20

    申请号:CN202411301297.5

    申请日:2024-09-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铝合金铸造领域,具体为铝熔体的非金属杂质与氢气去除方法,基于铝熔体向炉体内部的注入动态特征,向炉体内部同步输送惰性气体,并基于炉体内部的压力变化数据,调整惰性气体的输送状态,使铝熔体与惰性气体充分接触;对炉体施加离心作用力,使炉体发生旋转动作,并对炉体内部进行视觉识别,得到铝熔体内部的惰性气体与非金属杂质和氢气之间融合形成的混合物生成特征,对混合物的生成量快慢进行量化表征,以此调整旋转动作的动作状态,直到铝熔体内部达到混合物生成饱和状态;还基于混合物在铝熔体内部的分布位置,进行混合物分离处理,并将铝熔体均匀冷却处理,提高惰性气体与有害物质的结合效率,降低铝熔体内部有害物质的清除时间。

    一种铝液除气机及除气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581326B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0855771.2

    申请日:2024-06-2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金属熔炼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铝液除气机及除气方法,包括机器底座;所述机器底座的顶端固接有固定滑轨;所述固定滑轨的外部滑动连接有电滑块;通过设置的多个石墨转盘随连接架快速转动,能够将惰性气体形成的气泡分散成大量细小的气泡,提高对铝液的除气效果,利用一号注气孔处注入惰性气体至一号排气孔和二号排气孔处喷出,起到对惰性气体多方位喷出混合的作用,并且配合分散板随连接架转动,对惰性气体产生的气泡分散,提高铝液的除气效果,依靠限位板挤压一号弹性件滑动于连接架内部,从而控制对一号固定架卡接限位,利用二号固定架配合一号滤网板对铝液表面搅动过滤,起到对铝液表面杂质收集的作用。

    铝熔体净化精炼装置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082475A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411224950.2

    申请日:2024-09-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铝熔体净化精炼装置,包括隔热底座组件、精炼箱、进气机构、调节机构、驱动机构和过滤机构;隔热底座组件上安装有控制系统和供气系统;精炼箱安装在隔热底座组件上,精炼箱的底壁两侧分别安装有进料组件和排料组件;进气机构包括转杆、排气盘和若干排气板组件;转杆转动连接在精炼箱内;排气盘固接在转杆底部;调节机构包括升降组件和调节筒;驱动机构安装在精炼箱上;过滤机构包括滤网组件和排渣组件。本发明可实现铝熔体的初步过滤以及净化精炼操作,可根据液面高度调节惰性气体的排入高度,有效提升对惰性气体排放高度的精准控制,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优化净化精炼效果以及增强了操作灵活性。

    一种高强度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061296A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411242307.2

    申请日:2024-09-05

    Inventor: 张煜琰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铝合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强度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一种高强度铝合金,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制备原料:Fe:0.16‑0.25%、Mn:0.65‑0.9%、Si:0.8‑1.20%、Mg:0.80‑1.0%、Cr:0.15‑0.22%、Y:0.13‑0.20%、Sr:0.01‑0.02%、纳米二氧化钛‑石墨烯‑铜铝合金8.8‑9.7%、余量为Al。本申请通过调控Si/Mg比、Y/Sr比以及添加纳米二氧化钛‑石墨烯‑铜铝合金,同时结合对制备工艺的特殊设定,能够有效的改变合金组织中的粒径尺寸和第二相种类特征,进而改善铝合金的力学性能,使铝合金在具有高强度的前提下,塑性依旧良好,且可通过挤压成型制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