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436575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788460.5
申请日:2024-12-06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
IPC: F24S20/40 , E03B11/16 , E03B11/14 , E03B7/07 , E04H5/02 , F03D9/00 , F03D9/18 , F24S10/40 , F24S10/50 , F28D20/02 , F24D19/00
Abstract: 一种高原增压建筑的多能互补系统,涉及一种高原增压建筑的能效互补方法,供能端包括太阳能集热器、增压房间、增压舱、太阳能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和备用发电单元;调控端包括换热器、热回收通风系统、热能管理系统、传热器、逆变器、变流器和电能管理系统;储能端包括储热水箱、维护结构相变储热、地源热泵、地下储热和电能储存;负荷端包括热水供应、辐射采暖、对流采暖和供电;本发明在利用常规的风光储系统基础上,结合增压建筑特点和高原环境工作生活需求,增加能量循环利用形成关系链;获取更高效地利用增压设备产生的热量,全面地提高储热能力应对高原温差变化和冬季长时间低温的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8499187B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0606645.3
申请日:2024-05-16
Applicant: 江苏科技大学 , 长三角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
IPC: F03D9/17 , F03D9/18 , F04B35/04 , F04B41/02 , F04B39/06 , F01K3/14 , F01K11/00 , F01B23/10 , C02F1/04 , H02J3/38 , H02J3/28 , H02J15/00 , H02N11/00 , H02J13/00 , F22B1/28 , F27D1/02 , F28D20/00 , C02F10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洋综合平台电力、淡水供应系统;属于海上综合发电技术方法领域,包括风力场、带储热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涡流管、温差能发电系统及能量管理系统等,带储热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通过压缩空气储存多余的电能,在需要时将高压空气释放通过膨胀机做工发电,使系统中大型发电机组的负荷波动减小;涡流管使高速气流产生漩涡分离出冷、热两股气流,冷气作用于温差能发电系统,能量管理系统用于监控、控制能源的分配,对能源生产、分配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控制;该系统利用风能、温差能的互补特性,构建了一套可持续的海洋综合平台电力和淡水供应系统,为深远海海岛、海上油田、海上养殖等设施提供清洁、可靠的能源和淡水资源。
-
公开(公告)号:CN118896047A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410875948.5
申请日:2024-07-02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耦合可再生储热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热电联产系统,包括:电网供电及消纳设备;由电加热器、高温储罐、加压泵、低温储罐中间换热器构成的储热回路;由压缩机、回热器、中间加热器、涡轮和冷却器构成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回路;由用户侧、冷却介质泵和冷却器构成的热供应循环回路。本发明通过耦合储热技术缓解风力发电受风速间歇性和波动性的影响,并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实现高效热电联产。
-
公开(公告)号:CN116608091B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310579883.5
申请日:2023-05-22
Applicant: 长江三峡集团实业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风电储能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陆上风力发电机组及储能系统。陆上风力发电机组包括设于风电机舱内的风电机组、空气压缩机组、空气膨胀机组、电动发电机,以及设于风电机舱外的联合储气装置;电动发电机具有第一输入轴和第一输出轴,第一输入轴通过第一离合器和风电机组连接,第一输出轴和空气压缩机组连接;联合储气装置包括设于塔筒内的第一储气装置和设于地下的第二储气装置,第一储气装置和第二储气装置的内腔连通。本发明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机电设备集成于陆上风电机舱内,直接与风电机组耦合,结构紧凑、建设成本低;采用联合储气装置的储气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08915953B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1810754290.7
申请日:2018-07-10
Applicant: 江卫
Inventor: 江卫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储能发电两级循环的分布式风电功率平衡稳定系统,应用于风力发电系统,还包含采用隔离封装相变储热技术,并联于风力发电机组出线端的分布式功率补偿发电装置,所述分布式功率补偿发电装置包含加热储热循环单元、热力膨胀发电循环单元与测量控制单元;还提出了一种热储能发电两级循环的风电功率平衡稳定系统的使用方法,利用储热物质从固态到液态将吸收大量潜热的特性,使风力充足时的风电能量转换成相变热能进行储存,储热系统始终保持在备用状态,可以大幅度提高储热密度,减少储热温度变化幅度,提高热点转化效率,降低补偿稳定系统造价,同时有利于在风电场分散式布置,可提高响应速度,降低电网备用容量的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7739400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410035258.9
申请日:2024-01-10
Applicant: 华能铜川照金煤电有限公司
IPC: F24D15/04 , F24D19/00 , F25B41/40 , F25B41/31 , F22B33/18 , F28B9/08 , F01D15/10 , F01K9/00 , F03D9/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风互补的低温热电联产系统,利用可持续稳定供应适合温度的地热作为有机朗肯循环的驱动热源,以地热换热器提取地热资源制取有机过热蒸汽,驱动透平膨胀机做功发电,以双级压缩式热泵回收朗肯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冷端余热,避免循环冷源损失,以风力制热器作为热泵中间级热源,利用风能为热泵补热,进一步提高热泵制热能力,同时提高热泵COP,提高供热侧的能源利用率,以上述系统联合,使可再生能源有机朗肯循环持续稳定,提高了循环热效率与清洁能源利用率,能够同时满足用户热、电负荷需求,改善单一清洁能源低温发电方式的不足。
-
公开(公告)号:CN117543932A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311503764.8
申请日:2023-11-13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导风力热发电装置及其磁场分析方法,属于风力热发电技术领域;装置包括静止部分和旋转部分,静止部分用于连接机壳的内固定轴,设于机壳本体与内固定轴之间的超导线圈体、连接在超导线圈体内外两侧的介质容器以及设于介质容器与超导线圈体之间的杜瓦;旋转部分包括外转动轴,以及围绕超导线圈体的内、外两侧分别安装有加热屏;风力机旋转带动加热屏轴旋转,加热屏中的热量传导至介质容器,进而完成热量存储。本发明通过采用超导线圈,降低了磁涡流致热的风力热发电装置的重量与体积,超导风力热发电装置中无铁磁材料构成的磁路,避免了工作状态中受到铁磁材料磁饱和的影响,提升了装置的功率密度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816648A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310367089.4
申请日:2023-04-07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压缩空气联储共热系统、电力系统及压缩空气储能方法,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压缩空气联储共热系统包括空气压缩系统、联合储气装置和空气膨胀系统;空气压缩、膨胀系统之间设有公共换热装置,在储能时,公共换热装置回收压缩热并冷却空气,在释能时,公共换热装置回收膨胀冷并加热空气;联合储气装置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第二储气装置。第一储气装置包括风机塔筒,第二储气装置设于地下、固定于水下或悬浮于水中。本发明能够解决现有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中的陆上储气装置受地理条件限制、海上储气装置易占用临海空间、储气装置和换热装置建设成本高的问题,具有储气装置可多应用场景灵活布置、公共换热装置共用、降本增效等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6608091A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310579883.5
申请日:2023-05-22
Applicant: 长江三峡集团实业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风电储能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陆上风力发电机组及储能系统。陆上风力发电机组包括设于风电机舱内的风电机组、空气压缩机组、空气膨胀机组、电动发电机,以及设于风电机舱外的联合储气装置;电动发电机具有第一输入轴和第一输出轴,第一输入轴通过第一离合器和风电机组连接,第一输出轴和空气压缩机组连接;联合储气装置包括设于塔筒内的第一储气装置和设于地下的第二储气装置,第一储气装置和第二储气装置的内腔连通。本发明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机电设备集成于陆上风电机舱内,直接与风电机组耦合,结构紧凑、建设成本低;采用联合储气装置的储气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15750215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400941.5
申请日:2022-11-09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风力资源全天候调度的制氢发电联用系统,具体包括有塔架、叶轮、智能控制器、风力电机、主传动轴、绝热制热器、夹层光热制氢反应器等核心构件。旨在实现在我国偏远地区风力资源的全天候分时段有序调度、分配以及提升终端能源的整体转化效率。系统将部分风能转化为热能实现光热协同制氢反应,增大了单位风能的转化增益,且剩余风能在夜晚可转化为电能供给就近居民日常利用。系统终端选择性以氢能作为载能形式大大降低了传统电力输运基建成本及能量损耗。本发明系统具有集成度好,智能化程度高,操作简单、高效等特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