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866431A
公开(公告)日:2006-11-22
申请号:CN200610082562.0
申请日:2006-05-17
Applicant: TDK株式会社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9/058 , H01G9/016 , H01G11/28 , H01G11/86 , Y02E60/13 , Y02T10/7022 , Y10T29/417 , Y10T29/491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方法,该方法可用于优化用于可极化电极层的涂布液的物理特性,该可极化电极层形成在集电器上。进行第一步骤以制备包含多孔颗粒、氟类粘合剂、能够溶解所述氟类粘合剂的良溶剂和不能溶解所述氟类粘合剂的不良溶剂的涂布液。进行第二步骤从而用所述涂布液涂布集电器以在集电器上形成可极化电极层。所述用于可极化电极层的涂布液的粘度设定为0.5Pa·s~3.5Pa·s,所述良溶剂(GS)与所述不良溶剂(PS)的重量比(GS/PS)设定为60/40~80/20。因此可以防止出现可极化电极层中的裂纹和可极化电极层厚度上较大的不均匀性。
-
公开(公告)号:CN1866431B
公开(公告)日:2010-08-18
申请号:CN200610082562.0
申请日:2006-05-17
Applicant: TDK株式会社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9/058 , H01G9/016 , H01G11/28 , H01G11/86 , Y02E60/13 , Y02T10/7022 , Y10T29/417 , Y10T29/491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方法,该方法可用于优化用于可极化电极层的涂布液的物理特性,该可极化电极层形成在集电器上。进行第一步骤以制备包含多孔颗粒、氟类粘合剂、能够溶解所述氟类粘合剂的良溶剂和不能溶解所述氟类粘合剂的不良溶剂的涂布液。进行第二步骤从而用所述涂布液涂布集电器以在集电器上形成可极化电极层。所述用于可极化电极层的涂布液的粘度设定为0.5Pa·s~3.5Pa·s,所述良溶剂(GS)与所述不良溶剂(PS)的重量比(GS/PS)设定为60/40~80/20。因此可以防止出现可极化电极层中的裂纹和可极化电极层厚度上较大的不均匀性。
-
公开(公告)号:CN1866432B
公开(公告)日:2010-06-09
申请号:CN200610082563.5
申请日:2006-05-17
Applicant: TDK株式会社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9/016 , H01G9/058 , H01G11/28 , H01G11/66 , H01G11/86 , Y02E60/13 , Y02T10/7022 , Y10T29/417 , Y10T29/491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方法,该方法可以用于优化用于底涂层的涂布液的物理特性,该底涂层形成在可极化电极层与经表面粗糙化的集电器之间。进行第一步骤以在其表面已经被粗糙化的集电器上形成底涂层,并进行第二步骤以在底涂层上形成可极化电极层。所述第一步骤通过以用于底涂层的涂布液涂布集电器来进行,该涂布液包含导电性颗粒、粘合剂和溶剂;用于底涂层的涂布液的粘度设定为0.15Pa·s~0.75Pa·s,导电性颗粒(P)和粘合剂(B)的重量比(P/B)设定为20/80~40/60。因而可以高精度地调节底涂层的涂布区域,并且可以降低底涂层的电阻。
-
公开(公告)号:CN1866432A
公开(公告)日:2006-11-22
申请号:CN200610082563.5
申请日:2006-05-17
Applicant: TDK株式会社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9/016 , H01G9/058 , H01G11/28 , H01G11/66 , H01G11/86 , Y02E60/13 , Y02T10/7022 , Y10T29/417 , Y10T29/491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方法,该方法可以用于优化用于底涂层的涂布液的物理特性,该底涂层形成在可极化电极层与经表面粗糙化的集电器之间。进行第一步骤以在其表面已经被粗糙化的集电器上形成底涂层,并进行第二步骤以在底涂层上形成可极化电极层。所述第一步骤通过以用于底涂层的涂布液涂布集电器来进行,该涂布液包含导电性颗粒、粘合剂和溶剂;用于底涂层的涂布液的粘度设定为0.15Pa·s~0.75Pa·s,导电性颗粒(P)和粘合剂(B)的重量比(P/B)设定为20/80~40/60。因而可以高精度地调节底涂层的涂布区域,并且可以降低底涂层的电阻。
-
公开(公告)号:CN101176221A
公开(公告)日:2008-05-07
申请号:CN200680016980.8
申请日:2006-05-1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东洋制罐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蓄电池和绝缘材料及使用该绝缘材料的电池容器。该蓄电池能够长期保持电极杆贯穿部的密封特征。该蓄电池包括:设置成围绕在盖(12)中形成的孔(16)的环形件(15)、从收集板(17)延伸并布置在盖(12)的一侧上且穿过孔(16)伸出的电极杆(14)、以及布置在盖(12)的另一侧上的压板(18),压板(18)与收集板(17)协作保持它们之间的环形件(15),从而将电极杆(14)固定至盖(12),其中在电极杆(14)的基部处设置比盖(12)厚的套环(23),从而该套环(23)接收压板(18),并且环形件(15)由比套环(23)厚的橡胶板形成,或者环形件(15)由树脂板形成,并且在树脂板的顶端处设置用于挤压设置在电极杆(14)的基部处的O形环(27)的斜面(28)。
-
公开(公告)号:CN1717757A
公开(公告)日:2006-01-04
申请号:CN200380104271.1
申请日:2003-11-2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G9/05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9/058 , H01G11/38 , H01G11/86 , Y02E60/13 , Y10T29/41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双电层电容器用的可极化电极,其特征为,其通过在活性炭粉末中混合粘结材料而形成,并且有机化合物的浓度为300(ppm)或者300(ppm)以下,通过使用该可极化电极,残留在活性炭粉末的细孔内的有机化合物量少,并且不必担心妨碍由电解质离子的吸附而形成双电层。借此,在活性炭粉末的细孔内部可以充分地形成双电层,并使活性炭粉末和电解液之间的扩散阻抗变小。这样,可以得到内部阻抗小且静电容量大的双电层电容器。
-
公开(公告)号:CN101692501A
公开(公告)日:2010-04-07
申请号:CN200910150405.2
申请日:2006-05-1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东洋制罐株式会社
IPC: H01M10/00 , H01M2/06 , H01M2/04 , H01M2/08 , C09J167/02 , C09J175/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065 , H01M2/0417 , H01M2/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蓄电池和绝缘材料及使用该绝缘材料的电池容器。该蓄电池能够长期保持电极杆贯穿部的密封特征。该蓄电池包括:设置成围绕在盖(12)中形成的孔(16)的环形件(15)、从收集板(17)延伸并布置在盖(12)的一侧上且穿过孔(16)伸出的电极杆(14)、以及布置在盖(12)的另一侧上的压板(18),压板(18)与收集板(17)协作保持它们之间的环形件(15),从而将电极杆(14)固定至盖(12),其中在电极杆(14)的基部处设置比盖(12)厚的套环(23),从而该套环(23)接收压板(18),并且环形件(15)由比套环(23)厚的橡胶板形成,或者环形件(15)由树脂板形成,并且在树脂板的顶端处设置用于挤压设置在电极杆(14)的基部处的O形环(27)的斜面(28)。
-
公开(公告)号:CN100585913C
公开(公告)日:2010-01-27
申请号:CN200680016980.8
申请日:2006-05-1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东洋制罐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蓄电池和绝缘材料及使用该绝缘材料的电池容器。该蓄电池能够长期保持电极杆贯穿部的密封特征。该蓄电池包括:设置成围绕在盖(12)中形成的孔(16)的环形件(15)、从收集板(17)延伸并布置在盖(12)的一侧上且穿过孔(16)伸出的电极杆(14)、以及布置在盖(12)的另一侧上的压板(18),压板(18)与收集板(17)协作保持它们之间的环形件(15),从而将电极杆(14)固定至盖(12),其中在电极杆(14)的基部处设置比盖(12)厚的套环(23),从而该套环(23)接收压板(18),并且环形件(15)由比套环(23)厚的橡胶板形成,或者环形件(15)由树脂板形成,并且在树脂板的顶端处设置用于挤压设置在电极杆(14)的基部处的O形环(27)的斜面(28)。
-
公开(公告)号:CN103515631B
公开(公告)日:2016-06-15
申请号:CN201310225251.5
申请日:2013-06-0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4/24 , H01M8/10 , H01M8/0258 , H01M8/0408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1006 , H01M4/242 , H01M8/0258 , H01M8/026 , H01M8/0267 , H01M8/0273 , H01M8/04089 , H01M8/10 , H01M8/241 , H01M8/2457 , H01M8/2483 , H01M2008/1095 , Y02E60/124 , Y02E60/5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燃料电池(10)具备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12)、第一隔板(14)及第二隔板(16)。在第二隔板(16)上设有与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24a)和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24b)连通的燃料气体流路(32)。燃料气体流路(32)具备:分别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并沿着重力方向排列的多个波形形状流路部(32a);在发电区域内且在重力方向最下部配置,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平坦状流路部(32b)。
-
公开(公告)号:CN103515631A
公开(公告)日:2014-01-15
申请号:CN201310225251.5
申请日:2013-06-0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1006 , H01M4/242 , H01M8/0258 , H01M8/026 , H01M8/0267 , H01M8/0273 , H01M8/04089 , H01M8/10 , H01M8/241 , H01M8/2457 , H01M8/2483 , H01M2008/1095 , Y02E60/124 , Y02E60/5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燃料电池(10)具备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12)、第一隔板(14)及第二隔板(16)。在第二隔板(16)上设有与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24a)和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24b)连通的燃料气体流路(32)。燃料气体流路(32)具备:分别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并沿着重力方向排列的多个波形形状流路部(32a);在发电区域内且在重力方向最下部配置,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平坦状流路部(32b)。
-
-
-
-
-
-
-
-
-